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深度研究 | 尋找工業互聯網獨角獸:年收入增速普遍超2倍,營收過億玩家已顯現

文:董路瑤(微信:April_Yao420)

編輯:石亞瓊 (微信:15300063873)

**

2012年,老牌工業企業GE為應對成本不斷上升、運營回報率持續承壓的局面提出了“工業互聯網”。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工業互聯網逐漸在國內各個工業領域落地,並湧現了一批創業公司。

近期,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基建”的一部分,資本熱度再次上升。水面之上,從去年12月至今,已有十幾家公司公佈新一輪融資,而在水下多家公司也已完成新一輪融資。

在創投圈,有人認為工業互聯網是萬億藍海市場,有人講這個市場只有不到50億規模;有人預測這裡能成長出下一個GE,有人擔心數億營收是行業天花板;有人分析業務難標準化、產品化是行業常態,有人堅持得大客戶者得天下。

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基於對數十家工業互聯網創業公司的採訪以及行業信息的收集,最終撰寫了本篇文章。

本文核心信息包括:

  • 工業互聯網對應著萬億規模產值,而目前國內全行業收入規模不到50億元

  • 現階段,創業公司收入規模普遍在數千萬元水平,平均年收入增速達2-3倍

  • 細分領域應用類公司因為產品通用化程度高,複製快,頭部公司收入水平已過億

  • 大客戶將是工業互聯網早期的主陣地,中小客戶的數字化改造也對應著數百億規模

  • 藉助低代碼、微服務等IT技術,工業互聯網創業公司在管理、協同層面已經形成通用型產品,而涉及到設備機理、生產工藝的部分仍需要深入瞭解客戶情況,提供定製化方案

  • 工業互聯網公司普遍未盈利,仍需外部資金支持。目前A輪之前融資佔比72%,隨著服務模式逐漸清晰,政策持續推動,預計工業互聯網將在投融資市場迎來一波增長

  • 工業互聯網尚未進入競爭階段,其市場格局受下游行業影響大

  • 未來,工業互聯網能否跨越行業、模式間阻礙,實現各領域數據和應用的互聯互通仍是未知數;是否有底層技術變革、通用型平臺等巨頭是否會形成行業統一標準、政策層面是否會頒佈推動行業融合的新政策可能會成為行業的轉折點

一、工業互聯網對應近萬億規模的經濟增值,然而全行業收入規模不足50億元

1、工業互聯網的概念以及相關落地案例

工業生產流程可以簡化為工廠購買設備、搭設產線,購入原材料,工人入廠生產,最終銷售交付,過程中涉及到的工業產業鏈角色包括設備製造商、設備代理商或集成商、原材料供應商、工廠以及客戶。工業互聯網的概念既包括工廠內整個生產過程的連接,尤其是重資產工業的設備連接,還牽涉到從設備製造商、供應商到工廠再到客戶的整個產業鏈的協同。

根據工業互聯網實際落地的環節,可總結出三大應用場景:設備資產管理、業務運營優化、產業協同創新。

價值創造上,設備資產管理主要通過預測性維護等來減少設備故障帶來的損失。業務運用優化場景中,工業互聯網通過智能排產及調度類方案來幫助客戶優化生產運營流程,提高運營效率。產業協同創新環節則是基於產業鏈上下游的互聯互通來降低行業交易成本,併為企業帶來業務增量。

總結來講,前兩種場景聚焦廠內的效率優化,產業生態創新則是從產業鏈角度來提高整個產業的運轉效率。當然,這三大應用場景不是割裂的,有的公司專注於某一個場景,也有公司橫跨多個場景。

歸根結底,工業互聯網企業為客戶提供數字化、智能化產品來創造價值,其收入也來源於為客戶帶來的效率提升、成本節約或者訂單收入增加。我們採訪了金屬加工、無紡布生產製造、家居製造、醫藥等領域規模較大,且已經進行了工業互聯網改造的製造業客戶,總結了其工業互聯網改造的契機以及相關評價指標:

36氪深度研究 | 尋找工業互聯網獨角獸:年收入增速普遍超2倍,營收過億玩家已顯現

工業互聯網改造契機以及相關評價指標

2、工業互聯網能帶來多大規模的價值呢?

