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動」給橋樑做CT、三峽清航道……重慶交大發揮創新引領優勢

「在行動」給橋樑做CT、三峽清航道……重慶交大發揮創新引領優勢

人生病了,可以做CT檢查身體,橋生病了,也能用“CT”檢查橋樑隱蔽病害嗎?三峽庫區通航,如何讓水道保持暢通?全國首個綠色航空技術研究院如何將綠色融入航空?近日,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來到了重慶交通大學,上述問題的答案就藏在入駐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國家級科研平臺科研團隊最新科技創新進展裡。

他是名副其實的“橋樑醫生”

「在行動」給橋樑做CT、三峽清航道……重慶交大發揮創新引領優勢

△“公路橋樑檢測新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周建庭副校長到北京領獎(資料圖)

今年48歲的周建庭是浙江金華人,在重慶生活了32年。

山區橋樑及隧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江學者、國家傑青、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周建庭,3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知名的“橋樑醫生”,專門和危橋整治打交道。

在西部(重慶)科學城,重慶交大投入2.5億元建成面積250畝的山區橋樑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行動」給橋樑做CT、三峽清航道……重慶交大發揮創新引領優勢

△山區橋樑與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今年3月16日獲批,6月28日揭牌。(資料圖)

“橋樑隱蔽病害往往難以發現、診斷,被許多人稱為危害橋樑安全的“第一殺手”。我們建設的實驗室,就是要更準確的治好橋的“病”。”周建庭告訴記者,自己給2000多座橋“看過病”,開出多個有效“處方”,包括2000年在國內首次完成了三峽庫區變動水位區部分淹沒橋樑的主拱圈塊石水蝕試驗和橋基水蝕試驗,用以指導三峽庫區縣鄉公路數千座橋樑的安全性評價工作。研發了8項實用橋樑加固技術,研究成果應用於2000多座橋樑的加固整治。

“我們研究的磁記憶檢測技術,能夠實現對橋樑工程隱蔽結構無損檢測。”周建庭笑著表示,這相當於醫生用CT對病人進行檢查。如重慶馬桑溪長江大橋是特大型橋樑,採用團隊首創的無外加激勵磁場的爬行機器人,帶著磁記憶掃描裝置進行檢測,可達到無損、精準、快速檢測的目的。

該實驗室先後取得了10項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支撐了12座世界之最的橋隧工程建設與運維,近30年我國每一座世界級的橋樑都有這個實驗室培養的學子擔當重任。面對橋隧比越來越高的山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維,實驗室肩負著更多的責任和擔當。

從3000噸到5000噸內河航運升了級

「在行動」給橋樑做CT、三峽清航道……重慶交大發揮創新引領優勢

△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楊勝發介紹情況。重慶交通大學供圖

隨著全球內河航運的發展,如何在滿足航運需求的同時又能維護河流系統生態健康,已經成為當前面臨的巨大挑戰。

針對這一問題,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緊密圍繞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建設的國家戰略需求,以山區河流航道整治、平原河流航道整治、樞紐通航、內河港口設計建造、航道智能化為主要研究方向開展科技攻關。

“現在三峽水庫的通航能力是5000噸級船舶。10年前,考慮到泥沙淤積等情況,人們只嘗試著通航1000噸級的船舶。” 重慶交通大學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常務副主任楊勝發介紹,三峽水庫通航1000噸級到3000噸級,再到5000噸級的船舶,重慶交大楊勝發團隊的貢獻不可或缺。

楊勝發團隊先後承擔了兩個重大國家專項,對三峽水庫沿途進行詳細調研,逐步攻克三峽水利樞紐通航和船閘建設等技術難關,提升通航能力。2016年開始,團隊又聯合開展世界黃金航道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研究。

目前,交大投入2.3億元在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面積300畝的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據介紹,該中心的研究成果不只是在科研技術上有突破,它還承擔了長江、珠江流域70%以上的航道試驗,研究水平處於世界內河航道研究第一梯隊。

其中,長江黃金水道擴能工程關鍵技術、新水沙條件下三峽水庫泥沙輸移規律及航道整治技術、通航河段岸坡生態治理關鍵技術、船閘水力學與樞紐船閘擴能關鍵技術與應用、內河數字航道建設關鍵技術與應用等代表性技術成功被推廣應用。

院士帶動重慶綠色航空產業發展

2019年12月27日,重慶交通大學綠色航空技術研究院在兩江新區龍興總部智慧生態城正式掛牌。

回憶當天的掛牌儀式,該院常務副院長張銘很激動,“重慶交通大學綠色航空技術研究院是全國首個綠色航空技術研究院,它的誕生要感謝李應紅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軍工程大學李應紅教授是重慶奉節人,多年來,一直想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2019年,李應紅院士提出在重慶設立綠色航空技術研究院、規劃建設綠色航空產業園等6項建議。僅僅在今年,李院士及其團隊專家就已到重慶十多次。”

據瞭解,該研究院是重慶市2019年軍民融合重大項目重大工程,也是科研創新型事業單位。研究院由中科院李應紅院士和歐陽明高院士、郭萬林院士等領銜的專家團隊支撐,技術團隊匯聚院士等國家級人才30餘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該研究院已實質性展開無人機用高功重比微型渦輪電混合動力、綠色航空材料智能製造、轉子發動機等科研項目攻關並取得初步成果。

張銘告訴記者,按照計劃,今年底綠航院要初步研製出一款電動與油電混合動力飛行器樣機。未來5年,將致力於提升重慶及西南地區航空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支持並推動重慶航空工程技術領域全產業鏈的創新發展。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曲鴻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