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城市

森林城市

森林城市

開欄的話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並發表重要講話。遵循習總書記指引的前進方向,首都北京銳意進取、奮勇爭先,首都發展乘勢而上、日新月異。

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是北京建城立都以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是新時代北京發展的重大機遇,對於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統籌取得新成果,城市框架建成新節點,產業聚集形成新動能,協同發展取得新成效,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生機勃發,成為北京深度轉型的生動寫照。

今天起,北京城市副中心報推出《沿著習總書記指引的方向——2.26重要講話週年特別報道》,從生態環境、歷史文化、城市建設、民生改善、協同發展等方面,全景式展現北京城市副中心這座“千年之城”奔跑逐夢、拔節生長的活力畫卷。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森林城市

城市副中心,一座“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新城正在崛起。記者 常鳴/攝

北京東部,一座“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新城正在崛起。這就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一核兩翼”佈局中的重要“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

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理念,城市副中心先後實施了102項重點綠化工程,新增綠化建設25.1萬畝。東郊森林公園、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張家灣公園等一批精品綠化工程竣工,成為市民的休閒遊憩之所。

隨著大尺度林地、綠地的建設,城市副中心的生態格局日益完善: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林水交融;城市休閒公園、郊野溼地公園、小微公園,星羅棋佈;京冀交界處,綿延林海與北三縣等環京林帶相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大尺度生態帶……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城市副中心森林覆蓋率已達33.02%,比2017年提高4.62個百分點;城區綠化覆蓋率達51.02%,比2017年提高16.37個百分點。

作為北京市第一個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的平原地區,城市副中心正在為打造“水韻林海,千年綠城”努力擘畫美麗生態畫卷。

森林城市

規劃圖上的“兩帶、一環、一心”逐步變換著色彩,一個個大尺度林帶逐漸連接成片。 記者 唐建/攝

大尺度造林

補首都東南生態短板

在啟動建設之初,城市副中心就規劃了“兩帶、一環、一心”的綠色空間格局。可以說,在規劃層面上,這座城市就是要孕育、成長於鬱鬱蔥蔥的林海之間。

這裡的“兩帶”分別指城市副中心和朝陽區交界處的西部生態綠帶,和城市副中心與河北北三縣、天津武清區交界處的東部生態綠帶;“一環”是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外圍的綠色休閒遊憩環;“一心”是城市副中心中間區域的大尺度綠色空間。

連續幾年的大規模綠化造林,讓規劃圖上的“兩帶、一環、一心”逐步變換著色彩——綠的色塊越來越多,色彩飽和度越來越高,一個個大尺度林帶逐漸連接成片。

通州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2012年啟動的首輪百萬畝造林新增加19.3萬畝林地基礎上,通州區近年來實施了《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園林綠化三年行動計劃》和新一輪百萬畝造林工程,新造林21.6萬畝。目前,全區已建成東郊森林公園、臺湖萬畝遊憩園等萬畝以上郊野公園和森林溼地8處,千畝以上森林組團32個。

這些新增的大尺度林地,有相當一部分是利用騰退的低效藕塘地,工業大院、違建等疏解騰退地建成的。在改善環境的同時,也在為地區提升業態品質,向更高質量發展邁進賦能助力。

運河古鎮張家灣,曾是一片工業重地。該鎮的裡二泗村工業大院規模最大,聚集企業最多,高峰時期達300多家。2017年,本市啟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裡二泗村的工業企業全部遷出。工業廠房隨之夷為平地。利用工業大院騰退土地,通州區啟動了規劃面積300公頃的張家灣公園一期建設。

就在去年“十一”前夕,張家灣公園一期竣工,正式和遊客見面。一處處綠樹繁花、一座座亭臺水榭,“泗水古巷”“曹石印記”等一個個透著歷史人文底蘊的景點,讓這裡迅速成為城市副中心的網紅景點。正在致力於打造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新高地的張家灣設計小鎮,也因為大尺度公園的建設,區域環境得到大大改善。

為城市副中心拓展區的特色小鎮建設助力,臺湖演藝小鎮有臺湖萬畝遊憩園,宋莊藝術創意小鎮有宋莊公園、宋莊文化公園,西集生態休閒小鎮有潮白河森林生態景觀帶……大尺度建綠,大密度增綠,為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賦予了綠色的基底,同時也有效彌補了首都東南部的生態短板。

森林城市

“開窗見綠,出門見園”,一處處公園、一片片景觀林地出現在了城市副中心居民身邊。 記者 唐建/攝

大規模建園

居民“開窗見綠,出門見園”

對於工作和生活在城市副中心的市民來說,這幾年最明顯的變化之一,是身邊的公園越來越多了。過去,老通州人常逛的無非是運河公園、西海子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現在可逛可玩、風景賞心悅目的好去處,十個手指頭數不過來。

