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牛!即將消失的手藝,居然在漁薪還能看到

真牛!即將消失的手藝,居然在漁薪還能看到

“叮叮噹噹,叮叮噹噹……”一陣悅耳的聲音傳過來,馬上就伴隨著一聲:“鋼鍋換底啊——補鍋補碗哪——”。

一個男青年打趣說道:“老董師傅您還記不記得,我們小時候天天跟在你後面喊,補鍋補an,補屁an哪?”惹得一陣鬨笑聲,把老董也樂得前俯後仰……

真牛!即將消失的手藝,居然在漁薪還能看到

《最後的手藝人》

丁國梅/文

真牛!即將消失的手藝,居然在漁薪還能看到

在天門市漁薪鎮最西端,有一個古老的小村——萬董村,這裡遠離喧鬧,寧靜祥和。雖然村裡大都是兩層樓的小洋房,但少有開著門的,和大多數中國農村一樣,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賺錢,蜿蜒而狹窄的鄉村路上,時不時冒出幾個年老或年幼的身影。六月初,剛剛收割的田野時隱時現的可以看見幾抹綠色,為萬董村平添幾分生機,那是花生黃豆初生的幼苗。

“叮叮噹噹,叮叮噹噹……”一陣悅耳的聲音傳過來,馬上就伴隨著一聲:“鋼鍋換底啊——補鍋補碗哪——”聲音蒼老而悠遠,彷彿從亙古飄來,讓正在適應電光霓影的村莊為之一顫,竟生出久別重逢的幸酸來。

真牛!即將消失的手藝,居然在漁薪還能看到

別人都喊他“老董”,今年已經八十五歲了,乾瘦而黝黑,缺了牙齒的癟嘴一直微笑著,挑著一根兩頭高,中間凹的扁擔。那發出叮叮聲響的玩意兒有一尺來長,是用有點像燕子尾巴,中間小,尾巴大,尾部叉開而且微張的銅片,一排一排穿連在一起做成的。這些銅片串在一起,就像猴子撈月一樣,頭連著尾,尾接著頭,黃燦燦的,他的手只要輕輕一抖,那銅片便如波浪一樣,起起伏伏,發出叮叮噹噹清脆悅耳的聲音,延綿不絕。不用聽他的吆喝聲,老遠就知道補鍋佬來了。“我這個鈴鐺可不是一般的玩意兒,已經有上百年曆史了。”老董驕傲地說,“我家是祖傳的補鍋手藝,當初我父親把手藝傳給了他的長子我的大哥,我大哥的孩子們都不願意學這門手藝,我就接過來了。”

真牛!即將消失的手藝,居然在漁薪還能看到

補鍋這活,既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早些年,家家戶戶燒柴火鐵鍋,補鍋的生意不錯,他“補鍋補碗”的吆喝聲曾經是主婦們等待的美妙音符。老董每到一個村莊,找一個乾淨人家門口的樹蔭下,先搖響鈴鐺“叮叮噹噹”招攬生意,一會兒,要補鍋的不要補鍋的大夥都圍攏來,聚在這裡閒聊,看老董補鍋。只見他接過黑乎乎的鍋,先是拍打兩下,“噗”地一吹,再用他長滿老繭的手把滿是鐵鏽的鍋抹刷一遍,發出“噝噝”聲響,讓人提心吊膽捏一把汗,總擔心有鐵末扎進他的肉裡。老董拿出一個拉鑽,一頭頂在胸口,一頭頂在鍋的破損邊上,鑽出一溜小洞,然後用細鐵絲彎成的絆子,像縫衣服一樣,將那破損的地方一一對應著扣起來,扣好後,再用一個小鐵錘,將絆子一個一個的來回敲平,再用事先準備的專用黃泥填滿,雖然鍋上多了一排絆子和黃泥,但絲毫不影響使用和美觀。完事後,老董把鍋拿起來,眯著眼左右端詳,像欣賞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最後才滿意地交到主人的手裡。

