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正經歷第三次產業轉移,中國正處於什麼樣的歷史時點?

半導體被譽為信息產業的心臟,是全球工業體系的明珠。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電子產品、電子機械都需要用到芯片,可以說是芯片支撐了世界的智能化,所以掌握半導體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世界地位的提升有很強的作用。

自1947年第一條晶體管在貝爾實驗室誕生後的二十年間,半導體產業技術一直被美國所壟斷。60年代IC集成電路的誕生加速了半導體產業鏈的商用時間;70年代個人電腦誕生,半導體技術才開始有了大規模民用的可能;90年代PC的成熟,使得半導體產業融入了電子信息化,隨著個人PC滲透率的不斷提升,半導體也變得越來越重要;2000年以後是手機通訊及智能手機、大數據、移動互聯的爆發的時代,這時期的半導體才真正迎來了空前繁榮期。移動互聯時代對手機芯片的要求特別高、特別快,幾乎每過幾年就有一次技術迭代,半導體芯片的重要作用被全世界人所熟知。

半導體產業正經歷第三次產業轉移,中國正處於什麼樣的歷史時點?

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

自上世紀60年代IC產業的誕生,半導體技術商用化的加速,目前的半導體產業鏈已經經歷了兩次產業轉移。第一次是從美國轉移到日本,第二次是從日本轉移到韓國和中國臺灣。而目前我們正處於半導體產業第三次轉移的關鍵時期,這次是轉移到中國大陸,而目前我們所遇到的困難只不過是轉型時期的陣痛期,一旦產業轉移成功,我們將在接下來的時間享受半導體產業所帶來的紅利。

第一次轉移:20世紀70年代,從美國到日本

2上世紀70年代,日本正在經歷人口紅利期,全球的製造業中心在日本。日本廉價的勞動力,優質的人才使得日本半導體產業迎來了爆發的土壤。日本大量從美國引進半導體產業技術,半導體產業中心從美國轉移到了日本。成本在此時誕生了一大批如東芝、日立、富士通等一大批世界級集成電路廠商。

1980—1990年代是日本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黃金期,此時,美國的半導體市場份額從61%下降到43%,取而代之的是日本半導體全球市場份額由26%上升到44%,日本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半導體產業國,並且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增速遠遠高於美國。

日本半導體公司一直採用著IDM模式,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Fabless+Foundry模式成為了半導體產業的主流生產模式。同時,這一時期日本產業地位開始下滑,但仍在半導體材料、生產設備領域佔據領先地位。

半導體產業正經歷第三次產業轉移,中國正處於什麼樣的歷史時點?

日本半導體發展歷程

日本半導體廠商一直採用的是IDM模式,IDM模式依託的是製造業,但進入90年代後,Fabless+Foundry模式開始成為日本廠商發展的主流,大量的半導體制造環節轉移到韓國和中國臺灣,此時韓國和中國臺灣也超過日本,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第二次轉移開始了。

第二次: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韓國、中國臺灣

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開始於上世紀60年代,從最簡單的基礎封裝環節開始做起,從70年後期,臺灣開始向美國、日本引進技術開始把技術路線轉移到集成電路生產環節。進入90年代,臺積電的迅速崛起,使得中國臺灣成為世界半導體生產的重要一極,此時臺積電、日月光等半導體巨頭越來越大,成為各自領域裡的龍頭企業。

半導體產業正經歷第三次產業轉移,中國正處於什麼樣的歷史時點?

臺積電

上世紀8八、十年代中期,韓國製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半導體產業鏈的發展, 1999年之前韓國半導體產業總投資達20544億韓元,其中政府投資佔9131億韓元。韓國誕生了三星這樣的巨無霸企業,三星在無論是手機端還是半導體制造、半導體設計等方方面面都具有很強的技術優勢,也是英特爾之外,唯一能做到半導體全產業鏈生產的企業,在半導體制造方面,三星的技術比英特爾更強。

第三次:2000年之後,中國大陸

在移動互聯時代,中國早已成為世界製造業的中心,我們有著世界最大的電子消費市場,還是世界電子產品的最大生產基地。半導體產業向中國大陸轉移是一種必然歷史進程。但是我們目前仍然處於陣痛期,我們的半導體產業規模發展很快,但是我們的產業結構很不合理。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IC設計、芯片製造、封裝測試的產業比重分別為37.7%、26%和 35.5%,但世界集成電路產業設計業、製造業和封測業三業佔比慣例為3∶4∶3。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結構依然不均衡,製造業比重過低。

結語

回顧半導體產業轉移的歷程,每一次轉移都會產生有世界影響力的全球性公司,每個國家或地區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隨著產業分工的精細化,都會形成自己獨有的優勢,哪怕是被替代的半導體產業區域。比如美國的半導體設備、日本的半導體材料等。中國應該全力抓住第三次半導體產業轉移的契機,發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處於關鍵的歷史時期,我們離芯片完全國產化還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