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今天繼續廣州的國家一級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行程,前面我們參觀了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展廳,重點講解了“價值連城”的展品:犀角形玉杯和絲縷玉衣(有興趣瞭解的朋友可翻閱前面的文章《廣州珍藏:“價值連城”的杯形玉器,為何龐貝“來通杯”極相似?》、《廣州“國家級”博物館,有件鎮館之寶,不是通常金銀銅縷“玉衣”》)。今天我們繼續走進西漢初年南越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原址參觀。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在展廳參觀的過程中,讓珊珊三丫頭產生了許多疑問:這些眾多珍貴的隨葬品是怎麼被髮掘出來的?墓為什麼要選在一個海撥只有約50米(海拔49.71米)小山崗上?南越王墓是怎麼修建的?怎麼做到經歷二千多年都未被盜墓呢?珊珊三丫頭決定折返墓室原址再參觀,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珊珊三丫頭從展廳走回墓室原址的位置,即位於中央搭建的玻璃頂棚之下。其實整個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就是以墓室原址為中心,依山而建,四周依坡勢向上建成四層各個展廳和辦公區等附屬,博物館大門位於山腳,方向朝東,正對著解放北路,整個博物館建築與山體融為一體。走到墓室原址門口,珊珊三丫頭看到門前擺放著兩塊牌子,

一塊寫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南越文王墓“,另一塊是南越王趙昧墓的介紹。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南越國在歷史上存在了93年,是九州南部地區的一個政權,漢朝藩屬國,經歷了五位南越王。由於遠離中原,也因為年代久遠,在史料上關於南越國的介紹也並不多,南越國當年社會經濟等狀況,在相當長的一時間不被世人所知。直到1983年,廣州越秀區象崗山上工地施工,才意外發現了這個隱藏了二千多年的南越王趙昧的墓地,從而向人們揭開了南越國的神秘面紗。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在解放後,嶺南地區曾有發現大量的秦西漢前期的墓葬,出土過一些南越國時期的文物,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墓葬能和廣州南越王趙昧的墓相比。南越王墓不但級別高,它最具有“典型性”的意義,充分展現了當時南越國的社會情況。同時,對於研究秦漢時期,廣州地區及至整個嶺南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漢、越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是嶺南地區漢代考古的斷代標尺。其地位可與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和長沙馬王堆漢墓相比擬,在全國漢墓考古工作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國寶”級文物。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經過大門,珊珊三丫頭沿著臺階走進南越王趙昧墓室,長長的階梯斜著向下,讓人彷彿穿越回到了二千多年前。這是一個巨大的石制墓地,雖然經歷了二千多年,但仍然能看出結構非常堅固。南越王趙昧墓室是仿陽宅建造的陰宅,建築面積約100多平方米,朝向是坐北朝南。格局是周朝禮制的前朝後寢,分前後兩部分,分別用石門隔開。整個古墓由前室和東、西耳室、主棺室、東西側室及後藏室七部分組成,呈“士”字型分佈。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根據文字介紹得知,整座墓葬中,除了南越王趙眛本人葬於主棺室之外,其它各個耳室側室中,有各室總共有15個殉人屍骸,也就是陪葬者。職位包括了四位夫人、宮室官員、僕役、廚師等,除了殉人外,整座墓穴更是出土了1000多套,共萬件精美絕倫、價值非凡的陪葬品:從衣食住行、宮廷宴樂、服飾傢俱、金銀美玉,到兵器車馬等等,現在都從墓室原址擺到了5個大展廳,

