近代史中,不到一個世紀,法國的革命為何如此頻繁?

雨果在其著名小說《九三年》中針對法國大革命寫道過:"九三年是一個戰爭的一年,歐洲聯合對抗法國,而法國又對抗巴黎,究竟什麼是革命?那便是法國對歐洲的勝利,巴黎對法國的勝利。

近代史中,不到一個世紀,法國的革命為何如此頻繁?

巴黎城是法國的中心,也是歐洲的大熔爐,各種思想,左右學派,新舊制度,政治意見碰撞在一起,迸發出激烈的火花。縱觀法國近代史,就是一部碰撞的歷史,政權更替的歷史:1789年,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監獄。1793年,國王被砍頭,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4年熱月政變,熱月黨人上臺。1804年,拿破崙一世稱帝,史稱法蘭西第一帝國。

近代史中,不到一個世紀,法國的革命為何如此頻繁?

1814年,反法同盟進入巴黎,拿破崙被流放,建立復辟王朝。1815年,拿破崙逃回法國,建立百日王朝,同年拿破崙兵敗滑鐵盧,波旁王朝再次復辟。1830年,七月革命,奧爾良七月王朝上臺。1848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52年,投機分子路易·波拿巴上臺,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1870年,普法戰爭,第二帝國土崩瓦解,巴黎公社運動,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

近代史中,不到一個世紀,法國的革命為何如此頻繁?

1789年7月14日,攻佔巴士底獄

如此頻繁的政體更替只有法國人才能做到,但為何法國能在不到一個世紀內發生如此激烈的政治變革呢?我們將原因總結為如下幾點:

歐洲社會科學的大熔爐——巴黎城

巴黎城幾乎是歐洲的大熔爐,近代所有的法國政治運動,幾乎全部都是產生自巴黎。從路易十四以來,巴黎不僅僅是歐洲的文化,政治中心,也是社會科學的中心。全歐洲的貴族都在學習法語,模仿凡爾賽宮的潮流來裝飾自己的宮殿。在啟蒙運動中,孟德斯鳩,伏爾泰,讓·雅克·盧梭的思想幾乎家喻戶曉,百科全書派,愛爾維修,客居的埃德蒙·柏克等啟蒙運動大家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巴黎的市民們樂於接受新思想的薰陶,伴隨著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巴黎的政治環境變得活躍起來,輿論成為一股龐大的力量,最終帶來了法國大革命。

近代史中,不到一個世紀,法國的革命為何如此頻繁?

在後續的時代中,巴黎城也是名副其實的社會科學的中心。以聖西門為代表的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法國曆史學革命,從德-法傳統歷史學派到以布洛赫為代表的年鑑學派,現代哲學,連馬克思也曾客居巴黎,結識了革命戰友恩格斯,並在這座城市寫下了著名的《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

近代史中,不到一個世紀,法國的革命為何如此頻繁?

巴黎獨特的社會環境也是政治變革的原因之一。18世紀法國的政治探討的源頭在於城市中產階級的文學沙龍。在這種優雅精緻的環境中,政治,哲學和文學很容易水乳交融。一直以來,巴黎城市內眾多的社會科學大學以及種類繁雜的學派都讓這座城市成為學術碰撞的前沿。當政治變革到來時,巴黎市民也最先參與之中,為之戰鬥。直至今日,巴黎市民仍保留著"一有事就上街"的"傳統藝能"。

近代史中,不到一個世紀,法國的革命為何如此頻繁?

法蘭西獨特而複雜的社會結構

在傳統的印象中,法國給人帶來的刻板印象是一個封建制度的大國。但實際情況卻要複雜得多。複雜的社會結構也是引起政治變革的原因之一,這裡用法國大革命爆發前的法國社會舉例:自托克維爾的著作《舊制度與大革命》來說,我們可以看到,在18世紀以來,法國的土地結構要優於德意志,沙皇俄國,甚至是英國。傳統意義上的"死手農奴"(完全被捆綁在土地上的農奴)已經幾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封建地租,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但是正因為農民獨立的擁有自己的土地,他們才開始抱怨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就像一位農民要交給教會,封建領主稅金,在前往市場賣掉自己農產品時要交繁雜的稅金和路過橋樑的通行費,介於所有的收入會歸於農民自己所有,所以引起了對封建勢力憤怒。相比傳統的農奴制度,不被捆綁在土地上的農民更自由且收入更多了,但卻引起了更多的不滿。

近代史中,不到一個世紀,法國的革命為何如此頻繁?

路易十六

構成封建大廈的貴族階層也搖搖欲墜,因為長子繼承製度,貴族家的次子只能均分1/3的財產,再過一代便只能分為1/3的1/3財產。對於很多小貴族來說,很快就不能維持生活。到了路易十六時代,沒落的小貴族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階層,他們利用最後的封建法理來從封建地租中榨取農民,利用封建法庭侵佔農民的公地,引起了農民的不滿,同時,小貴族們仇視並嫉妒大貴族,成為法國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近代史中,不到一個世紀,法國的革命為何如此頻繁?

