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确定了哪些教育内容?诗教、礼教、乐教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借鉴意义?

王营评教育


说到对现代教育的意义首先要知道孔子是谁?他学说核心是什么?

首先我那些对不了解儒学,或者没看过就批判过时了,老土,离我们太远了吧!真心希望能用一段时间系统的看看四书,哪怕是其中一本也好。

再者想对那些粗略看过,或者看过一段的人。说句最好别还不是很清楚就发表评论,感想!这样就让上面的人更觉得离我们远了,好像真的没用是的?

孔子的文化学说是我们现在人最需要的,恐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用现代的语言描绘孔老夫子的学说就是现实,对就是“现实“还有做人的文化。首先要知道你是谁?来自哪里?你要到哪里去,以及怎么去的思想。

你是谁就是你来自的家庭,你在家里是谁就做好你应该做的,是爸爸吗?那就做好爸爸,爱护教育好孩子。是孩子吗?那就尊重爸爸,孝顺父母,好好学习不让父母操心。

在职场你是谁是领导吗?那就带好团队,创造公平的,友爱的,积极的工作环境。你是下属吗?那就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尊重,配合团队的领导。

立足于现实,也就是实事求是,你到底是谁,看的清楚,别做与自己身份不符合的事,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着目标前进,丢掉那些与不切实际幻象,幻象想的越多越不现实,痛苦就是想的太多,而现实却做的太少。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最基本的儒学是多么的现实和实际。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到了让人慌张的速度,可是不管科技如何的发展人都是来自于父母,家庭的都有兄弟姐妹的,做人做事离开了最基本的家庭,伦理。难免陷入自我,自大,自私。这不是个性也不是时尚更不是当今社会的必须,而是现代人真的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的太少了。


A大搏A


这三句话出自《论语 泰伯》,内容虽然简短,却是孔子在阐述了他确定的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即诗、礼、乐,并且指出这三者对于受教育者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启迪性情,启发心智,使人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礼可以约束人的行为,规范人的言行,使人在社会上站立;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按照传统观点,孔子的教育内容有“六艺”、“六书”之说。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乐是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射是射箭,属于军事武功;御是驾车,也是军事武功;书是刻字,即写字;数是关于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孔子进行六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是“六书”。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儒家经典。“六书”是孔子亲手编订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套,也是最著名的教科书,除《乐经》亡佚之外,其他五本经典成为汉代以后中国封建官学和私学所使用的基本教科书,它们与四书一起成为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在六项教育内容中,孔子非常重视诗教、礼教和乐教。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第十七),他认为,学诗可以激发情感,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和世间万象,可以团结众人,可以讽谏上级,近处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处可以用来事奉君主,并且还可以知道一些草木鸟兽的名字。总之,学诗不仅可以培养人健康向上的情感,还可以让人学到很多知识,因此他曾告诫儿子:“不学诗,无以言”。

礼是做人行事的规矩和标准,一个人如果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因此他也曾告诫儿子:“不学礼,无以立”。音乐对人的感染力是无比强大的,孔子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他不仅精能音律,而且亲手整理《乐经》,并时常被优美的音乐所感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不知肉味”。可见,乐教的目的在于完善人格,进而达到社会和谐。

时至今日,文学、音乐以及行为规范、法制教育,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古今中外一大批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语言和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可惜的是文学教育的这一功能发挥的并不好,许多语文教师只是关注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淡化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要求。

在行为规范教育方面,有些学校重说教、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不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不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有些学生不懂国家法律,干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音乐教育的现状更是令人担忧,在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专职音乐教师,导致音乐课形同虚设,孩子们只好跟着录音机听听乐曲、学学唱歌。

诗教、礼教、乐教从小处看好像是三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它们关涉智育、德育、美育三大教育内容。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德性,学会生存的技能,尊纪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发展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智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把大量的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更为重要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二者相辅相承,在学校教育中不可顾此失彼。有德无才固然不好,不会对社会有太大的贡献,但总比有才无德对社会造成危害要强,而美育恰恰能够调和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对美的欣赏和创造中,体验生命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王营评教育


孔子的所有头衔,所有尊称统统都是后人强加在他身上的,而并非他的本意;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其实是最受委屈之人。

孔子是谁?不过就是一个自谋职业之人——如果周天子的权威尚在,他们那些知识分子要不会流落民间靠着认识几个字的优势混饭吃。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没了朝贡,养活不了那么多“儒”(占卜观星象之人),只好打发他们各自走人,因此,“儒”们大批下岗,孔子也在其中。

现在存世的《论语》(孔子主要的主张)其实都是后人经过回忆而编纂的,那个时候没有录音机,也没有什么U 盘或者光盘——哪一些是孔子说的,哪一些是孔子的学生说的,哪一些是学生的学生说的,已经无法考证了。

简单说,儒家思想的最后形成,其实已经和h孔子本人没有多大关系了,都是后世封建社会统治者以及吹鼓手们的贡献——

其中有两个人才是真正的孔子思想的“发明专利”人;一个是汉代的董仲舒,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朱熹;换言之,所谓孔子的教育内容,其实董仲舒和朱熹才是版权所有人。

其核心就是《四书五经》,三从四德,天人合一,君权神授;至于说到教育,无非就是读书修身,最后仍然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这些现在还有什么用?

一百多年前“新文化运动”就彻底批判了孔子,打到了“孔家店”,现在为什么还有人不断吹捧,不断拔高孔子?我们的教育真的就离不开孔子吗?

孔子已经两千多年前的过气的“网红”了,为什么不向前看呢?为什么不去面对现实呢?是不敢?还是不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