彰顯了墓主生前過著無比尊崇和奢華的貴族王侯生活,是真正的“事死如事生”。考古專家根據墓中出土的"文帝行璽"金印和"絲縷玉衣"等文物確認,這座古墓的主人是南越國第二任皇帝文帝趙眜。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根據史料記載,南越國是秦末漢初割據嶺南地區的一個政權。南越國的建立者趙佗,原是秦朝派遣大將,在秦朝滅亡和大漢建立時,趙佗兼併了今屬兩廣地區的桂林郡、象郡等地,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趙佗在位70多年,活過了百歲,熬死了所有的兒子,死後把王位傳給了孫子趙眜。今天,人們還是好奇趙佗死後葬在哪裡,墓地兩千多年來至今未發現。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南越王墓的主人,就是趙佗的孫子趙眜,象崗山古墓的真正主人。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趙眛,南越國的第二個王,號稱“南越文帝”,在位時間15年,他死後由其子趙嬰齊繼位。瞭解漢朝歷史的人們都知道,在漢朝時期,盛行厚葬之風,人死了就要像生前一樣,生前生活怎麼樣的奢侈,吃穿住行統統帶去陰間,所以在國內考古中,如發現了完好無損的漢墓考古專家都會非常激動,因為這代表著有豐富的隨葬品,這就是自古盜墓賊最想盜取漢墓原因。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幸運的是,南越王趙眛的墓,在兩千多年中,從未被盜擾。整個墓葬及其陪葬品非常完整地呈現了南越國的一切活動場景。西漢南越王墓是現在嶺南地區發現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豐富、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畫石室墓,是中國迄今發掘的保存完好的數座漢代大墓之一。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珊珊三丫頭在墓室轉了一圈,裡面有一些文字說明。進一步瞭解了南越王墓選址和修建的情況。當時的“番禺”城(即廣州)),南面是珠江邊,北面越秀山,整個番禺城的面積並不大,把墓修建在城內並不太合適,修在城外又不能太遠,於是,

這座海撥約50米的象崗山就有選擇地了。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象崗山,位於越秀山的西南邊,在兩千多年前,象崗山和越秀山是一體的,是越秀山延伸餘脈一部分,是最西邊的一個小山崗,當時山頂不高,是一座風化石英砂岩的小土石崗,可以俯瞰“番禺”城,景色秀麗,並且距離當年的南越王宮並不遠,只有數公里。於是,趙眛的墓室就這裡修建起來了。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珊珊三丫頭在墓室中看到陳列一件從蓮花山採下來的石頭。眼前這個宏大的墓室,讓我們想象在二千多年前,大批的工匠,日夜在這座小山上修築古墓的情形,象崗山的西面是芝蘭湖,芝蘭湖在消失之前,作為珠江航道和象崗山的重要連接,形成完整的水運通道,南越王墓的石材來自蓮花山,通過水運抵達象崗山,芝蘭湖便是重要的必經之地。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自趙眛墓穴封閉的那一刻起,趙眛這位南越王就安靜地沉睡在象崗山上,經過春去秋來,寒暑夏冬,一年又一年,靜靜地俯瞰著廣州這座城市經歷的滄海桑田。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象崗山經歷了千年的安靜日子,到了明朝,象崗山再一次被載入史冊,並再次被人熟知,這是因為象崗山上的“象山樵歌”風景入選了當時的“羊城八景”之一。這樣,我們可以想象那時的象崗山,是多麼美麗動人畫面啊。只是那時的人們,肯定沒有想到,象崗山體中竟然躺著第二代的南越王。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廣州“三城合一”,象崗山與越秀山的承接山脈被攔腰截斷,象崗山從此脫離越秀山母體面成為一座孤零零的小山包。到了清朝時為了抵禦列強,象崗山、越秀山的山頂都修建炮臺,互為掎角之勢,一直到了1983年,廣州基建部門要建設公寓樓,工地就在象崗山上,為了平整地基,建築工人削平山頂十多米之後,突然挖到了許多巨大的石板,石板之間隱約露出一些裂縫,從裂縫看進去,下面黑乎乎的似乎是個地下室。從那一刻起,西漢南越王趙眛的墓穴終於兩千多年後展現在我們現代人的眼前!也就是此刻珊珊三丫頭身處的位置了。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參觀完後,珊珊三丫頭最後走到了來到了“象崗史蹟碑”的炮臺前,在炮臺的高點能看到整個西漢南越博物館。時過境遷,經過多年的鏟削和自然作用,今天,象崗山大概只剩海撥約20米高了,而此時周邊的早已經完全被城市化,南越王墓博物館成為了廣州一片繁華的區域,周邊樓宇林立,商鋪環繞。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珊珊三丫頭的這次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之行收穫不少,這裡有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更堅信,當旅行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不知到哪裡玩時,就選擇這座城市的博物館看看,博物館都有屬於自己最獨特的東西,非常值得旅行者走一趟。

那麼,你有來過廣州旅行嗎?你有來過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嗎?你參觀這個博物館有什麼收穫?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本文是版權作品,未經珊珊三丫頭書面授權,嚴禁搬運、轉載、洗稿。如需轉載,請與作者珊珊三丫頭聯繫,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