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你知道為什麼嗎

“今日載馳新喻道,

大都混似去年時。”

冬至大如年,你知道為什麼嗎

冬至的由來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為什麼說冬至大如年

漢武帝以後,冬至不再成為正月,但古人還是非常重視,又被稱為“

小年”,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

那麼為什麼又說冬至大如年呢?因為冬至是根據太陽曆,而除夕,只是陰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只有曆法紀年意義,隔幾年還要不斷加插閏月以保證準確;並不具備如冬至般的天文意義。

所以冬至的“靠山”是太陽,年的“靠山”是月亮,冬至自然大如年。

冬至的故事

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與“”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餃子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

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並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已至;

牛牛提醒大家一定要保暖出行;

切勿感冒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