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母親在德國出生,經歷半個世紀,她才與德國養母重逢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相信很多奮鬥中的人曾被高曉松這句話打動。卻少有人知道這是高曉松年輕時,母親送給他一句話。

張克群一直以“高曉松的母親”這個頭銜出現在觀眾的眼裡,卻少人知道張克群本身也是一個有故事的大人物。高曉松曾多次在採訪時稱讚自己的母親頗有林徽因師母的風度。

高曉松:母親在德國出生,經歷半個世紀,她才與德國養母重逢

不約而至的緣分

高曉松曾敘述過母親在德國的那段生活:

母親張克群出生於德國二戰期間,當時解放的小鎮柏林平靜安寧,可是好景不長,忽如其來的大炮聲打破了柏林小鎮安寧的生活。於是鎮上的百姓們都躲在地窯裡準備打仗。等到炮聲停了,膽子大的少年才敢出來打探情況。

那時候的美國和中國是盟友,一看到高曉松的外公外婆便慷慨地給了他一罐熟牛肉,因為好幾個月沒嚐到肉,外公一下子就把牛肉吃了一半。

在那種連自身都顧不上,顛沛流離的生活下,外公外婆只好把母親張克群寄養在一戶德國夫婦家中。那幾年母親在養母家中生活很滋潤,被養得白白胖胖的。

高曉松:母親在德國出生,經歷半個世紀,她才與德國養母重逢

真正熱愛的,才是你的詩和遠方。

4歲那年,張克群便同父母回到北京生活,和梁思成,林薇因夫婦成了鄰居。那時,張克群也和德國的養母沒了聯繫。

在高中讀書時,張克群父親張維希望女兒選擇外語專業。那時的張克群很迷茫,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便聽從父親的建議。而自己選擇俄語的理由卻是:“高中教俄語的那個老師是個高個子,藍色的眼睛,長得很英俊。”

高曉松:母親在德國出生,經歷半個世紀,她才與德國養母重逢

有一次,梁思成夫婦來海邊散步,遠遠就看見張克群坐在沙灘上寫生。

梁思成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築系,他很看好張克群的繪畫功底,便推薦她選擇建築學,因為建築學比藝術多一點工程,又比工程多一點藝術。

梁思成的這番話也讓張克群意識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不是外語,而是藝術。再加上樑思成和林微因是自己的鄰居,對兩夫婦有所瞭解。

在高考填志願時,張克群報考了四所大學的建築學,最終入選清華大學建築學。

就這樣,鄰居梁叔叔成了自己大學四年的專業教授。

高曉松:母親在德國出生,經歷半個世紀,她才與德國養母重逢

(右一)張克群

放養式成長下的張克群

張克群的父親張維曾是清華大學的副校長,也是深圳大學的創始人,母親是陸士嘉是著名的流體力學專家和教育家。

雖然出生在書香世家,卻從小過著放養式的生活,父母親極少參與到自己的學習中,只是在背後默默的陪伴。

小時候的張克群很調皮,經常帶著弟弟去外面搗亂。這也導致張克群第一年沒考上高中。雖然父母沒有責罵她,但她自己也不甘心。復讀了一年也如願考上了不錯的高中。

上了高中的張克群懂事了很多,雖然在學習上很迷茫,但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當之無愧的學霸。

兒時的張克群和弟弟受到父母親的影響,非常喜歡看書,每天晚上是她最期待的時刻,放著父親從德國帶回來的樂碟,一家四口各自找個舒服的地方看自己喜歡的書。

成家後的張克群並沒有放下對建築學的熱愛,她把自己的成長方式轉移到孩子們身上。經常和先生在書房裡看書,高曉松和妹妹就在旁邊玩自己的。

慢慢的長大了,高曉松也時常會拿起書來看看。高曉松也曾回憶說:“那時候的看書其實是隨意性閱讀,每次看的都不是同本書,沒有一本書完整地看完。而這種閱讀方式也使自己的認識範圍更廣,瞭解到更多的東西。”

