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爱控制我》爱就是爱,伤害就是伤害,爱的伤害仍旧是伤害

《不要用爱控制我》爱就是爱,伤害就是伤害,爱的伤害仍旧是伤害

作者:帕萃丝·埃文斯


作者是加拿大埃文斯人际关系研究中心创始人,畅销书作家,心理咨询顾问。在全美建立了许多工作室,并在众多媒体上露面,为大众治疗心理创伤。


爱,就是爱,控制就是控制,不应该混为一谈。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分别是控制欲,家庭中的控制者、如何摆脱爱的控制。


《不要用爱控制我》爱就是爱,伤害就是伤害,爱的伤害仍旧是伤害


一、控制欲


1、人性


人人都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掌控一切;人人都可能不由自主地对别人指手画脚、随意评价。


有的人懂得校正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所以进退自如,生活得无比轻松。


有的人却不明白这种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试图控制着身边的一切,但结果收获的是失败的婚姻、紧张的人际关系和扭曲的心灵,自己也异常苦恼。


2、控制者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区别


正常人都是在和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纠偏对这个人的印象。


控制者是单方面的互动,他们一开始就对他人进行了假设和判断,虚构了一个幻想出的形象。


之后,他们不会再管真实的他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只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幻想。


例如,父母一开始就幻想出一个“理想”孩子的样子,然后根据这个幻想,去塑造自己的孩子。


从此,他们就再也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因为他们做什么都是为孩子好。


即便这个过程会让孩子痛苦,他们也相信结果是好的。


其实人人都有这种幻想,这是简化认知的一种方式。


例如,我们听到“祖母”一词内心总会勾画出一位满头银发,戴着老花眼镜,身材臃肿的老太太。


但如果现实的祖母是一位身材高挑、披着一头乌黑长发的迷人女性,这就会让人大吃一惊。


再比如,两个人相爱后,双方都会将对方视为完美无缺的形象。


但一般随着恋爱关系的深入,这些幻想的画面会逐渐回归现实。双方会渐渐接受对方的缺点,将对方视为一个更真实的人。


但如果这个人无法分清幻想与现实的分别,而且他恰恰又比你有权力,比如你的父母和你,你的上司和你。那他就会将你塑造成他想象的样子。


这时候你和他怎么解释都没用,因为他觉得他比你本人都要了解你。


3、控制欲来自家庭和文化方面的原因


第一,家庭的扭曲教育,让孩子无法体验到真实的自我。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他们无法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对他人的幻觉,也就从未被自己怀疑过。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童年时期。


人为了生存就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环境,并对自己的环境做出适应。


婴儿时期是人最脆弱和自卑的时期,因为他们无能。他们无法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只能仰仗于他们的父母。所以,父母的态度和评价对婴儿特别重要。


例如,一个婴儿走路摔倒了,开始大哭起来。父母经常会走过去和孩子说:“又没有受伤,哭什么?”,或者走过去拍打地面,并和孩子说:“哦,都是地的错,宝宝不痛。”


这些过程都在造成一个事实:孩子的真实感觉被扭曲了。


因为对他们来说,父母的评价是那么的重要。他们会告诉自己真的不痛。他们接受了父母对他们的定义,并且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


如果,孩子的成长一直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会慢慢丧失是非观,也没办法体验真实的自我。没办法体验到自己的感觉,也就很难体验到他人的感觉。


所以,这些人从未怀疑过对他人的幻想可能是错误的。


第二,文化中的强烈刻板印象,让他们从未怀疑过幻想是错误的。


首先,你所处的文化也在规范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例如,男博士很乐意承认自己的学位,因为这暗示着自己有着超越常人的能力。女博士却很少会和相亲对象承认自己的学位,因为担心吓跑对方。


这个社会对女性的价值定义和博士这个学位是扭曲的。


再比如,女孩子从是孩子起就被期待是“可爱的”。但可爱存在什么价值呢?意味着被爱,被选择,被守护,隐含着对他人没有攻击性。


例如,男性受文化中的刻板印象的影响,会下意识地为妻子做选择。


贤淑、顺从被认为是好的妻子,而有自己想法、攻击性的妻子则被认为是不称职的。


妻子也会不自觉的压抑自己的想法,做一个符合社会期望的好妻子。


其次,文化习俗鼓励某些幻觉的行为并使其永存。


文化习俗构建了这样一种简单的逻辑链条:“你需要这么做,才能怎么样。”


