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牛:他們一起說相聲、一起考進北大,其中1人還是理科狀元!

最近,北京大學的幾位曲藝愛好者,光華管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朱景琛、劉浩宇與哲學系2019級博士生張翊軒,利用居家空閒時間創作了一首快板作品《戰疫風雲》,表現了北大援鄂醫療隊的前線奮戰和北大同學抗疫期間的居家生活。

快板講究藝術的節奏韻律、句頭板眼的統一和節奏的契合。三位同學在線上錄製時嘗試各種方式,但均因網絡延遲無法做到板跟人走。

幾經嘗試,他們決定先商定好節奏與板眼,由朱景琛事先錄好伴奏和他的唱段,併為張翊軒和劉浩宇留下空段,三人分別錄製好音軌後,再合併、剪輯,從而完成作品。

三位創作者當中,朱景琛和劉浩宇在高中時就已經相識,還曾一同創辦過曲藝社團,2018年兩人一起考入北大。其中,劉浩宇同學還以722分的高考成績摘得了當年的北京市理科狀元。進入北大後,兩人的曲藝愛好有了新的展示舞臺,北大的精神氣質也在藝術創作上給了他們充分的滋養。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對“狀元搭檔”。

“學霸”的曲藝之路

朱景琛和劉浩宇從小接觸曲藝,廣播、電視頻道的長期播放,漸漸地培養起他們對曲藝的興趣。因為曲藝這一愛好,朱景琛和劉浩宇得以互相認識,並在高中時創立了人大附中的金松曲藝社。

朱景琛說:“這些東西,它很平俗,它不像西洋樂那樣需要去學習才可以培養出興趣,它就是喜歡。”

初中時偶然聽到一位同學說相聲,這讓朱景琛意識到原來自己也能說相聲,可以如同鋼琴等西洋音樂一樣去學習和嘗試。

從一開始自己學習摸索,到後來通過朋友認識了越來越多的人,朱景琛進而認識了青年相聲、快板書演員郭鴻斌老師,並拜在他門下學習快板書。

劉浩宇在表演上雖沒有師父領進門,但也勇於嘗試表演,在高中時一次機緣巧合下表演了一段自己寫的快板書。

劉浩宇坦言當時還不太會說,效果也不太好,但也因此讓其他人瞭解到關於他的興趣愛好,“後來就是他(朱景琛)找了我,然後我們倆就開始聊這些事情,慢慢我也覺得這挺不錯的,畢竟也不能說光學習,也得發展點這種業餘愛好。然後我就慢慢開始跟他學,有時候表演也一塊參加。”

“當初創立曲藝社時是懷抱著一種使命感的。”朱景琛說道,儘管現在自己看來挺幼稚的。

現代人的審美取向總是偏於創新,對於曲藝等傳統藝術卻缺少興致,而朱景琛卻認為傳統藝術實際上沒有壁壘,是藝術的發展沿革,更是為大眾服務,因此他認為自己有義務把傳統藝術的魅力展現給大眾。

真牛:他們一起說相聲、一起考進北大,其中1人還是理科狀元!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他們遇見的第一個難題是規模很小,為了擴大規模,他們把所有對曲藝表現出興趣的人都納入社團裡,甚至包括他們的化學老師、英語老師、地理老師。第二個難題在於缺少表演的機會,因為作為表演性質的傳統藝術,正是需要表演的平臺。

朱景琛坦言劉浩宇在這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為他老考年級第一,然後老師就會注意,我的成績也不算太差,老師就有了鼓勵我們全面發展的想法”

在老師鼓勵下,他們有了許多演出的機會,如在開學典禮上表演,還舉辦過一場三國曲藝專場。

走上“最佳舞臺”

真牛:他們一起說相聲、一起考進北大,其中1人還是理科狀元!

2018年9月,朱景琛和劉浩宇一起考進北京大學。此後,北大各院系的新年晚會和畢業晚會多了兩個人的身影。作為學生兼曲藝愛好者,北大對他們來說是“最佳舞臺”。

真牛:他們一起說相聲、一起考進北大,其中1人還是理科狀元!


