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产业正经历第三次产业转移,中国正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点?

半导体被誉为信息产业的心脏,是全球工业体系的明珠。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电子产品、电子机械都需要用到芯片,可以说是芯片支撑了世界的智能化,所以掌握半导体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世界地位的提升有很强的作用。

自1947年第一条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诞生后的二十年间,半导体产业技术一直被美国所垄断。60年代IC集成电路的诞生加速了半导体产业链的商用时间;70年代个人电脑诞生,半导体技术才开始有了大规模民用的可能;90年代PC的成熟,使得半导体产业融入了电子信息化,随着个人PC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半导体也变得越来越重要;2000年以后是手机通讯及智能手机、大数据、移动互联的爆发的时代,这时期的半导体才真正迎来了空前繁荣期。移动互联时代对手机芯片的要求特别高、特别快,几乎每过几年就有一次技术迭代,半导体芯片的重要作用被全世界人所熟知。

半导体产业正经历第三次产业转移,中国正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点?

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

自上世纪60年代IC产业的诞生,半导体技术商用化的加速,目前的半导体产业链已经经历了两次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从美国转移到日本,第二次是从日本转移到韩国和中国台湾。而目前我们正处于半导体产业第三次转移的关键时期,这次是转移到中国大陆,而目前我们所遇到的困难只不过是转型时期的阵痛期,一旦产业转移成功,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时间享受半导体产业所带来的红利。

第一次转移: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到日本

2上世纪70年代,日本正在经历人口红利期,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在日本。日本廉价的劳动力,优质的人才使得日本半导体产业迎来了爆发的土壤。日本大量从美国引进半导体产业技术,半导体产业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了日本。成本在此时诞生了一大批如东芝、日立、富士通等一大批世界级集成电路厂商。

1980—1990年代是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黄金期,此时,美国的半导体市场份额从61%下降到43%,取而代之的是日本半导体全球市场份额由26%上升到44%,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半导体产业国,并且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增速远远高于美国。

日本半导体公司一直采用着IDM模式,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Fabless+Foundry模式成为了半导体产业的主流生产模式。同时,这一时期日本产业地位开始下滑,但仍在半导体材料、生产设备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半导体产业正经历第三次产业转移,中国正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点?

日本半导体发展历程

日本半导体厂商一直采用的是IDM模式,IDM模式依托的是制造业,但进入90年代后,Fabless+Foundry模式开始成为日本厂商发展的主流,大量的半导体制造环节转移到韩国和中国台湾,此时韩国和中国台湾也超过日本,世界半导体产业的第二次转移开始了。

第二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韩国、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从最简单的基础封装环节开始做起,从70年后期,台湾开始向美国、日本引进技术开始把技术路线转移到集成电路生产环节。进入90年代,台积电的迅速崛起,使得中国台湾成为世界半导体生产的重要一极,此时台积电、日月光等半导体巨头越来越大,成为各自领域里的龙头企业。

半导体产业正经历第三次产业转移,中国正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点?

台积电

上世纪8八、十年代中期,韩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 1999年之前韩国半导体产业总投资达20544亿韩元,其中政府投资占9131亿韩元。韩国诞生了三星这样的巨无霸企业,三星在无论是手机端还是半导体制造、半导体设计等方方面面都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也是英特尔之外,唯一能做到半导体全产业链生产的企业,在半导体制造方面,三星的技术比英特尔更强。

第三次:2000年之后,中国大陆

在移动互联时代,中国早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我们有着世界最大的电子消费市场,还是世界电子产品的最大生产基地。半导体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是一种必然历史进程。但是我们目前仍然处于阵痛期,我们的半导体产业规模发展很快,但是我们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IC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的产业比重分别为37.7%、26%和 35.5%,但世界集成电路产业设计业、制造业和封测业三业占比惯例为3∶4∶3。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依然不均衡,制造业比重过低。

结语

回顾半导体产业转移的历程,每一次转移都会产生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性公司,每个国家或地区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随着产业分工的精细化,都会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哪怕是被替代的半导体产业区域。比如美国的半导体设备、日本的半导体材料等。中国应该全力抓住第三次半导体产业转移的契机,发展自己的半导体产业,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处于关键的历史时期,我们离芯片完全国产化还任重而道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