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讓孩子去做的事,孩子偏要執意去做呢?《禁果效應》

為什麼就不讓孩子去做的事,孩子偏要執意去做呢?有人說是孩子的天性,天生愛逆反。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種情況:越是被禁止的東西或事情,越會引起我們的關注和興趣,甚至會引發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去一探究竟。簡單概況為,凡是不讓我做的,我都要去做。比如,為了探險和挑戰,部分“驢友”不愛去開發過的景區,偏愛自然與野趣。

為什麼不讓孩子去做的事,孩子偏要執意去做呢?《禁果效應》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原因是:人們的做法與本身沒有直接的聯繫,最重要的根源在於 “禁”,激起了人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人們對不瞭解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而逆反是基於人們追求自由的天性。比如,《趣味心理學》的作者普拉圖諾,曾在書的前言中特意禁止讀者不要閱讀第八章第五節,可是大多數讀者都違背了這個禁止,都是首先翻閱第八章第五節。面對被禁的事物,我們首先是好奇,如果好奇得不到答案,那就產生逆反,自己親自去嘗試一下“禁果”。

什麼是禁果效應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越希望掩蓋某個信息不讓別人知道, 卻越勾起別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 反而促使別人試圖利用一切渠道來獲取被掩蓋的信息。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逆反現象,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它叫做“禁果效應”,也稱之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為什麼不讓孩子去做的事,孩子偏要執意去做呢?《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的緣由和解讀

“禁果”這個詞最初來源於《聖經·舊約·創世紀》的第二節和第三節。當年,偉大的上帝讓亞當和夏娃一起看守伊甸園,明確禁止他們吃一種果實。後來,亞當和夏娃受到蛇的誘惑,偷吃了這種果實,最終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讓他們承受人世間的痛苦。後來,偷食禁果就被認為是人類原罪的開端。為什麼亞當和夏娃會違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呢?是偶然還是必然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隨時都能看到禁果效應的影響,正如一枚硬幣一樣,禁果效應也有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正面影響在於人們可以人為地把有價值的事物變成“禁果”,以達到吸引更多人關注的目的。比如土豆在最初引進法國的時候,人們是不認可的,甚至稱其為“鬼蘋果”。法國很多權威人士和廣大市民都不認可這個食物。為了改變這個現狀,農學專家帕爾曼切派了軍隊,每天守衛土豆園,不讓市民接近。人們非常好奇,什麼東西值得軍隊日夜守護,可能是好東西吧?因為好奇和禁止,很多市民晚上偷偷地將土豆移植到自己的地裡。就這樣,土豆獲得了很好的推廣,到目前為止也是廣受歡迎的主食之一。

為什麼不讓孩子去做的事,孩子偏要執意去做呢?《禁果效應》

然而,如果我們隨意的去禁止一些事物,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反而獲得更多的關注。比如早戀的問題,很多家長和老師只要發現孩子有跟異性有親密關係,就會主觀地認定為早戀。然後,父母和老師強強聯手,打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將早戀扼殺在搖籃裡的口號,禁止孩子早戀甚至正常來往。可是,這種禁止,非常容易引發孩子逆反的心理,本身不是早戀的孩子,在嚴厲的禁止下,他們會冒險去嘗試那些“禁果”,哪怕受到傷害也在所不辭。

總結,禁果效應,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呢?

1,我們可以將那些人們暫時不認可,但有價值的東西或事物,人為地變成“禁果”,從而吸引孩子的關注,提高事物的影響力。

2,對於“禁果”,我們不能隨意的對自己不贊成或不喜歡的事物當成“禁果”,以免被動地增加其關注度和吸引力,反而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