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那麼多人放棄了低質量的社交

一個人的心如果澄淨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

一個人的清宵有多好,對二三十歲的人而言,有些人並不完全贊同 。但對於四五十歲的人來說, 從紛繁世事中練就出淡定從容愈發變得無慾無求。若是再愛上閱讀和寫作, 那孤獨就少了世俗人眼中的愁苦 ,增添許多隨意和自在。

《孤獨是種大自在》全書共分為六個章節,作者林清玄從飲食到旅行 ,從對故園的回憶到世間萬物的感懷,用文字記錄了他看到聽到經歷過的種種過往。

為何那麼多人放棄了低質量的社交

林清玄出生在臺灣南部貧困村莊,從小家境貧寒但並不缺乏快樂,因為富裕遙不可及,兒時的快樂反倒愈發簡單純粹。

第一次在表哥的帶領下見識到繁華的臺北,當年說要留在這裡的表哥英年早逝,一臉懵懂的他卻留下工作生活多年。

書中講述了作者面對臺北物質生活的不斷髮展,環境也在日益改變,因為這些改變,他對過往的美好引發的懷念。

不變的是,他內心深處一直以來都在回味,那份鄉愁固然難以忘懷,但他又在提醒我們不該沉湎於記憶的版圖裡。如果把記憶比作一條河,我們應溯源而上,打造一個全新的更好的自己。

《貓頭鷹人》是對人性的探索,《威尼斯船伕》《芳香百里馨》有對旅行和美景的觸動,《食家筆記》篇幅略長,在“吃客素描”中記錄了一位熱愛美食的朋友,帶給我愉快的閱讀體驗。

這或許是我對電影蒙太奇以及梵高的藝術畫作確實不懂,而對旅行欣賞美景和吃更容易產生共鳴吧!

為何那麼多人放棄了低質量的社交

人類是渺小的,我們在茫茫的大千世界中,能尋覓到一處屬於自己的小千世界,該是何等的幸福!

這個小千世界可以是書房,也可以是自己尋覓到的一處不被人打擾的地方。於靜謐之中,一個人看書碼字、聞花香、品香茗、登山頂欣賞美景,享受耳眼鼻身意的清歡。

世間的清歡有很多種,唯有飲食帶給人的快樂,被很多人在很長時間裡念念不忘著。

它可以是朋友圈出現的九宮格美食照片,也可以是在公共場合兩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還可以是長存於人們心中,對過去一種熟悉的味道久久難以忘懷的情結。

在讀這本林清玄的散文集過程中 ,我多次被作者幽默的話語逗笑的情景,也多次在文中發現了我不熟悉的新詞,讀著這些極富美感的詞語,我更覺得自己學問的淺薄。

要想絲毫不費力地寫出這樣美好的語句,就需要像作者那樣歷經多年飽讀詩書,下筆時自然如行雲流水一樣文思泉湧。

為何那麼多人放棄了低質量的社交

本書兩篇關於植物的散文《百合花開》和《桃花心木》,讀罷就隨即在我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第一株百合花在一片嘲笑聲中頑強地盛開,風把花籽吹到山谷的各個角落,此後,一株株百合花紛紛展露歡顏,直至這裡成為遠近聞名的百合谷地。

澆灌桃花心木樹苗的人,似乎看上去工作沒有規律,有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意味。這種看似漫不經心無情的做法裡,竟然隱藏著對樹苗最真切的關愛。

老天爺下雨會有規律嗎?不!天天澆水就容易讓樹苗產生依賴,這樣就像對孩子一貫的溺愛,讓他在順境中失去了拼搏的能力。

在吃苦中培育出來的頑強意志最珍貴,唯此,才是他將來獨自面對生活的一筆巨大財富。

樹苗在自己尋找水源中,一天天長大長高,也適應了大自然多變的氣候,樹根不是浮在淺層,而是深深紮根於這片多情的熱土。

展讀一本書,就像聽一個有著獨特個性的朋友講話,是人就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書也如是。這本書讀下來,有兩點我和作者的看法不同。

首先,作者能從普通的石頭裡看出鑽石的光芒,只是一塊普通的灰色石頭,我是無論如何也達不到這種思想境界。

其次,就是作者不喜歡那種卡拉ok嘈雜骯髒的場合,經常和同事朋友k歌的人知道,這裡不都像電影電視劇表現的那樣,很多人只是唱歌,偶爾把唱歌當成一種工作之餘減壓的生活方式。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同樣一本書也沒有所有內容都是盡善盡美的文字,或許是和作者年齡上有代溝,抑或是對某件事看法上存在分歧。

但只要在一本書中,能讀到幾篇讓你印象深刻的美文,在此後餘生的歲月裡亦不忘記,那閱讀所花費的時間就值得。

我有明珠一顆,照破山河萬朵。

在某個乾燥枯敗時想起,一顆被世俗凡塵浸染的心,再次洗滌澄淨,如月光照射下的水面。水面若明鏡,能照見美好的人與景,清風明月,笑意盈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