不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看中的都是近萬億市場的潛力。

設備資產管理在提高設備運轉效率的同時,也能規避因設備故障帶來的停機停工損失。據統計,美國的製造業每年因設備故障維修停機停工的損失接近500億美元。此外,如果將工業互聯網在設備資產管理、業務運營優化、產業協同創新等場景產生的效率提升統一到工業增加值層面,按照2019年31.7萬億工業增加值來粗略估算,工業互聯網為工業帶來1%-2%的效率提升就意味著3170-6340億元的經濟增值。

迴歸到現實,工業互聯網的產業現狀還處於初級階段。

根據IoT Analytics,2018年全球製造業在工業互聯網上的支出為16.7億美元,預計2024年該數據達到124.4億美元,年複合增速達40%。

目前暫未有國內市場的準確數據。我們可以利用全球支出水平來粗略估算國內情況。

製造業客戶買單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來獲得產值提升,並最終反映到整體工業增加值的提升。2019年國內工業增加值為31.7萬億元,2018年全世界工業增加值為23.52萬億美元,假設中國與全球範圍內每1單位的支出帶來的產值提高比例(2018年水平)相同,工業互聯網所帶來的效率提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2倍時,對應的國內工業互聯網支出規模為22.6-45.3億元人民幣。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對這個數據進行驗證,整理了部分公司公開的收入數據。

36氪深度研究 | 尋找工業互聯網獨角獸:年收入增速普遍超2倍,營收過億玩家已顯現

行業內部分公司公開的收入數據

根據36氪業內訪談獲得的信息,通用型平臺類公司的收入普遍達到億級規模,垂直或細分領域創業公司的收入水平則處在千萬元級別。據鯨準數據庫,目前“工業互聯網”標籤下的項目數是185家,剔除部分IT基礎設施的軟硬件供應商,本文所關注的工業互聯網技術、產品服務商約100家左右。按照通用型平臺15家,平均營收1億元,其他類公司的平均營收3000萬元的水平,則全行業收入總規模為40.5億元,符合上文22.6-45.3億元的範圍。

全行業的收入規模尚不足50億元,工業互聯網還處在早期發展階段。

二、創業公司集中在垂直細分領域,年收入增速普遍達2-3倍

1、工業互聯網公司的各種模式

我們曾在文章《近萬億工業互聯網賽道有哪些玩家?這裡有一份行業圖譜》中詳細介紹過工業互聯網公司的各類模式。概括來講,可以按照是否有PaaS層簡單分成平臺和非平臺類企業。

平臺類企業中,有跨行業跨領域的通用型平臺,以及面向特定行業或領域的垂直行業平臺。平臺類企業的PaaS平臺,除了用於開發自身的工業App,通常也會開放給其他第三方開發機構或者客戶來快速落地更多智能應用。

非平臺類企業則為客戶交付最終產品、方案為主,一類企業是直接為客戶提供產品化的SaaS應用,比如黑湖智造、海岸線科技;還有一類企業是針對客戶的設備生產機理、行業Know-How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比如安脈盛、寄雲科技。這些非平臺公司內部,尤其是解決方案類公司,往往會在公司內部形成類似PaaS平臺的技術中臺。

36氪深度研究 | 尋找工業互聯網獨角獸:年收入增速普遍超2倍,營收過億玩家已顯現

《近萬億工業互聯網賽道有哪些玩家?這裡有一份行業圖譜》中的分類

2、跨行業、跨區域的通用型平臺是比較特殊的存在

在各類工業互聯網公司中,跨行業、跨區域的通用型平臺是比較特殊的存在。

首先,要跨行業、跨區域連接下游客戶形成平臺規模需要資源優勢。目前市場上的通用型平臺有製造業和IT兩大背景,如樹根互聯、徐工信息分別背靠三一重工、徐工集團兩大機械裝備製造商;浪潮和用友則在IT基礎設施、企業IT服務上有先發優勢,憑藉已有的客戶資源也能較快形成規模。