高曉松:母親在德國出生,經歷半個世紀,她才與德國養母重逢

高曉松和妹妹

我只給孩子們削過兩根鉛筆,就沒有再管過了

張克群曾說過:“我只給孩子們削過兩隻鉛筆就再也沒管兩個孩子的學習,但孩子喜歡的,我一定會支持他。”

在高曉松還小的時候,張克群經常帶孩子去頤和園,每看到一幅掛畫,她都會給高曉松兄妹講述其背後的歷史背景和含義。讓孩子更深刻地瞭解自己的國家和歷史。這也讓高曉松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感情,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

1988年,兒子高曉松以優異的成績考進清華大學電子科技系,由於家裡的長輩都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張克群擔心兒子會驕傲,不好好學習,她曾多次對高曉松說:“你別想靠家庭背景走後門,不好好學習就給我出來吃苦。別指望家裡給你一分一毫的虐愛。”

高曉松:母親在德國出生,經歷半個世紀,她才與德國養母重逢

高曉松在大學接受到音樂後,便被音樂的魅力吸引了,他找了幾個同伴組織了一支樂隊,跟母親要了錢買樂器,還向母親請求棄學做音樂的想法,張克群沒有反對兒子的做法,只是和高曉松約定一個星期靠自己的興趣來養活自己,如果自己能堅持下來,並看清自己的內心,就支持他做音樂。

張克群拿走了高曉松身上的錢,只給了他幾件衣服和一張去天津的車票。萬事開頭難,再加上高曉松沒有紮實的音樂功底,一個星期過去了,高曉松失敗地回到北京。

雖然結果不樂觀,但高曉松也找到了自己的夢想,他從清華退學,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行業中。

母親張克群也只是告訴他:“只有自己真正的熱愛,才是你的詩和遠方”後,便讓高曉松自由地去飛翔。

直到1995年,《同桌的你》成為“東方風雲榜”十大金曲第一名,高曉松才漸漸得到了歌迷們的關注。他成了家族裡唯一一個進軍娛樂圈的人,也是唯一一個非清華大學高材生。

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會不會為孩子們的成功而感到自豪,張克群的答案是否定的。

“既然一開始選擇不干涉,便不在乎孩子的人生有沒有出息,只要真心熱愛,沒有存在滿不滿意這回事。”

高曉松:母親在德國出生,經歷半個世紀,她才與德國養母重逢

緣分讓我們重聚

張克群的女兒高曉江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管理學院。

1998年,高曉江和一位德國男子結婚,準備在德國山頂上舉行婚禮。高曉松和母親張克群來到德國後,想起兒時的養母,便帶著一絲希望寫下封信和婚禮地圖寄了過去。

“我是當年那個小女孩——群,如今我已結婚生孩,女兒將在德國舉行婚禮。如果能收到,希望你們能來參加我女兒的終生大事。”

婚禮進行的那天,高曉松和母親張克群來到山頂時,看到前方停了一輛奔馳,從車上下來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太太,她就是張克群的養母。

看到張克群后,老太太激動地抱著她,嘴裡一直不停念著張克群的名字。

隔了幾十年,張克群才和養母重遇。如今老太太逝世了,張克群還和老太太的家人保持著聯繫。老太太的家人也給高曉松找到了張克群和父母在德國生活那幾年保留下來的照片,如今也物歸原主了。

高曉松:母親在德國出生,經歷半個世紀,她才與德國養母重逢

也許是性格不合,也許是彼此的工作讓張克群夫婦的感情出現破裂,恢復單身後的張克群把全部精力放在科研上,近幾年也獨自一人走了十幾個國家。活得更加瀟灑自在。

退休後的張克群定居在美國,她開始寫作,把自己一生所研究的東西記錄下來,著有《紅牆黃瓦》《晨鐘暮鼓》等。

不得不感概張克群的開明教育成就了高曉松兄妹的成功,對於張克群而言,與其將孩子困在黑暗的鳥籠裡,不如讓他靠自己的本事去享受藍天。不干涉孩子的夢想,和孩子做朋友,這才是一個好母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