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母亲在德国出生,经历半个世纪,她才与德国养母重逢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相信很多奋斗中的人曾被高晓松这句话打动。却少有人知道这是高晓松年轻时,母亲送给他一句话。

张克群一直以“高晓松的母亲”这个头衔出现在观众的眼里,却少人知道张克群本身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大人物。高晓松曾多次在采访时称赞自己的母亲颇有林徽因师母的风度。

高晓松:母亲在德国出生,经历半个世纪,她才与德国养母重逢

不约而至的缘分

高晓松曾叙述过母亲在德国的那段生活:

母亲张克群出生于德国二战期间,当时解放的小镇柏林平静安宁,可是好景不长,忽如其来的大炮声打破了柏林小镇安宁的生活。于是镇上的百姓们都躲在地窑里准备打仗。等到炮声停了,胆子大的少年才敢出来打探情况。

那时候的美国和中国是盟友,一看到高晓松的外公外婆便慷慨地给了他一罐熟牛肉,因为好几个月没尝到肉,外公一下子就把牛肉吃了一半。

在那种连自身都顾不上,颠沛流离的生活下,外公外婆只好把母亲张克群寄养在一户德国夫妇家中。那几年母亲在养母家中生活很滋润,被养得白白胖胖的。

高晓松:母亲在德国出生,经历半个世纪,她才与德国养母重逢

真正热爱的,才是你的诗和远方。

4岁那年,张克群便同父母回到北京生活,和梁思成,林薇因夫妇成了邻居。那时,张克群也和德国的养母没了联系。

在高中读书时,张克群父亲张维希望女儿选择外语专业。那时的张克群很迷茫,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便听从父亲的建议。而自己选择俄语的理由却是:“高中教俄语的那个老师是个高个子,蓝色的眼睛,长得很英俊。”

高晓松:母亲在德国出生,经历半个世纪,她才与德国养母重逢

有一次,梁思成夫妇来海边散步,远远就看见张克群坐在沙滩上写生。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他很看好张克群的绘画功底,便推荐她选择建筑学,因为建筑学比艺术多一点工程,又比工程多一点艺术。

梁思成的这番话也让张克群意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不是外语,而是艺术。再加上梁思成和林微因是自己的邻居,对两夫妇有所了解。

在高考填志愿时,张克群报考了四所大学的建筑学,最终入选清华大学建筑学。

就这样,邻居梁叔叔成了自己大学四年的专业教授。

高晓松:母亲在德国出生,经历半个世纪,她才与德国养母重逢

(右一)张克群

放养式成长下的张克群

张克群的父亲张维曾是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也是深圳大学的创始人,母亲是陆士嘉是著名的流体力学专家和教育家。

虽然出生在书香世家,却从小过着放养式的生活,父母亲极少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中,只是在背后默默的陪伴。

小时候的张克群很调皮,经常带着弟弟去外面捣乱。这也导致张克群第一年没考上高中。虽然父母没有责骂她,但她自己也不甘心。复读了一年也如愿考上了不错的高中。

上了高中的张克群懂事了很多,虽然在学习上很迷茫,但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当之无愧的学霸。

儿时的张克群和弟弟受到父母亲的影响,非常喜欢看书,每天晚上是她最期待的时刻,放着父亲从德国带回来的乐碟,一家四口各自找个舒服的地方看自己喜欢的书。

成家后的张克群并没有放下对建筑学的热爱,她把自己的成长方式转移到孩子们身上。经常和先生在书房里看书,高晓松和妹妹就在旁边玩自己的。

慢慢的长大了,高晓松也时常会拿起书来看看。高晓松也曾回忆说:“那时候的看书其实是随意性阅读,每次看的都不是同本书,没有一本书完整地看完。而这种阅读方式也使自己的认识范围更广,了解到更多的东西。”

高晓松:母亲在德国出生,经历半个世纪,她才与德国养母重逢

高晓松和妹妹

我只给孩子们削过两根铅笔,就没有再管过了

张克群曾说过:“我只给孩子们削过两只铅笔就再也没管两个孩子的学习,但孩子喜欢的,我一定会支持他。”

在高晓松还小的时候,张克群经常带孩子去颐和园,每看到一幅挂画,她都会给高晓松兄妹讲述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含义。让孩子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和历史。这也让高晓松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1988年,儿子高晓松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电子科技系,由于家里的长辈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张克群担心儿子会骄傲,不好好学习,她曾多次对高晓松说:“你别想靠家庭背景走后门,不好好学习就给我出来吃苦。别指望家里给你一分一毫的虐爱。”

高晓松:母亲在德国出生,经历半个世纪,她才与德国养母重逢

高晓松在大学接受到音乐后,便被音乐的魅力吸引了,他找了几个同伴组织了一支乐队,跟母亲要了钱买乐器,还向母亲请求弃学做音乐的想法,张克群没有反对儿子的做法,只是和高晓松约定一个星期靠自己的兴趣来养活自己,如果自己能坚持下来,并看清自己的内心,就支持他做音乐。

张克群拿走了高晓松身上的钱,只给了他几件衣服和一张去天津的车票。万事开头难,再加上高晓松没有扎实的音乐功底,一个星期过去了,高晓松失败地回到北京。

虽然结果不乐观,但高晓松也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他从清华退学,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行业中。

母亲张克群也只是告诉他:“只有自己真正的热爱,才是你的诗和远方”后,便让高晓松自由地去飞翔。

直到1995年,《同桌的你》成为“东方风云榜”十大金曲第一名,高晓松才渐渐得到了歌迷们的关注。他成了家族里唯一一个进军娱乐圈的人,也是唯一一个非清华大学高材生。

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会不会为孩子们的成功而感到自豪,张克群的答案是否定的。

“既然一开始选择不干涉,便不在乎孩子的人生有没有出息,只要真心热爱,没有存在满不满意这回事。”

高晓松:母亲在德国出生,经历半个世纪,她才与德国养母重逢

缘分让我们重聚

张克群的女儿高晓江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管理学院。

1998年,高晓江和一位德国男子结婚,准备在德国山顶上举行婚礼。高晓松和母亲张克群来到德国后,想起儿时的养母,便带着一丝希望写下封信和婚礼地图寄了过去。

“我是当年那个小女孩——群,如今我已结婚生孩,女儿将在德国举行婚礼。如果能收到,希望你们能来参加我女儿的终生大事。”

婚礼进行的那天,高晓松和母亲张克群来到山顶时,看到前方停了一辆奔驰,从车上下来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她就是张克群的养母。

看到张克群后,老太太激动地抱着她,嘴里一直不停念着张克群的名字。

隔了几十年,张克群才和养母重遇。如今老太太逝世了,张克群还和老太太的家人保持着联系。老太太的家人也给高晓松找到了张克群和父母在德国生活那几年保留下来的照片,如今也物归原主了。

高晓松:母亲在德国出生,经历半个世纪,她才与德国养母重逢

也许是性格不合,也许是彼此的工作让张克群夫妇的感情出现破裂,恢复单身后的张克群把全部精力放在科研上,近几年也独自一人走了十几个国家。活得更加潇洒自在。

退休后的张克群定居在美国,她开始写作,把自己一生所研究的东西记录下来,著有《红墙黄瓦》《晨钟暮鼓》等。

不得不感概张克群的开明教育成就了高晓松兄妹的成功,对于张克群而言,与其将孩子困在黑暗的鸟笼里,不如让他靠自己的本事去享受蓝天。不干涉孩子的梦想,和孩子做朋友,这才是一个好母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