另外,工業場景碎片化嚴重,現階段還不存在各行業通用的智能應用,因此通用型平臺想跨領域服務終端客戶需要跟生態夥伴合作。生態合作伙伴既包括其他類型的工業互聯網公司,也包括個人開發者。大企業在資源供給、品牌知名度上均更有利於建立服務生態。

因此,通用型平臺屬於資源資金密集型機會,由大企業主導,其發展也主要通過建立工業互聯網服務生態來實現。

工信部2019年評選出了十大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除了華為FusionPlant工業互聯網平臺,其他九家平臺的發展數據如下,

36氪深度研究 | 尋找工業互聯網獨角獸:年收入增速普遍超2倍,營收過億玩家已顯現

數據來源: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

3、創業公司集中在垂直細分領域

與通用型平臺相比,垂直或細分領域的工業互聯網企業專注於某個或某類領域。需要明確的是,這類公司與通用型平臺並不完全是競爭關係,其可作為通用型平臺在垂直領域的“開發者”,與通用型平臺合作來服務客戶。

在工業互聯網的垂直或細分領域集中了大量創業公司。

基於這一領域公司的三種模式,我們總結了每種模式的特點,

36氪深度研究 | 尋找工業互聯網獨角獸:年收入增速普遍超2倍,營收過億玩家已顯現

垂直或細分領域的三種模式

這裡也要特別說明,工業互聯網公司的業務範圍及模式是不斷變化的,而且有的企業面對不同客戶有不同的模式。這裡是以我們目前掌握的信息來做的大致分類。關於客單價、擴張速度等指標的分析也是便於理解各類模式的區別,並主要參考行業平均水平。事實上,同一模式下的不同工業互聯網企業的客單價、擴張速度也會因為其下游客戶所在行業、客戶規模及需求等有較大差異。

垂直行業平臺既會向客戶交付終端智能應用,也會將PaaS平臺開放給合作伙伴來快速拓寬服務領域。36氪曾報道過的優也科技主要面向鋼鐵等流程製造業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公司為客戶開發了能效管理、環保優化智能應用,同時其底層開發平臺也向第三方開發者及客戶開放。摩爾元數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低代碼+雲開發+開源”的方式,搭建平臺為ISV(獨立軟件開發商)提供開發條件,並且設立了交易商城讓ISV直接面向終端客戶,利用C2C的模式擴大平臺服務範圍。

平臺解決方案類企業會從客戶的行業特性、生產機理出發,提供包括PaaS層的數據分析、模型沉澱以及上層智能應用的整體解決方案。這類企業在服務過程中,會詳細梳理客戶的生產流程,針對客戶個性化需求定製智能化方案。這種模式擴張速度較慢,不過客戶規模較大,客單價高,而且深耕行業Know-How也能構築一定的行業、技術壁壘。

細分應用類的企業則針對客戶某一些業務板塊的數字化需求直接提供智能化產品,比如黑湖智造、語禎物聯的產品直接對標MES系統,為工廠各環節的協同生產提供數字化產品。這類產品對應的是企業的普遍需求,產品通用程度高,部署週期短,可在客戶處快速上線。

4、細分應用類、平臺解決方案類模式均出現了多個銷售額過億元的公司

從實際收入來看,細分應用類、平臺解決方案類模式均出現了多個銷售額過億元的公司,尤其是細分應用類公司,收入水平普遍好於行業平均。然而,垂直行業平臺類公司的收入規模還多在數千萬元。

關於不同模式的收入差異,我們認為,

  • 細分應用類企業以通用型SaaS產品為主,其標準化程度高,在客戶數、收入規模上更容易形成規模。

  • 平臺解決方案類公司因為客單價高,收入受客戶數量影響比較大,進入行業比較早期,銷售能力強或者有客戶資源的企業在收入上更有優勢

  • 垂直行業平臺類企業跟第三方開發者的合作還在前期探索階段,這塊業務還未在收入上體現。不過,這類平臺屬性強的企業,可滿足客戶的定製化需求,也能形成一定程度的標準化產品/模式,一旦有跑通的模型,將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收入規模差距大,各個工業互聯網企業最近幾年的收入增速普遍在2-3倍。

