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在中國歷史上《大學》是文人的修身之要義,不少聖賢奉為經典。曾國藩熟讀聖賢書,將道德修養的具體內容總結為八個要素。
第一為“勤”。對於勤,曾國藩談論的最多,體會也最為深刻。這與曾國藩推行的“力行”思想有關。曾國藩在告誡其子孫後代中說“勤,為人生第一要義,無論處在何時何地,均要以勤為本”。
第二為“儉”。在那個清王朝風雨飄搖的時代,清王朝統治階級的奢侈之風導致社會出現嚴重危機。曾國藩認為,要解決當前的社會危機,最重要的就是要修正奢侈之風,推行戒奢崇儉。通過這種方式,一來可以減少政府支出,二來可以培養寒士作風。用寒士作風治國,則國富民強,終可治國。
第三為剛。曾國藩身體力行,是一個剛強之人,崇尚堅毅的品格。一人應有陽剛之氣,立身天地之間,應頂天立地也。一國應有剛毅之氣,不懼海外之辱,發憤圖強,立於世界之林。
第四為明。曾國藩認為:“明者,為人處事精明曉暢,道德修養要平易平實”。曾國藩從兩個方面來論證一個人的修養,一是從處事方面,要精明能幹,辦事利索。二是道德修養方面,要謙虛謹慎,平易之心待人。
第五、第六為孝、為信。孝與信為立身之本,此為天下共識也。
第七為謙。鑑於歷史與現實的經驗教訓,曾國藩從保全自己與調整本階級的內部矛盾出發,主張言行謙虛謹慎。曾國藩認為:當今世上要以謙遜為第一要務。禮貌恭敬則不招人侮辱,心虛謹慎則有受人之益處。我們用人,自當力除傲氣,力戒自滿。
第八為渾。曾國藩認為:與人出現爭議,不可自求萬全之策,斷人是非,不可過於武斷。在處理是非曲直的過程中,不可自以為是,必須要給自己和對方留餘地。
總結:曾國藩指出“勤、儉、剛、明”四字,皆是求諸己之事;“孝、信、謙、渾”四字,皆為施諸人之事也。學會這八個要素,則對一個人的精神修養有極大的益處,在今後的成功之路之中,也是最為堅固的後盾。你們認為曾國藩說的對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如果覺得文章不錯,就分享給周圍人吧。轉發收藏,點贊關注@妙筆寫春秋,是最大的支持,下期內容更精彩。
曾國藩:即使天資平庸,亦可勤教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