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曹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淺談三國時期的“教子”之術

近來經常見到關於“熊孩子”的負面新聞,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句《三字經》中的經典名言:

養不教,父之過。

從曹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淺談三國時期的“教子”之術

沒錯,孩子的一些行為往往是和家長的管教有關。部分父母過於溺愛子女,對於孩子犯的錯誤不去及時糾正,過度的包容和寵愛讓孩子失去學習明辨對錯的機會,最終導致一些“惡性”發生。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父母則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如當年劉備給劉禪遺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所以,作為父母千萬不要覺得孩子犯一點小錯不是什麼大事,等到釀成大禍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那麼,作為父母該如何教育子女呢?我們不妨來看看歷史上的名人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要說在歷史上,父母對子女教育做得最好的時期,我覺得是三國時期。雖然三國處於戰亂紛爭時代,但是曹操、孫堅、劉備都把培養孩子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他們的育子方式和箴言也在歷史上廣為流傳。

從曹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淺談三國時期的“教子”之術

曹操劇照(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曹操的育子之術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不僅能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控朝政,而且還特能生兒子,一生就是25個。這兒子一多,幸福的“煩惱”也隨之而來,如何教育孩子就成了當務之急,這也是曹操“頭疼”的大事!

我就以曹操兩位典型的“熊孩子”為例,看看曹操是如何教育的。這兩位分別是大名鼎鼎的任城王曹彰陳思王曹植,一個能武一個能文,都是當世不可多得的天才。

從曹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淺談三國時期的“教子”之術

曹操劇照(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曹彰自小勇力過人,能徒手和猛獸搏鬥,因此時常跟隨曹操征戰沙場。對此,曹操很生氣就批評他:“你整天這樣騎馬射箭,和一武夫有什麼差別,應當多看看書,多學學《詩經》、《尚書》這樣的典籍。”曹彰則不這麼認為,他覺得男子漢大丈夫就要做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將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為將)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

曹操聽後,是一笑而過,不再強求曹彰學習詩書典籍。後來,曹操以曹彰為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出征代郡平叛烏丸之亂。曹彰在此役大顯身手,不負曹操厚望,平定了北方叛亂。

曹植以文采出名,在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曹操對曹植是相當的寵愛,同時安排了賦有才華的楊修和丁廙在曹植身邊,以幫助他在文學、詩詞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

從曹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淺談三國時期的“教子”之術

曹植的七步成詩(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從曹操的安排來看,一切都是有意為之。他能充分利用孩子們的興趣和特長,不打壓他們的積極性,任其發揚優勢,甚至時常助其一臂之力。可以說,是曹操善於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才能幫助他的兒子們成為各個領域的佼佼者。

吳夫人的教子方法

曹操教育出的子女可謂是優秀,但他仍不滿意。為什麼呢?因為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十分鮮明的表達了對孫權的讚賞,同時也間接誇讚了培養出孫權的吳夫人是如此了得。

從曹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淺談三國時期的“教子”之術

孫權劇照(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吳夫人是東吳武烈皇帝孫堅的夫人,也是孫策、孫權的母親。吳夫人和孫堅育有四子一女,但因孫堅常年在外征戰,教育子女的工作便落到了吳夫人身上。吳夫人對待子女的教育多采用"實踐加理論"的教學方式。又時常陪伴在孩子左右,引導他們分辨是非,作出正確的判斷。

孫氏兄弟四人,除孫策較早出去打拼外,孫權及兩位弟弟孫翊、孫匡先後獲得了“舉孝廉”的機會。舉孝廉是漢朝時期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多以品學兼優,孝道、德行優秀的人為主。孫氏兄弟四人(有史料記載,孫堅有五子,但此處以《三國志·吳書·孫堅傳》中記載為主),就有三人被舉為“孝廉”,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吳夫人的教育功不可沒。

從曹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淺談三國時期的“教子”之術

武烈皇后吳夫人(圖片源於網上)

