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吳太伯世家》之吳國的興起(二)


《史記•吳太伯世家》之吳國的興起(二)

王壽楚死了之後,他有四個兒子,從大到小依次是:諸樊、餘祭、餘昩、季札。這裡面季札最賢明,壽夢估計是仿效周太王,要立賢不立長,打算立季札為王,季札很謙讓,不當王,無奈壽夢立了自己的長子諸樊。諸樊似乎也不是貪戀王位的人,還想把位置讓給季札,季札索性當農民種地去了。諸樊在位十三年,臨死把王位傳給弟弟餘祭,計劃著兄弟四人就這樣把王位按次序傳下去,總有一天能傳給季札以完成先王壽夢的心願。王餘祭過世,弟弟餘昩為王,餘昩死後,要傳位給季札,季札還是不接受,竟然逃跑了。看來季札是真的不喜歡這個位置。那誰當王呢?吳國大臣就在一起商議:本來是讓季札當王的,現在他跑了,國家不能一日無主啊,那就讓餘昩的兒子當吧,子承父位,於是餘昩的兒子僚成為了吳王。

或許是太伯、仲雍謙讓王位,還有季札謙讓不當王,吳國人就從心裡認定吳國的王室子孫都有這種品質,可誰知人心實在是深不可測,讓僚當吳王就引起了之後的禍亂。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公子光,王諸樊的兒子,他就認為本來王位是要給叔叔季札的,現在叔叔季札拒不當王,那按照立長的原則,父親諸樊是長子先立為王,自己是長子,現在怎麼著也該輪到自己了,怎麼能讓僚當王呢?於是就動了要搶王位的念頭。鑑於目前實力不夠,只得暗地裡招賢納士,默默奮鬥,積蓄力量,伍子胥從楚國來到吳國就是投在公子光門下,為其出謀劃策。

《史記•吳太伯世家》之吳國的興起(二)

王僚十一年冬,楚平王過世。十二年春,吳國趁著楚國國喪伐楚。吳國此時國內兵力空虛,公子光便認為這是個好機會,於是和自己的心腹專諸商量說請王僚來公子光家宴飲,然後讓專諸把藏著匕首的烤魚端給王僚品嚐,專諸趁王僚不注意拿出匕首殺死王僚。至於具體過程只能靠想象了,大概可以參考“圖窮匕首見”。公子光代立為王,就是吳王闔廬。

闔廬元年,伍子胥被封為外交部長,從楚國來的伯嚭則成為大夫。吳楚因地理位置相鄰,常年戰爭不斷。從王壽楚二年(前584年)吳國和中原各國建立外交關係以來,吳國就討伐楚國,一直到吳王闔廬九年(前506年),吳楚之間開戰次數已經有15次之多,這個數字不包括其中大大小小的戰役,而這僅是《史記》中有記載的開戰次數,是否還有沒有記錄在冊的呢?

闔廬九年時,吳軍打進了楚國郢都,楚國面臨滅國的危險。越國聽說此時吳國內兵力空虛就趁機討伐吳國;楚國向秦國求救,秦國出兵攻打吳國,吳國兵敗。這是吳國面臨的外患。同時闔廬的弟弟夫概看見吳國忙於抵抗秦越兩國、吳王闔廬此時還在楚國郢都沒有回來,就在吳國國內自立為王,這是吳王闔廬遭到的內憂。無奈之下,闔廬放棄郢都,回到吳國,趕走了夫概。

闔廬十一年時,又派太子夫差伐楚,取得番這個地方,楚國害怕歷史重演就離開郢都遷都到鄀(在今天的湖北省宜城縣)。吳國力量達到高峰。

《史記•吳太伯世家》之吳國的興起(二)

除了吳楚之戰,吳越之戰也是看點。吳越之戰的高潮從吳王闔廬後期開始。闔廬十九年,吳越槜李之戰(槜李,越邑名,在今浙江嘉興市西南),闔廬受傷而死,臨死前讓兒子夫差謹記為父報仇。三年後,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吳國力量又到另一高峰。

之後就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至於勾踐是不是真的嘗苦膽、做僕人,這些故事增加了歷史的趣味性,至於真實性那就見仁見智了。總之結果就是越國打敗吳國,夫差自剄而死。夫差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建議乘勝追擊滅掉越國,這是輕敵;決定北上伐齊,又犯了戰略性路線的錯誤。夫差的失敗是必然的。

這就是吳國的發展史。當然至於吳國創建者到底是不是吳太伯,這也有爭議。本文僅是根據《史記》記載敘述一二。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