凡爾賽的大貴族們擁有著不菲的收入,也壟斷著全國絕大多數的教職。看起來處於非常不錯的地位,但凡爾賽的生活實際上卻是無底洞,大貴族們爭相模仿著皇后的奢侈生活,不少大貴族負債累累,靠賣出自己的地產為生。一些貴族參與過美國獨立戰爭,例如拉法耶特,屈斯丁等,他們渴望新思想,所以往往熱衷投入政治事業中。

近代史中,不到一個世紀,法國的革命為何如此頻繁?

路易十四創建的官僚制度在路易十六時期已經完全腐化,任官貴族們成為了新的世襲貴族,他們拉幫結夥,並控制了法國的司法職位,他們拉幫結夥,排擠皇后的寵臣。資產階級也為舊制度掘墓,工商業希望打破封建貴族的貿易特權和壟斷制。複雜的社會結構和社會衝突成為了法國曆次革命的導火索之一。

統一民族和民族主義

法國大革命導致了民族主義的大爆發,例如如果在中世紀詢問一位生活在里昂的人,他會回答自己是里昂人,而大革命後,法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族概念共同體,無論生活在布列塔尼或者是南特,都是說法語的法蘭西人,民族主義國擊的形成與封建國家徹底決裂。例如,封建社會的歐洲,一個地區的國王/領主可以不是這個地方的人,例如英國的漢諾威王朝,而地區的臣民屬於這位領主;在民族國家內,法蘭西人屬於法蘭西,法蘭西的國王也一定要是一位法蘭西人,也就是民族共同體優於封建個體。縱向的民族共同體打破了橫向階級紐帶。 同樣,民族主義給了法國巨大的增益,1793年大動員徵募了41萬新兵,這完全得益於民族主義的buff。

近代史中,不到一個世紀,法國的革命為何如此頻繁?

在此之前,國家維持的基礎是鄉土性,宗教性,區域性的效忠,而民族國家產生後有了現代的國家體系。這裡以大革命前後德法邊境的阿爾薩斯州為例子:阿爾薩斯州是三十年戰爭割讓給法國國王的領土。但是對於阿爾薩斯的理解,君王諸侯們和革命者們的理解卻大大不同。對法國國王來說,割讓只是把舊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權力轉移給了波旁王朝,阿爾薩斯人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還有德意志貴族在阿爾薩斯的封建權力並沒有被改變。波旁王朝對阿爾薩斯的態度也助長了這一觀念,對法國國王來說最重要的是阿爾薩斯的控制權和邊境要塞的掌控權在誰手中,而阿爾薩斯究竟是哪國領土並不重要。同樣的,路易十四頒佈的《楓丹白露敕令》在阿爾薩斯也沒有生效。1789年革命法蘭西禁止國內的"封建特權"就讓原本微妙的問題顯現出來。如果說阿爾薩斯是法國國王掌握封建特權的德意志領土,那麼德意志諸侯的封建特權就不應該被廢除,但是革命的法國人激進的宣佈阿爾薩斯是毫無疑問的法國領土,這就意味著所有的封建特權都應被廢除。

近代史中,不到一個世紀,法國的革命為何如此頻繁?

阿爾薩斯問題只是法蘭西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眾多案例中的一個,從這裡我們可以以小見大的看出民族主義和舊勢力的矛盾。同時也可以推導出民族主義如何在接下來的一個個王朝中成為革命的推動力量。

近代史中,不到一個世紀,法國的革命為何如此頻繁?

總體來說法國一次接一次革命的原因是極其複雜且矛盾重重的,而且不同時期也有不同時期的矛盾屬性,這裡的幾個的幾個例子只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社會概況和矛盾,以小見大的反應法國社會的一些側面。實際上每一次革命的成因都複雜的很多。以上三點只是歷次革命中的共性,巴黎城是社會科學中心是革命得以興起的成因,複雜的社會結構是革命的土壤,這一時期產生並且興盛的民族主義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

近代史中,不到一個世紀,法國的革命為何如此頻繁?

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其他的因素導致了法國革命的產生,例如法國/巴黎人參與政治熱情過高,還有歷次法國革命中也會給法國人產生一種錯覺,就是使用暴力能解決政治問題。但當政治變革到了一定地步,渴望穩定的社會又會進入一個專制階段。近代的法國不斷地在兩者之間轉換,就像黑格爾的辯證法一般。軟弱的統治者也是一個潛在的簡介因素,路易十六,路易十八,路易波拿巴都並不能很好的處理國家的一些矛盾,成為了革命的潛在因素。而例如拿破崙和羅伯斯庇爾一流強硬的統治派卻能帶來整體穩定的效果。至此,法蘭西也做到了在一次又一次革命中屹立而不倒,成為了近代世界歷史上的一大壯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