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到最後,20位留漢專家明日踏上返程

楚天都市報4月25日訊(記者 李月媛 通訊員 江萱 喬萱)從3月中旬開始,315支援漢醫療隊完成任務陸續返回。但有一支20人專家團隊,作為國家專家督導組留守武漢,攻堅最後的“重症堡壘”。4月24日,隨著武漢新冠重症患者清零。這批專家們完成使命,將於26日開始陸續踏上返程。

“武漢抗住了,我們勝利了。”在他們臨行前,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了專家團隊中的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齊栩和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潘純,記錄回顧了他們在漢的三個月曆程。

【人物檔案】

堅守到最後,20位留漢專家明日踏上返程

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齊栩

齊栩:男,1976年生,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2020年3月,因馳援湖北一線,被江蘇省人社廳和江蘇省衛健委給予記功獎勵。

齊栩:直擊專家攻堅重症的5小時

作為20人專家團隊之一,齊栩轉入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展開會診、巡診、疑難危重和死亡病例討論等工作。4月23日7:20,齊栩準時在駐地門口等車,前夜他研究完病情已到凌晨;8:20,他進入緩衝區換上手術服和隔離衣,開始討論確定每位患者的病情確定當日診療方案,其中包括3名ICU病房患者。

堅守到最後,20位留漢專家明日踏上返程

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齊栩

45分鐘的討論結束後,他熟練地做好二級防護進入“紅區”病房,開始查房,從普通病房到ICU,認真對待每個患者。進入ICU病房19床,意識略微清醒的李女士目光柔和地眨了眨眼,似乎在和這位“救命恩人”打招呼,“您已經轉陰了,身體機能在恢復,等會我們去做個CT再看看食管支架的情況”,齊栩俯下身子貼在患者的耳邊叮囑。

李女士的恢復得來不易。3月23日,圓滿完成武漢市第一醫院援助任務後,齊栩轉戰金銀潭醫院ICU,於4月3日,完成了武漢疫情期間首例高位食管支架置入手術,將61歲的患者李女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也為新冠肺炎重症合併食管氣管瘻患者救治提供了重要借鑑。金銀潭重症清零病房關閉後,李女士轉院到此,與齊栩再次相遇。

在完成CT回程的一段狹窄的斜坡上,呼吸機意外關機。二級防護下,醫護人員的護目鏡早已起霧。他們推著必須保持平穩的病床和呼吸機,體力已嚴重透支,此刻心理壓力突然翻倍。

堅守到最後,20位留漢專家明日踏上返程

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齊栩

“不要慌,呼吸機不要連了,你馬上推開(呼吸機),皮球連好了,每4秒按壓一次,你倆人輪換,我換去床頭,你床尾配合用力,確保推床平穩,繼續走。”記者現場看到,齊栩發出推開呼吸機指令的同時,透過霧氣重重的護目鏡已經連接好了皮球;發出按壓指令的同時,已經將皮球交到了護士手中。從呼吸機關機到繼續前進整個過程不超過10秒。5個小時過得飛快,當齊栩進入緩衝區脫防護服,透過小窗看到他貼身的手術服已汗透,臉上勒痕處已起繭,起皮的雙手顯得格外滄桑。

“4月24日,新冠肺炎重症終於都清零了,上午我去ICU看了看轉陰後綜合性危重症患者,再次檢查了李女士的支架,她還是那樣柔和地對我眨眨眼。”齊栩對記者說,中午1:28脫下防護服走到4號樓門口的時候,覺得陽光特別燦爛,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那一瞬間真的體會到了“如釋重負”這個詞的含義,神清氣爽卻又感到異常疲憊。

“武漢長江頭,南京長江尾,同一江水,我們很親的嘞。74天,聽到最多的兩個字就是謝謝,同行、患者、家屬、保障人員、志願者,不相識的武漢人都會頻頻對我們這樣說。”齊栩說,實際上應該感謝武漢人民。確實如鍾南山院士說的那樣,武漢本來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中國本來就是一個很英雄的國家。

【人物檔案】

堅守到最後,20位留漢專家明日踏上返程

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潘純

潘純:男,1982年1月生,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中組部團中央第19、20批博士團成員,掛職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助理。

潘純:手把手教醫護人員規範流程

1月25日大年初一晚上,潘純正在家鄉徐州沛縣和親人團聚時,接到通知他作為國家衛健委專家前往武漢進行醫療援助。“我感到很光榮,很榮幸。”次日一大早他就動身回南京,到家收拾了一點兒行李就奔醫院報到。

“同車去武漢的就5個人:一個安徽籍護士要趕回武漢工作,一家三口要從外地回家。因為訂票急,我的待遇和鍾南山院士一樣,也是坐餐車。”潘純笑著回憶。對於武漢疫情的危急程度,他本沒有細想,但看到南京站站臺大批物資打仗一樣搶運裝車發往武漢,春運期間的武漢站站臺空空蕩蕩,他知道事態不一般。“去年9月我來過武漢,那時街道整潔,熱鬧繁華。”出站後他直接去了國家衛健委在武漢的駐地。

1月27日早晨,潘純和老師邱海波教授等8名專家一起乘坐考斯特去醫院。路上,邱海波教授拿出一疊疊名單,告訴大家這些都是需要巡視會診的患者。“這麼多,這麼密集,這遠比現象中要嚴重得多。”潘純感受嚴重性和緊迫感已步步逼近。

堅守到最後,20位留漢專家明日踏上返程

潘純教授在為患者彭博做ECMO手術,床前直立操作者為潘純教授

1月28日,他搬到了金銀潭醫院旁邊的駐地。潘純回憶,那時,武漢金銀潭醫院的病床基本上“不得空”,他所在的南五病區,一天中最多收治了近30個病人。疫情期間,金銀潭醫院前後共收治病患2800餘人,潘純所在的南五層收治150多名重症患者。

“供水供電供氧氣跟不上,防護裝備緊缺,醫護人員間專業技能很不均衡,解決辦法就是統一規範和流程,讓臨床醫生護士迅速磨合,達到治療的同質化。”那段日子,潘純每天都和醫護人員一起進病房,哪怕是一個基本的操作都親自上手做,邊做邊講解要領和注意事項,讓臨床醫護人員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4月5日,曾安裝ECMO的38歲患者彭博康復出院。在治療的78個日夜裡,彭博經歷了急性腎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和血流感染等多種併發症,潘純與同事幫他闖過一道道生死關。治療過程中,潘純全程盯守,插管、操作ECMO等最兇險的操作都自己動手。“彭博的成功治癒提振了我們的攻堅信心,也鼓舞著武漢市民。”潘純說。

作為20位重症專家之一繼續留守武漢,潘純所在的團隊定點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進行指導。潘純介紹:“此時,大部分新冠肺炎病人已處於康復期,但對很多本身就存在基礎疾病的患者來說,新冠肺炎所遺留或引發的一些疾病可能還比較嚴重,因此,如何處理這些後續問題,讓病人能夠生存下去,也成為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