關於教育的方法,前文提到過:吳夫人多以實踐教學為主,採用陪伴式的方法引導孩子們去做出正確判斷。以下從三個案例中來感受下吳夫人的教子之術:

第一則,規勸孫策。此事記載在《會稽典錄》當中。孫策有一位叫做魏騰的功曹,因不按孫策意思行事,遭到孫策的死亡威脅。吳夫人得知後,為保魏騰,便靠在井邊,以死相諫:“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當優賢禮士,舍過錄功。魏功曹在公盡規,汝今日殺之,則明日人皆叛汝。吾不忍見禍之及,當先投此井中耳。”

吳夫人的話句句有理,孫策聽後才恍然大悟,趕緊釋放了魏騰。如果不是吳夫人及時出面教誨,孫策此時已釀成大禍,更別提日後能否擁有江東基業了。

從曹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淺談三國時期的“教子”之術

第二則,輔佐孫權。孫權掌權之初,吳夫人是十分擔心。怕年紀輕輕的孫權無法掌控朝政,難以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於是,吳夫人就帶著孫權去找大臣們商量。

策薨,權年少,初統事,太妃憂之,引見張昭及襲等,問江東可保安否,襲對曰:“江東地勢,有山川子固,而討逆明府,恩德在民。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物所憂。”眾皆壯其言。(《三國志·吳書·董襲傳》)

權初承統,春秋方富,太夫人以方外多難,深懷憂勞,數有優令辭謝,付屬以輔助之義....(《三國志·吳書·張紘傳》)

通過吳夫人的言行,不難看出吳夫人為保兒子能夠守住基業,一邊對忠心者信任有加;一邊又能禮賢下士,體貼關心部下。由此來籠絡人心,共保孫權成就大業。

吳夫人利用

言傳身教的方法把這“馭人之術”傳授給了孫權,這也為孫權在日後的人才管理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曹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淺談三國時期的“教子”之術

吳夫人劇照(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第三則,作出決定。赤壁大戰前,面對曹操的戰書,孫權是猶豫不決。於是請周瑜到吳夫人的住處一同協商對策。周瑜到來後便把利弊分析的頭頭是道,吳夫人聽後很高興,就說:“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孫權知曉母親的意思後,就果斷作出決定:拒絕曹操的勸降,主動聯合劉備與曹操大戰。這也就是人盡皆知的“赤壁大戰”。

吳夫人在對孫權的引導和教育上是盡心盡力,史書稱:夫人助治軍國,甚有補益。

小結:不管是吳夫人的言傳身教還是曹操的因材施教,都是希望子女能夠早日出人頭地。對於孩子的教育,應當是根據孩子自身的優勢去進行施教,而不是通過單純地棍棒教育來逼迫孩子成長。另外,父母的言行也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關鍵作用,這點也是值得我們深思!

何為好的教子方式

如今,我們對子女的教育可謂是“揮金如土”:買各種最新最好的學習用具,請最好的家教補習,報各種興趣班等等。就是不想讓自己的子女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我們反觀上述的案例來看,這樣真得是最好的教育嗎?

真正的教育還是需要從父母自身出發,多去思考和學習:

其一,不能人云亦云,需根據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去量身定製一個可行的教育方案;

其二,應該多給孩子一些美好的童年回憶,不能讓孩子從小就揹著巨大的壓力前行。雖然大家都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過度的成長壓力也會出現“揠苗助長”的現象;

其三,父母應該多花點時間去陪伴孩子成長,就如吳夫人一樣,可以陪伴在孩子身邊,通過教導式的教學,引導孩子能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可以分清是非;

其四,不能一味的把教育任務都拋給學校,拋給老師;父母應該擔起相應的教育責任。

所以,一個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培養出優秀的子女;相反,差的教育方式則會讓子女往相反的方向發展。至於如何教育好子女,可以嘗試借鑑古人的經驗,再結合自身的情況去因材施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