例如,有贤惠的妻子,听话的孩子,优越的生活,你的生活就是成功的。


这种简单的逻辑只会让你认不清自己,也弄不明白别人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沉迷在自己的幻想中,用权利去控制身边人,让他们符合你的幻想,只会事与愿违。


总之,一个人如果把幻想当成了现实,并且在家庭的扭曲教育以及文化的刻板影响下,会体验不到真实的自我,从而也不会认为自己对他人的幻想是错误的,其行为表现就是控制他人。


《不要用爱控制我》爱就是爱,伤害就是伤害,爱的伤害仍旧是伤害


二、家庭中的控制者


1、控制者的表现


他们控制他人,不是说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他们是为了爱而控制的,或者,他们本来就是将控制,视为爱的表现。


例如,父母管孩子,就被他们认为是关爱孩子的表现。


父母或者是丈夫控制你的时候,不是说他们不爱你。恰恰是他们爱得深沉才如此紧张你,控制你。


但爱的控制也是控制,它没有改变你的个性被压抑的事实。


2、幻想的安全感


控制者的心目中有一个理想幻想,这个幻想能给他一个安全感。


例如,父亲幻想一个听话的孩子,这让他觉得自己的教育很成功。


孩子幻想一个优秀的父亲,他比那个现实中懦弱的父亲,更能给了他安全感。


一旦他们发现现实和幻想有冲突,他们不会觉得是自己幻想得不切实际,只会指责现实中的你:为什么做不到他的期许,他们就觉得有理由为此发怒。如果被控制者还表现出逃离的迹象时,他们还会感到被冒犯,暴跳如雷。


3、控制方式


第一,打击被控制者的自信心。


对于控制者来说,一个有自己思想和诉求的被控制者,不是一个好的控制者。


她们会用消极、辱骂的方式制造心理暴力。他们让你怀疑自己,让你去重新回到他们幻想中的你。


例如,当妻子想做什么事的时候,或者尝试一种新的可能时,有些丈夫不是无视就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她们。他们会说:“不要做这种无用功了,你不知道你不擅长这个吗”,“你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呢,那个更适合你”。


丈夫们这种无意识的消极态度,就是在局限妻子的可能,让她可以永远在自己的身边。


丈夫们还有一种常见的说辞,他们总对妻子说:“你变了,你已经不是那个原来的你了”,丈夫们的这种说辞,表现得他们比你对自己更要了解自己。


第二,让这个人孤立无援。


社交对的人的意义不仅仅是交朋友,更重要的是在人际关系中收获自己的信息渠道,通过社交来更多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


如果,一个人的信息渠道变得单一,那他的思想和认知也会变得狭隘。


控制者控制别人,就会束缚这个人和外界的沟通和联系。


当这个人和外界的联系只有通过控制者的时候,控制者就能对被控制者无所欲为。


例如,丈夫们就将妻子们束缚在家庭中,不让她们出去工作。


他们认为这是爱,因为工作这么累的事情由自己承担,而妻子就美美地在家就行。


当妻子想要出去做事业的时候,丈夫们会拒绝,因为他们担心你在外面接触更多的人后,你会发现他们好像不是什么都正确,不是他们的附属品。


妻子越独立,他们就越害怕。


他们无法忍受被控制者的逃离,尽一切办法把他们锁死在一个小空间。


第三,用命令取代询问。


商量的口吻会让对方觉得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询问暗示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分离是控制者无法忍受的。


命令则暗示:“按我说的做,不然你没有好果子吃。”


命令同样还暗示了,对方和自己不是平等的。


如果对方试图反抗,控制者就会威胁她,要退出感情,比如用分手、离婚的方式,来威胁他们继续保持顺从。


控制者避免询问被控制者,同样也对被控制者的询问视而不见。


他们不做回应是为了维持控制关系。


他们的潜在逻辑是:如果我不做出回应的话,我就能假装你根本不存在,我就能继续保持控制人的存在。一旦,对被控制者做出回应,这就相当于承认了他们是独立的,不再属于自己。


当他被询问的时候,他先是会视而不见,如果你一再问他,他就会敷衍的赞同你,只是为了尽快结束这个话题。事后,他又会不承认自己做过这样的承诺。


总之,控制者以爱的名义,施行控制,这种控制会让他们有安全感。他们会通过命令的方式,打击被控制者的自信心,并且让其孤立无援,从达到控制的目的。


《不要用爱控制我》爱就是爱,伤害就是伤害,爱的伤害仍旧是伤害


三、如何摆脱爱的控制


1、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容易被控制?