新建公園裡,名氣最響亮的當數城市綠心森林公園。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位於通州大運河南岸,和大運河森林公園只隔一條馬路。其核心區所在地,過去是東方化工廠所在地,承載著一段難忘的工業記憶。化工廠關閉騰退後,其所在地塊被納入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建設範圍。

經過一年零九個月的建設週期,公園一期5.39平方公里於去年9月底向市民開放。二十四節氣林窗、運河故道、上上碼頭、東方廠址、福澤櫻暖等36處景點令遊客流連忘返。家住附近玉橋街道土橋社區的由勝德和街坊們特地騎車來“打卡”,老爺子由衷讚歎,“這公園建得是真漂亮,怎麼逛都逛不夠。”

作為城市副中心的生態地標,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還不僅僅是樹多、景美。在綠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閒組團,圖書館、博物館、劇院三大文化建築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未來,這裡將是城市副中心的文化中心、活力中心、市民文化休閒中心。在森林環抱的絕美生態環境中讀書、逛博物館、看演出,想一想都覺得舒心愜意。

以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為代表,近年來,城市副中心的公園綠地建設進入有史以來投資力度最大、速度最快的時期。在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核心區範圍內,實施了西海子公園、減河公園等9個城市公園的提升改造工程;結合老城雙修和海綿城市試點工程,建設了口袋公園、休閒公園以及小微綠地68處,改造提升海綿城市試點綠地空間21處。千年守望林、張家灣公園等高質量的城市森林的落成,為城市副中心營造了優美、舒適、和諧、良好的辦公環境。

在城市副中心拓展區,按照“一園一特色”要求,建成了於家務中心公園、西集中心公園等8個地域特色濃郁的精品鎮域公園。同時,拓展區大力推進村莊綠化美化,建成國家森林鄉村38個,首都森林城鎮2個,首都綠色村莊105個,299個村莊打造出“村頭一片林”,讓美麗鄉村從願景逐漸變為現實。

而在這一處處公園、一片片景觀林地之間縱橫、交錯、連接的,是一條條風景林蔭路和親水綠道。截至2020年底,城市副中心已建成通懷路、壁富路、六環西輔路等“十一橫九縱”風景林蔭路20條,建設北運河綠道、運潮減河綠道等400餘公里,全區已構建起級配合理、均衡分佈的城鄉公園綠地體系。城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由2017年的70.16%提高到2020年91.46%。“開窗見綠,出門見園”,已成為工作和生活在城市副中心的市民切切實實的生態福利。

森林城市

蒼翠蔥蘢的綠意不僅環繞著城市副中心,也蔓延在城市副中心與北京中心城區聯通的交通幹道、水系等廊道間。 記者 常鳴/攝

大格局延綠

協同發展生態先行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城市副中心生態格局的構建也著眼於京津冀發展大局。蒼翠蔥蘢的綠意不僅環繞著城市副中心,也蔓延在城市副中心與北京中心城區聯通的交通幹道、水系等廊道間,城市副中心與津冀交界的廣闊過渡帶之間。

往東看——

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天津武清區交界處的東部生態綠帶,近年來通過實施西集中心公園、潮白河森林生態景觀帶等8項工程,實現東部生態綠帶新增林地3.5萬畝。其中,潮白河森林景觀帶與北三縣隔河相望,可謂唇齒相依。

通州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州區與北三縣間規劃的東部生態綠帶寬度不小於3公里,長度約50公里,總佔地面積約320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新增林地面積2.9萬餘畝,與原有1.2萬餘畝平原造林相連接,總面積達到4.1萬餘畝,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東部生態綠帶大尺度森林片區。

在大尺度增綠的同時,市區相關部門還協調推進北三縣規劃建設了萬畝銀杏林、櫻花公園,率先實現京津冀生態協同發展。地處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的萬畝銀杏林,與城市副中心只隔一條潮白河,種植銀杏樹近14萬株,深秋時節,金燦燦一片,現在已成為周邊京冀兩地居民的知名打卡地。

往西看——

城市副中心和朝陽區交界處的西部生態綠帶,通過實施建設永順城市公園、臺湖萬畝遊憩園等6項工程,實現西部生態綠帶新增林地2.6萬畝,聯通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的生態廊道越築越寬。

站在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向外圍眺望——

由13處公園組成的環城綠色遊憩環正在逐漸閉合成環。13處公園中,目前已經建成宋莊公園、劉莊公園等8處,啟動建設1處,推進實施4處。環城綠色遊憩環好比一串動人的翡翠項鍊,溫柔環抱著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城市副中心與城市副中心拓展區的生態協同發展。

回看城市副中心內部,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和留白增綠,清退低端汙染產業,佔地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已經建設過半,成為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張“金名片”。

經過幾年的努力,城市副中心獨有的“兩帶、一環、一心”總體生態框架已初具規模。一座千年之城在磅礴林海中孕育成長,展現出勃勃生機。也正是以這沁人心脾的綠色為基底,京津冀超級城市群正向高質量的區域協同發展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