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降薪為何在中國足壇難落地?偽職業化是最大命門

短短几天時間,圍繞中超聯賽的關鍵詞,從“開不開”變成了“降不降”。開不開賽,這得跟著疫情防控的整體大形勢再做決策;但降不降薪,這件事我們卻無法跟隨世界足壇的大趨勢,因為中超存在著一條分裂的神經,以及它弱獨立存在的屬性。

深度-降薪為何在中國足壇難落地?偽職業化是最大命門

足協最初的“階梯式”降薪方案,遭到了不少俱樂部的反對聲,於是被迫做出調整,向各俱樂部下發了“一刀切”的模式建議:即不管球員年薪多少,疫情期間薪水一律削減30%。但是,這套方案同樣沒有得到各俱樂部的積極回應。

一個現實狀況是:多數中超俱樂部還沒有跟球員開過關於降薪的會議。之所以在全球職業俱樂部降薪的熱潮下中超依舊“按兵不動”,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歸納起來,有兩種態度佔據了主導。

深度-降薪為何在中國足壇難落地?偽職業化是最大命門

第一種,資金實力雄厚的俱樂部,他們根本不需要通過降薪來緩解財政壓力。這一類的俱樂部,因為母公司有強大的資本實力,即便也會受到疫情衝擊,但還不至於“傷筋動骨”,對於俱樂部的投入也不可能短期內驟然削弱。這些俱樂部的緩衝距離很長,疫情造成的“降薪潮”暫時席捲不到他們。

第二種,生存處境並不好的俱樂部,他們想降薪緩建壓力卻又不敢為之。這背後的原因也不難理解:誰都不想做那個出頭鳥。一旦首先邁開降薪這一步,勢必會造成球員的想法,畢竟之前艾志波的言論,已經捅破了球員與俱樂部之間的那層窗戶紙。尤其是對於中小俱樂部的核心球員,如果因為降薪問題產生不滿,而被一些豪門球隊“乘虛而入”,那無疑是俱樂部更大的損失,直接影響到聯賽開打後球隊的處境。

深度-降薪為何在中國足壇難落地?偽職業化是最大命門

足協或許是出於好心,或許是出於跟世界接軌的考慮,推動降薪的決策值得認可,但想要落地卻太難,本質上的原因還是中超聯賽和俱樂部存在模式的畸形。歸根結底,這並不是一個完全市場化、職業化的機制,偽職業屬性決定了很多事情的變味。

幾乎所有的俱樂部,不管對於降薪持哪一種態度,其實都跳脫不出一種尷尬的處境:他們自身沒有強大的“造血”能力:版權收入、電視轉播收入、票房收入以及相關周邊開發的收入,抵消不了巨大的運營成本。一支保級球隊的運營成本都要達到幾個億,衝冠球隊動輒十幾億,但收入卻遠遠達不到這個數字,所以只能靠母公司“供血”。供血系統好的俱樂部,可以完全不理會世界足壇降薪的風潮,但是這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供血系統不好的俱樂部,瞻前顧後,心想動卻行無力,這無疑是更大的悲哀。

深度-降薪為何在中國足壇難落地?偽職業化是最大命門

“分裂”的中超聯賽,給足協擺了一道非常棘手的難題。即便降薪的方案最終告吹,相信16支俱樂部還是能全員存活下來,但是它所攜帶的不安分因素同樣很多:如果賽季中某些財政狀況不佳的俱樂部出現欠薪風波,該怎麼辦?;再者,對於中甲中乙的小球會,降薪可能意義重大,如果因為中超的難以推進而導致各級別聯賽集體降薪“擱淺”,接下來新一波的“維權潮”“退出潮”上演,又該怎麼辦?之所以會拋出這樣的提問,是因為這一幕幕我們在過往看過太多太多…

疫情就像一面鏡子,它照射出中國足球的很多東西,我們不能偏激地用絕對的好壞去蓋棺定論。我們必須得承認,疫情防控階段暫停聯賽這一決策的果斷和正確,避免了像歐洲一些聯賽出現大規律聚集性感染的悲劇,我們的執行力讓很多國家豔羨;但我們同樣也看到很多偽職業化的存在,俱樂部可以用“人情味”、“擔當”這樣的詞彙來形容不降薪的決策,這沒有任何問題,但其實我們也明白,像巴薩、尤文、拜仁這些豪門的帶頭降薪決策,才是真正的職業俱樂部應對疫情帶來的市場衝擊,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式。

深度-降薪為何在中國足壇難落地?偽職業化是最大命門

有些東西是深入骨髓的,短期內很難改變。職業化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實現的,之所以步履艱難,還是因為過去我們欠下了太多債。改變太難,但還是要去一步步推動,否則我們只會在一場偽職業化的自嗨中越陷越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