真牛!即將消失的手藝,居然在漁薪還能看到

老董的另一個招牌,是他的翹翹扁擔,兩頭翹,中間凹。老董說:“這條扁擔,是我們補鍋佬的江湖。補鍋是一門正經手藝嘞,九佬十八匠就有補鍋佬,是手藝他就有江湖。扁擔之所以是個半圓,是因為我們補的鍋是圓的,碗是圓的,盆也是圓的,所以我們吃的這碗飯叫圓飯。”

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些手藝註定要淡出歷史的舞臺,就如一些人或事,無論你怎麼挽留,終究要離去一樣。補鍋已經成了過去式,老董的扁擔起初也改成了自行車,活路也換成了鋼鍋換底。再後來,這門手藝不足以養家餬口,人們很長時間都沒能聽到“叮叮噹噹”的響鈴,好長時間沒有聽到那一聲“補鍋補碗”。

真牛!即將消失的手藝,居然在漁薪還能看到

去年開始,八十多歲的老董又重新拾起那些傢伙什,挑起那個半圓的扁擔,也有時候不用扁擔,直接用一根棍子挑起幾張鋁片幾件工具,走村串戶“鋼鍋換底,補鍋補碗”,“叮叮噹噹”搖疼歲月深處的記憶。

真牛!即將消失的手藝,居然在漁薪還能看到

每到一處熱鬧的地方,村民們總是喊老董過來坐坐,抽根菸,大夥說就是喜歡聽老董吆喝“補鍋補碗”,很多人對他的鈴鐺也愛不釋手。一個男青年打趣說道:“老董師傅您還記不記得,我們小時候天天跟在你後面喊,補鍋補an,補屁an哪?”惹得一陣鬨笑聲,把老董也樂得前俯後仰,給寂寥的鄉村徒添幾分喜慶。

“點擊查看視頻,聽聽老董的吆喝聲~”

其實老董的孩子們並不希望他一把年紀了還出去掙那幾個辛苦錢,可老董就是閒不住,他說:“孩子們有孩子們的難處,我自己能動,就不給他們增加負擔。”

老董的老伴說:“他就是賤命,政策這麼好,哪弄不到那幾塊錢?他一天不挑著他的傢伙出去轉轉他就骨頭癢,明明就是要飯的行當,還硬說自己是手藝人,是最牛的補鍋佬。真不怕別人笑話。”

是啊!憑手藝吃飯的人當然是最牛的,這就是一種可敬的工匠精神。可是現在還有沒有人要補鍋換底呢?

真牛!即將消失的手藝,居然在漁薪還能看到

“有啊!”老董自信地說,“現在村裡大都是老人,還是比較勤儉的。反正不管多少,大小是個生意,撿個什麼比落個什麼強,人活著就要勞動,坐吃山也空。我一天要轉很多村子,大多數日子出門都不會空手回來,好多上了年紀的人把破了多年,一直閒置不用的鋼鍋也拿出來換底,反正修好了放著又不會壞。萬一我死了,就再也沒有人跟他們修了。”老人說得很坦然,笑聲爽朗。

一位中年婦女說:“我們希望董師傅長命百歲,有些大的蒸鍋只過年用來蒸菜用一下,很容易壞底,買新的百把塊,董師傅十幾塊錢就換好了,又結實又划算。”

真牛!即將消失的手藝,居然在漁薪還能看到

叮叮噹噹……叮叮噹噹……鋼鍋換底啊補鍋補碗哪……蒼老的聲音伴隨著鈴鐺的搖響,在鄉村小路上自由流淌,落葉一般舞蹈。夕陽西斜,老董佝僂的身子彎成一幅鄉村素描,古樸而蒼涼。那些逐漸消失的手藝,以及那些漸行漸遠的手藝人啊,成為了一代人無法割捨的鄉愁。

有些東西,無需傳承,但必須祭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