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場的水有多深?范進中舉說明其中緣由,靠才華不一定有飯吃

在封建社會,文人的地位在士、農、工、商這四個階層中排行最高,也是最受統治者歡迎的一個人群。從隋唐開始,封建統治者就為文人們開設了另外一種進入官場的途徑——科舉制。

古代科舉制度

古代官場的水有多深?范進中舉說明其中緣由,靠才華不一定有飯吃

統治者通過這一方式來選拔自己想要的人才,並且按照他們的考試成績來給他們分配適當的官職。科舉制發展到了明清的時候來到了它的頂峰時期。不過在朱元璋時期,他對這一項制度並沒有一個堅定的決策。他既想要留住它,但又想要將其廢除。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曾將這一制度擱置了十來年。原因就是朱元璋認為通過這一開始考上的人並沒有什麼真才實學,不過後來他又將這一制度恢復了。估計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想通了,這老祖宗留下來的制度還是有其用處的,若沒了這科舉制,朝中的官員就沒法及時得到補給了。因此,朱元璋還特地制定了一系列和科舉考試有關的成文法規。

古代官場的水有多深?范進中舉說明其中緣由,靠才華不一定有飯吃

等到了明朝中葉,科舉制度的規範越加嚴格。在考試形式上出現了八股文。每篇文章由固定的段落組成,每個段落之間有先後順序,前來考試的人必須按照這一規範來寫文,否則就不過關。可以說八股文的出現限制了考生的寫作思路,他們像是在固定的板塊上填字,沒有了之前的靈活性。


古代官場的水有多深?范進中舉說明其中緣由,靠才華不一定有飯吃

在封建科舉制度之下雖然產生了不少的能人志士,也為當時的朝廷帶去了不少的好官,不過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金榜題名的。有些沒有機遇,或者才識不夠的人則在這種制度之下備受折磨。

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吳敬梓

古代官場的水有多深?范進中舉說明其中緣由,靠才華不一定有飯吃

吳敬梓筆下的《儒林外史》就是揭露了科舉考試製度下官場的一些腐敗行為

。他的那一則《范進中舉》就刻畫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一個文人無形的摧殘。這種摧殘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是心靈上的。因為這項制度,范進以及他身邊的一些人都產生了心靈上的扭曲。

范進中舉發瘋

雖然范進是吳敬梓筆下的一個虛幻的人物。但是《儒林外史》是一部現實主義的諷刺小說,所以他筆下的范進其實是當時廣大封建科舉制度受害者的縮影。

古代官場的水有多深?范進中舉說明其中緣由,靠才華不一定有飯吃

范進五十歲的時候還是一個童生。在范進的心中科舉就是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途徑。這一思想不僅范進這樣認為,就連他的父母和其他周遭的人也這樣認為。吳敬梓將范進取名為“進”,那就是暗示著范進的父母希望他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真正的考中進士,這是父母的寄託。另外,范進娶有一門媳婦,他的老丈人是個賣豬肉的,當時看到范進是個文化人,所以就結了這門親事。可沒想到范進幾十年來竟是個不爭氣的傢伙,所以范進的老丈人一直看不慣范進,屢次貶低侮辱他。范進沒有辦法,只好咬著牙接受了這一事實。

後來,范進真的中舉了,范進聽到這一消息被痰迷了心竅,發起了瘋。范進兩手一拍:“我中了”,之後就往外頭跑去。可見這瘋病來得挺猛。為了能夠打醒范進,他的老丈人狠狠地給了范進一巴掌,最後范進清醒了。他的老丈人趕緊跟他賠不是,各種阿諛奉承的手段都用上了。後來,個地方的員外、官員都來給范進送禮,還有人給他送房子的,這種官場之間相互勾結的現象,在這一刻就開始了。由此可見,封建科舉制度光鮮外表下是多麼的不堪。

范進之所以能夠中舉是因為遇到了一個可以理解自己的伯樂

古代官場的水有多深?范進中舉說明其中緣由,靠才華不一定有飯吃

范進五十歲的時候,還是一個童生。范進的文章雖好,可是就是得不到重用,得不到賞識,因為范進的文章並不是一遍就可以看懂的。

好在當時的閱卷老師周進因為和范進有著相似的命運,所以對范進格外看重。當週進讀第一遍時,覺得這文章不知所云,可當讀到第三遍時,才發覺這是人世間難得的好文章。因此,在周進的閱卷之下,此次的鄉試范進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後來,周進又鼓勵范進去考進士,沒想到范進真的又一次重磅了。因為自己苦熬了幾十年,沒想到自己竟然還有金榜題名的機會,所以范進過於興奮,最終給迷了心竅,發瘋了。

這是范進的才華被埋沒了幾十年之後得到的結果。我們從范進入仕之艱難可看出,有才華並不代表著你就可以金榜題名,就可以入朝為官。如果范進一直沒有遇到像周進這樣的人,那麼即便范進再有才華,那也還只是一位年長的童生,照樣沒有入朝為官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