利潤端,有公司表示將在今明兩年達到盈虧平衡,而實際情況是,目前大多數工業互聯網公司尚未實現盈利。整體來講,工業互聯網項目,尤其是為客戶定製化解決方案,存在較長實施週期,前期也需要較大的研發投入。

作為To B行業,工業互聯網企業的收入水平、業務增長與客戶的數字化改造意願、付費能力等直接相關。接下來,我們從客戶、技術創新等角度來探討工業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路徑。

三、在機械與能源行業的應用程度最高,大客戶是工業互聯網落地前線

1、大客戶對工業互聯網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中小客戶則有可觀的市場規模

根據2019年艾瑞諮詢《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研究報告》,國內外應用案例中,機械與能源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程度最高,分別是36%和22%,累計佔比高達58%。

在這兩個行業的相關案例裡,

國外工業互聯網明星公司Uptake圍繞高價值設備提供設備監管、運維、預測性維護等產品服務,2017年估值已經高達23億美元。其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及北亞董事總經理陸泓曾向我們介紹了Uptake在機械、能源領域的案例:美國一家Class1的火車公司,在美國有大約一萬四千個火車頭,通過啟用人工智能做的預測性維護,幫助他們企業每年節省4700萬美金。某個重型機械經銷商,Uptake軟件服務幫助公司每年提高850萬美金的收入。AMEREN是美國一家發電廠,每年用了Uptake的人工智能應用平臺幫公司節省990萬美金。PaloVerde是一家核電廠,每年Uptake幫他們節省1000萬美金。

國內也有兩大通用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公司樹根互聯、徐工信息都是孵化於工程設備集團,並從設備的遠程運維、預測性維護場景出發,不斷在機械行業中擴大連接範圍。優也科技是國內專注於服務電力、煤化工等流程製造業大客戶的工業互聯網公司,其創始人傅源曾表示,對於電力、煤化工行業來說,原料和能源是主要的生產成本,如果能將這兩項成本降低幾個百分點,對於百億產值的工廠來說,就是數億元的成本節省,能直接幫助其扭虧為贏。

因此,工業互聯網在機械與能源行業應用程度高的原因可以總結為:1)這些領域的特點包括產值高、設備價值高、能耗高等,設備使用及生產過程的效率提升能帶來可觀的成本降低。2)這些領域行業集中度高,存在較多大企業,大客戶付費能力強、數字化水平高且管理相對規範。尤其國內的能源、電力多以國企、央企為主,本身有較強的改造意願和能力。

大客戶也被公認為是工業互聯網的首批實驗者。目前,對大客戶的服務有項目制特點,客單價高,且需要定製。部署方式上,大客戶對數據私密、安全要求高,以本地私有化部署為主。

36氪深度研究 | 尋找工業互聯網獨角獸:年收入增速普遍超2倍,營收過億玩家已顯現

主要服務大客戶的工業互聯網公司舉例

不同於大客戶對廠內降本增效的核心訴求,中小客戶更希望通過數字化升級帶來訂單的增加。相關工業互聯網產品也多集中在通用性強的管理生產協同層面以及打通供應鏈上下游來撮合交易。蘑菇物聯為中小設備服務商開發了CRM功能,海岸線科技通過打通消費電子上下游的供應鏈,來促進客戶間的交易。部署方式上,中小客戶以SaaS訂閱為主,一般年花費在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

36氪深度研究 | 尋找工業互聯網獨角獸:年收入增速普遍超2倍,營收過億玩家已顯現

採用SaaS訂閱模式的工業互聯網公司舉例

那這兩種方式哪種更容易成長出大公司呢?我們根據企業數量和平均客單價簡單估算目前大客戶、中小客戶對應的市場規模。

2018年末,我國中小型工業企業數量達36.9萬戶,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的97.6%。如果中小客戶的客單價按照5-15萬的區間,其市場規模在184.5-553.5億;大客戶的客單價按照100-200萬的區間,市場規模在91-182億。