第一,童年的情感压抑。


被控制者和控制者的童年是一样的,都是在他人的定义中迷失了自己。他们的不同,只是被控制者更有权力。


被控制者在童年里为了取悦父母,压抑自己的真实感觉。


长大后,这种取悦他人的冲动一直留在性格中。


他们认为别人喜欢什么就扮演什么样,他们已经习惯了否认自己,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依据别人的期望、观点和评价来扮演自己。这一切都在下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这种依据他人评价而建立起来的自我先天不足,它没有深度,缺乏发展空间,更无法实现自己。


第二,控制行为的隐蔽性。


在生活中,要识别出控制行为是不怎么容易的。


例如,专家们的话被我们认为是权威。你去看心理医生,就是认为他们会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自己。


如果你身边的那个人是专家、企业家这样的权威人士,他们对你的定义,特别是在爱你的情况下,你会毫不犹豫地认为他们是正确的,压根不会想,他们是不是可能在侵犯你,控制你。


第三,长期形成的习惯。


例如,小时候,你会相信哥哥对你的评价。因为你哥哥确实懂得比你多。过去无数次的经验告诉你,哥哥说得确实是对的。


所以当你长大了,就很难察觉到哥哥其实没有任何权利来定义你。


2、摆脱控制方法


第一,分清培育性控制关系和压制性控制关系。


培育性控制关系,指的是为了让生活更好而必要的一种控制行为。这种控制行为是为了双方更好地生活,从不牺牲别人。


例如,为了长远的利益,你和你的爱人选择暂时牺牲当下的利益。


为了照顾孩子,妻子选择留在家里照料孩子。


为了买房,放弃今年的出国旅行。


压制性控制关系,指的是一种损害对方幸福的控制行为。


当控制者试图给你套上虚构的形象,并让你按照他的意志去行事的时候,你就处于一种压制性控制关系当中。


这些控制者渴望拴住别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觉得孤单。


如果他们不能建立这种压制性控制关系,他们就会焦虑、绝望、惊恐、寝食不安甚至精神失调。


压制性控制者不会承认真实的你,他只相信那个虚构的形象。


例如,有的老板经常常对员工重复同样的话,这句话就是:“你没有尽力。”但是实际上,员工确实尽了力,实际上她已经做得很好了。


但老板并不会在乎你真实是什么样子,他在询问你之前就已经在脑海中虚构了你的形象:一位身价10亿的金牌销售员。


你做得再多也没用,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控制者觉得你和想象中的人还有差距,他就会一直控制着你往那个方向去。


第二,破除控制者的幻觉。


当你处在压制性的控制关系中,唯一的求脱之路就是打破控制者的幻觉。


他们塑造你做到符合幻觉,你就大可以告诉他们,这种幻觉是不切实际的。


这种对峙无疑会激化冲突,但只有将冲突确确实实地摆在控制者的眼前,他才会正视到你和他想的不一样。


你要大声告诉他这种控制是一种伤害,告诉他,既然爱你,为什么还要伤害你呢?让他明白,爱就是爱,伤害就是伤害,所谓的爱的伤害仍旧是伤害。


你是一个真实的人,不是他的想象。


你要明白,只有当幻觉真正被打破时,控制者才会如梦初醒。


第三,没有人能定义你。


最了解你的就是你自己。


只有你才知道你自己的本性、目标、动机、想法、感觉、好恶。


当有人试图强行控制你时,你就可以对自己这样说:既然只有你能给自己下定论,你的自我认知就是你自己的专利。


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是天生的,不是他人赋予的,你没有必要去证明或是解释它。你就是自己,不需要向谁证明。


如果别人对你随意下定论,即使是轻描淡写,也说明他们在自欺欺人。


他们傲慢地认为自己有多么熟悉你,其实不过是他们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一种有能力感的假象。


他们给你设下各种界限,什么你就应该呆在家里,应该相信这个,不做那个。这些都是他们的想象。


总之,因为童年的情感压抑,控制行为的隐蔽性,以及长期形成的习惯,我们会容易被控制。为了摆脱控制,首先我们要能分清楚压制性控制关系,然后破除控制者的幻觉,重要的是,要相信没有人能定义你,最了解你的就是自己。


以下是笔者整理《不要用爱控制我》的思维导图。


《不要用爱控制我》爱就是爱,伤害就是伤害,爱的伤害仍旧是伤害


查看高清思维导图,搜索“教练思维”,

回复“218”,领取《不要用爱控制我》高清思维导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