真牛:他們一起說相聲、一起考進北大,其中1人還是理科狀元!

高中時期的朱景琛和劉浩宇

來到北大後,朱景琛和劉浩宇以搭擋身份活躍在各院系的新年晚會、校級的畢業晚會以及戲曲節上;朱景琛還參與了京昆社的演出,在北大校園傳承版《牡丹亭》中飾演杜寶。

真牛:他們一起說相聲、一起考進北大,其中1人還是理科狀元!


真牛:他們一起說相聲、一起考進北大,其中1人還是理科狀元!

朱景琛在北大京昆社的演出

大學的學習不同於中學,面對興趣愛好和學習,兩位同學也面臨著平衡和取捨。

修了數學雙學位的劉浩宇表示確實有時候會感覺事情太多,但他認為只要能專心一致,每件事都能儘量做好,“我現在做這件事情,我就儘量不要去想別的事情,我把它做好,然後我相信未來的我能夠處理剩下的一些事情,每次都這麼想,慢慢這個事情就適應下來了。”

他也坦言即便是在高中時候,他比起朱景琛,在曲藝方面的投入是較少的,當時的主要重心仍然是在學習上。

因為學業的繁忙,朱景琛和劉浩宇也笑言現在的表演準備常常是“一小時速成”。儘管如此,朱景琛仍然從中有所收穫,其中讓他特別深刻的經歷正是北大校園傳承版《牡丹亭》的演出,他因此有機會到蘇州崑曲院學習崑曲、與崑曲院的專業老師學習交流,也與北大其他的曲藝愛好者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真牛:他們一起說相聲、一起考進北大,其中1人還是理科狀元!

朱景琛在北大麴協的演出

在北大學習了一年多以後,兩位同學也表示心境上確實有變化,包括對學校、對學術的理解。

朱景琛認為自己對新的環境和事物的認知,呈現著擺動型的變化,例如從一開始對北大的憧憬,到進入北大時後接觸到真實課堂,再到他接觸了不同的老師,循序漸進地發現到了北大視野和胸懷的多元包容。

劉浩宇認為學生總是需要逐漸地瞭解學校的不同面貌,也因此才發現更多原來不知道的部分,“北大確實是一個很多元的地方,它就是有很多特殊的地方”。

真牛:他們一起說相聲、一起考進北大,其中1人還是理科狀元!

在全國人民居家抗疫期間,朱景琛和劉浩宇連同哲學系2019級博士生張翊軒利用在家中的空閒時間,創作曲藝作品為抗疫做貢獻、為人民加油打氣。

為了在曲藝作品中體現北大特點,朱景琛在思考文案撰稿上面臨不小挑戰,懷著創作北大抗疫作品的決心,他因此把作品的主體定為:北大援鄂醫療團隊的前線奮戰和北大同學抗疫期間的居家生活。

作品文本的創作在郭鴻斌老師的指導幫助下形成,但表演錄製的階段仍面對不少困難——快板講究節奏韻律、句頭板眼的統一、節奏的契合。在正式錄製時,張翊軒和劉浩宇的快板不在手邊,只能依靠朱景琛一個人伴奏。三人在線上錄製時嘗試各種方式,但均因網絡延遲無法做到板跟人走,網絡同時錄製的方法不可行。

最後三人決定商定好節奏與板眼,由朱景琛事先錄好伴奏和他的唱段,併為張翊軒和劉浩宇留下空段。三人分別錄製好音軌,由劉浩宇合併、剪輯,朱景琛再為結尾錄製了一段加強板,以加強氣氛,最後的音頻才得以完成。

他們不僅展現了北大人的多元多面,也通過發揚曲藝,表現了曲藝的不同面貌,在任何時刻,都能鼓舞人心。

來源:北京大學 採寫:黃時恩 圖片:受訪者提供 排版:筱羽 責編:以棲、昭花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