當然,工業互聯網方案的實施及客單價是以具體需求為主,並不會嚴格按照客戶規模來劃分,這裡只是一個大致的範圍。

測算中發現,中小型工業企業的數字化產品有著可觀的市場需求。這也可以從財務數據上得到驗證,目前面向中小客戶的細分應用類(SaaS類)公司普遍有較好的收入狀況。

不過,大客戶和中小客戶市場並不是割裂的。如果將一個製造業企業的業務流程簡單分為原材料採購、廠內研發及生產、產品銷售的話,目前對於大客戶工業互聯網改造以廠內生產為主,包括設備運維、智能排產等方面,中小客戶在供應鏈、產業上下游的協同上能獲得更大的價值。而工業互聯網的終局即是實現各類企業在各個環節的完整的數字化打通,因此大客戶和中小客戶的市場也將融合。

在實現步驟上,因為設備資產管理、生產邏輯梳理等有數據、業務基礎要求,而且客戶要有較大的預算開支,這部分的數字化改造將從大客戶開始。中小客戶則先進行通用性強的管理層面的數字化升級。

實現各類客戶從廠內運維到廠外協同的全流程數字化改造是很多公司的願景。目前主要的障礙還是在深入實際生產場景、有較深行業Know-How的廠內生產端,包括涉及具體設備機理的設備運維、工廠自身的生產工藝等。這些場景的數字化改造仍然難以逃脫為客戶定製解決方案的限制,無法形成通用型產品。

因此,深入客戶生產場景,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的公司普遍有這樣的發展規劃:通過與標杆客戶合作,積累行業經驗,將設備機理、行業知識產品化,再將通用型產品以SaaS形式推廣到其他各規模客戶處。只不過,對於何時能實現產品化,並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2、“低代碼”、“微服務”能否跨越行業Know-How?

工業互聯網將對製造業帶來潛在的巨大價值,然而就像上文中總結的,行業內營收過億的公司屬於少數,大部分公司還未實現盈利。行業潛在的價值和規模,似乎並沒有在單個公司上體現。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工業互聯網主要落地的設備資產管理等場景中,前期的數字化改造需要通過服務大客戶、梳理行業共性需求來逐步實現。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安脈盛副總裁盧天華曾表示,公司在服務某個菸草客戶時,曾花了半年時間駐場調研,剝離出了其完整的生產工藝圖譜,整個方案的實施歷時一年。當然,經過對生產工藝的深度梳理,安脈盛的解決方案幫客戶在多個生產工藝上的質量關鍵指標提高了50%以上。

是否有方法或者技術能夠越過行業Know-How,快速幫助客戶完成數字化改造?

在某些應用場景,低代碼、微服務等技術正在協助實現這一願景。

2018年,西門子以7億美元收購了低代碼平臺Mendix,意在與旗下MindSphere物聯網操作系統結合為客戶提供數字化服務。我們上文中提到的垂直行業平臺類企業,其開放平臺給客戶或者第三方開發者時,也會使用低代碼技術等降低應用開發門檻。而專注於生產協同領域的細分應用類企業已經在其標準化的SaaS產品裡配置了微服務、低代碼甚至零代碼開發模塊,來讓客戶根據個性化需要配置產品。拿黑湖智造舉例。

黑湖智造有兩大產品線,分別是⿊湖智造協同系統、⿊湖智造 MI,其中協同系統主要對標傳統的MES系統,幫助企業實現生產協同層的數據化,MI產品則是幫助客戶挖掘已沉澱數據的價值。目前公司的產品完全採用SaaS形式,部署週期只需4-8周,而且可以通過線上教程指導客戶自己完成部署。

黑湖智造的CEO周宇翔告訴36氪,黑湖之所以能實現產品的標準化SaaS部署,一個原因是不涉及到設備控制,主要針對生產協同層做數字化定製,還有一個原因是針對客戶不同的生產模式提供了個性化配置功能,也就是說客戶在使用標準化的SaaS產品時,可按照自身需求來“改造”SaaS產品。周宇翔強調,這裡的“改造”不同於二次開發的概念,黑湖基於流程引擎、微服務等技術可以讓客戶通過簡單的拖拽即實現“改造”。除了可以在不同客戶間通用,黑湖的SaaS產品也不受行業限制,目前已經落地了製藥、金屬加工等多個行業。據瞭解,公司近幾年的客戶數量平均每年有4倍以上的增長,並覆蓋了大、中、小各種規模的企業。

黑湖的製造協同產品還涉及到部分行業Know-How,還有一些公司是從純IT角度出發,不涉及任何行業Know-How,只為下游提供開發工具。悉息科技成立於2018年,為製造業客戶提供可視化管理工具--智能看板,來監控和顯示生產流程。工業場景裡的一個現狀是IT人員不懂業務,業務人員沒有IT知識,悉息想直接為業務人員提供工具,由工廠自己的業務人員根據實際的業務需要來構建應用,整個開發不涉及代碼編寫,屬於零代碼操作。公司CMO荊天為介紹,可以將悉息的產品類比為excel工具,也就是悉息向客戶提供“excel”,用戶自己來進行各種計算,製造所需的“表格”,也就是應用。悉息科技目前大客戶佔比更高,CMO荊天為表示,大公司出於業務、技術保密等考慮,會更偏向於工具類產品。

以上公司的場景還是以協同生產、可視化管理等為主。

總結來說,低代碼、微服務等IT技術在偏生產管理、協同層面有較好的應用,而涉及到設備機理、生產工藝的部分,目前仍然需要深入瞭解客戶情況,提供定製化方案。

四、“資本風口”

1、創業公司普遍在A輪左右

隨著服務模式逐漸清晰,以及“新基建”政策推動,工業互聯網近期在投融資市場迎來新熱度。今年4月初,海爾旗下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獲得9.5億元A輪融資,創下工業互聯網平臺A輪融資規模之最。去年12月至今年4月,賽道已發生過多筆融資。

我們總結了去年12月到今年4月初行業的主要融資:

36氪深度研究 | 尋找工業互聯網獨角獸:年收入增速普遍超2倍,營收過億玩家已顯現

去年12月到今年4月初行業融資案例

不難發現,通用型平臺的融資規模遠遠高於其他類型的公司,而各公司的融資輪次還是以A輪左右為主。整個行業的融資都還在早期階段。

事實上,不管是技術開發還是銷售佈局,資金投入都必不可少。除了來自客戶的現金流,不少工業互聯網企業都在進行市場化融資。過去幾年,已有不少投資機構投資佈局。

我們節選了鯨準洞見數據中“工業互聯網”標籤下的統計數據。這裡的“工業互聯網”跟本文的範圍稍有出入。本文主要是針對為製造業客戶提供工業互聯網技術、服務的公司,這裡的“工業互聯網”標籤也會涉及到提供IT軟硬件產品等的行業上層供應商。

截止到目前,工業互聯網領域的交易事件為102件:

工業互聯網投融資情況

在有明確輪次分類的案例中,種子天使輪佔比近48%,A輪之前融資佔比72%。

36氪深度研究 | 尋找工業互聯網獨角獸:年收入增速普遍超2倍,營收過億玩家已顯現

融資輪次分佈

2018年我們曾在文章《深度研究 | 拆解萬億工業互聯網賽道,尋找下一個GE》指出,當時大多數資本對於工業互聯網屬於觀望狀態,主要原因包括:

工業互聯網公司提供不了明確的投入回報預期、工業自動化、信息化基礎薄弱,以及標的公司的商業模式不清晰、營收困難以及模式太重等。

製造業數字化基礎正在不斷提升,工業互聯網公司的服務模式、產品也逐漸清晰。尤其是此次“新基建”規劃的提出,我們認為接下來,隨著落地案例、技術沉澱的增加,工業互聯網公司在投融資市場上將有新一輪的機會。

2、評估工業互聯網公司的幾個指標

很多投資機構、投資人都在關注這一領域。我們從近期接觸到的融資案例中,節選了部分投資人對投資標的以及行業的觀點。

  • 技術、方案有良好的場景延伸、快速交付能力

比如,

蘑菇物聯 主要為通用工業設備企業提供設備遠程運維、智能控制以及生產節能增效產品及服務。其B輪領投機構GGV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李宏瑋、投資副總裁羅超表示,看好蘑菇相對標準化的軟硬件產品和服務體系,以及跨領域、跨行業的場景延伸能力。

摩爾元數 通過搭建工業互聯網雲端PaaS開發平臺,為ISV及其他第三方開發者提供開發框架及開發工具。其A2輪投資方本輪投資方晨山資本創始合夥人蔣健表示,傳統工業應用軟件的定製化程度高、跨行業交付難,因此看好摩爾元數的低代碼應用開發平臺快速交付軟件產品的能力。

  • 在高壁壘領域存在技術稀缺性

比如,

潤石科技 面向泛半導體行業客戶提供良率提升、質量控制和製程優化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其 Pre-A輪投資方嘉御基金表示,半導體行業良率管理有較高的行業門檻,國內半導體企業在良率管控上較其他地區的先進工廠存在差距,潤石科技的解決方案正是填補了國內半導體產業鏈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埃克斯工業 主要為IC製造及封測等泛半導體行業的設備維護、生產排程等環節提供智能製造解決方案。其Pre-A輪投資方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董事總經理靳文戟表示半導體是典型的高附加值、高技術門檻產業,埃克斯在這一領域開闢了一種新的精益生產模式,具有較高的行業壁壘與技術壁壘。

  • 產業背景基金關注公司創造的行業價值以及與基金的協同性

比如,

優也科技 主要面向流程製造業提供數字化生產方案以及運營諮詢服務,今年獲得了用友的戰略投資。用友產業投資的投資總監張堃表示,優也的技術平臺為各領域客戶開發工業App時,可複用80%的平臺能力。同時,用友在ERP、MES、PLM、通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側有成熟的產品及服務,與優也在生產製造端的數字化能力結合,能為客戶構建更完整的數字化生態服務體系。

那如何發現好公司呢?盈動資本的投資人方凱把客戶的剛需程度、所在領域的市場規模以及商業模式作為衡量工業互聯網企業成長性的三個指標。東方弘泰資本投資人鄭華良表示還關注工業互聯網企業的銷售能力,以及其交付成本是否能通過產品化和建立技術中臺等方式不斷降低。

綜合上述觀點,我們認為,

  1. 垂直行業平臺,可以重點關注其PaaS平臺的有效性,比如已經有多少第三方開發者在使用?開發的智能應用數量有多少?能否跨行業、跨領域服務客戶?下游製造業客戶對於智能應用的使用率及反饋如何?

  2. 重方案的工業互聯網公司,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指標:是否跟行業內標杆客戶有合作?產品或解決方案從服務行業內前幾名的客戶,到服務其他客戶,有多少技術或者模塊實現了複用?複用比例隨著客戶數以及行業內生產數據的增加是否有明顯提高?

  3. 細分應用類公司,可以看其產品的通用性、標準化程度,客戶使用情況,以及市場策略、獲客渠道等商務層面的佈局

五、工業互聯網公司前路何在?

1、工業互聯網的成長要素:人才建設+銷售能力

工業互聯網公司通過結合IT和OT技術,為客戶提供數字化、智能化服務。作為技術服務企業,人才是公司發展的源動力,目前來看,工業互聯網公司的技術人員佔比往往超過50%,技術人才是公司發展的主要動力,人員不足也是限制公司業務擴張的主要原因。

此外,該領域較多創始人有工業自動化、工業控制與IT軟件開發相結合的背景,其核心技術人員普遍在西門子、施羅德、羅克韋爾等大型自動化企業以及IBM、華為、惠普等IT企業有較長的工作經歷,也有技術人員來自發那科等設備製造商或其他製造業企業。

作為To B行業,工業互聯網公司的服務模式、成長前景與客戶息息相關。客戶數量以及服務深度既能增加收入,也能加快行業數據積累從而不斷迭代技術,因此,銷售能力也是公司維持增長的保證。可以從獲客渠道、客戶質量上來衡量企業的銷售能力,比如:

除了直接獲客,是否跟其他製造業服務商、集成商合作來通過多種渠道觸達客戶;

大客戶佔比、客單價水平、客戶的增值服務或者復購率如何;以及是否實施過有行業影響力的標杆案例等。

2、工業互聯網將有怎樣的市場格局?

目前,工業互聯網行業尚未進入競爭階段,其市場格局受下游行業影響大。

除了部分共同的KA客戶,行業內各公司都還在各自的垂直領域探索技術和產品。不同公司對於選擇初期進入的行業和市場也有不同的看法。

一種觀點是選擇高集中度、高技術壁壘的下游行業。安脈盛的創始團隊來自美國國家智能維護系統中心(IMS),曾主導過超過200個各個領域的工業智能項目,創立安脈盛之後確定了電力、菸草和軌交等下游行業。副總裁盧天華表示,安脈盛在選擇落地行業時,希望下游行業有較高的集中度,這樣相應的服務商也能佔到較大的市場份額,另外行業工藝複雜、客戶對服務商准入要求高也會提高服務商的競爭能力。36氪曾經報道過的半導體領域的工業互聯網企業潤石科技和埃克斯工業,除去創始人半導體從業背景,都提到了半導體作為高技術壁壘的行業,本身能幫助服務商構築行業壁壘。總結來看,工業互聯網企業的格局受下游行業的格局影響較大,如果能進入高集中度、高技術壁壘的行業,將更易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

不過,在通用性比較強的設備資產管理領域,高技術壁壘、高行業集中度的下游行業有時候也並不適合第三方服務公司進入。Uptake曾想進入航空發動機行業,然而這一領域集中度高,設備製造商GE等自己做就有可觀的收益,而且技術壁壘高,Uptake這類第三方服務商較難達到技術要求,所以在這個領域Uptake是沒有競爭優勢的。蘑菇物聯創始人沈國輝曾表示第三方設備管理物聯網服務商的機會在市場集中度低、專業技術要求低的領域,並選擇了通用設備領域落地。

3、工業互聯網的前景仍然機遇與挑戰並存

5G、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不斷進步,製造業企業在目前經濟形勢下,也有更明確的降本增效訴求,工業互聯網所帶來的智能化生產、管理變革是長期趨勢。同時,政府也在陸續出臺各項支持政策,尤其在“新基建”的號召下,多個區域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已開始建設,不少創業者也反饋,“新基建”提高了客戶對於工業互聯網的認知,也都增加了相關預算。

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行業整體發展比較早期,很多工業互聯網企業還在摸索階段。此外,工業的下游場景、客戶需求有較大差異性,工業互聯網未來是否真的能跨越行業、模式阻礙,實現各個領域數據和應用的互聯互通,從而大幅度降低製造業客戶的智能化改造成本、加快改造速度仍然有較多不確定性。如果未來數據割裂,無法形成統一的平臺,行業內各企業的成長天花板是否受限、企業間如何應對重複建設和互相競爭的問題也值得思考。

有觀點將目前工業互聯網的格局比喻為一個個孤立的“魚塘”,而“魚塘”是否能合成“海洋”也許決定了這個領域會不會出現“大魚”,也就是獨角獸企業。從這個角度看,從“魚塘”到“海洋”的轉變因素也許是判斷行業變革發生的關鍵,比如是否有底層技術變革、通用型平臺等巨頭是否會形成行業統一標準、政策層面是否會頒佈推動行業融合的新政策等。

36氪一直對工業互聯網領域保持著關注。我們2018年的文章《深度研究 | 拆解萬億工業互聯網賽道,尋找下一個GE》,從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市場規模、價值創造以及各類公司的模式和打法出發,呈現了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全貌。今年我們又發佈了文章《近萬億工業互聯網賽道有哪些玩家?這裡有一份行業圖譜》,列舉、梳理個行業內各種模式的公司,並介紹了每家公司的業務情況。我們本著伴隨產業一起成長的初衷,通過跟各類創業公司溝通,多渠道挖掘行業信息撰寫了本篇文章。由於時間倉促,資源及視野有限,本文難免出現錯誤、片面等問題,歡迎各位讀者指正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