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产品——竞品分析:体系方法论

竞品分析是「通过比较分析竞品,从而得出目标性结论的手段」。

我们能通过这种手段来完善对市场态势、用户需求的认知,从而帮助决策人进行产品规划发展。

什么是竞品分析

讨论什么是竞品分析前我们要先明确什么是竞品。从字面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即是我们的竞品。

我的理解是:「目标业务领域的任何竞争力都是我们的竞品」。

以马匹为例,以载人运输为目标业务分析的话,他的竞品可以是更快的马、也可以是汽车飞机、甚至可以是任意门(造得出来的话)。

而竞品分析,则是通过研究分析竞品,比较多方之间的差别,从而得出目标结论的过程。

而根据不同目标、阶段,我们的分析方法、研究侧重点也会不同。

为什么要做竞品分析

人们的认知总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源于我们日常的观察广度和思考深度。

而竞品分析这种扩张观察域并深度思考的手段,这便是提升我们领域认知的好方法。

通过竞品分析,我们可以:

了解市场发展,帮助我们了解盈利空间;

了解竞争环境,帮助我们制定战术策略;

了解竞品历程,吸取经验教训;

了解竞品功能,启发迭代方向;

了解竞品形态,降低用户教育成本;

……

由于服务的用户群体不同,导致 C 端和 B 端产品在产品设计、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等存在着一定差异,下文仅针对 B 端产品的竞品分析方法论进行内容分享。

怎么做竞品分析

1.明确目的

竞品分析前,我们要先清楚要分析的目的是什么,想得出什么结论。

以终为始,带着目的做事会让整体效率更高,也会减少无意义的阻断情况。

据笔者以往经验而言,竞品分析一般有以下4种目的:

1)研究行业

开拓新领域时,对市场规模/竞争格局进行分析,以评估投入后的利益空间,构建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帮助做产品定位。

分析侧重点:市场分析、商业模式、战略定位

2)产品定位

产品立项前,需要分析产品形态、边界、模式,用户需求、规模,以评估提供,制定产品清单和。

分析侧重点:产品形态、用户规模、技术架构

3)产品设计

寻找产品设计的优缺点(在 B 端的角度,更看重的是流程和功能的比对),功能设计的借鉴,产品迭代方向的寻找等。

分析侧重点:产品功能、交互方式、业务流程

4)制定市场竞争策略

定价模式的比对(产品的定价与内容),售后模式的比对(售后政策,例如智能客服领域知识库的免费整理等),产品竞争力对比(产品哪里比别人好的,可以在客户现场吊打对手的)

分析侧重点:定价模式、售后模式

2.选择竞品

明确完目标后,我们要框定哪些竞品在我们的分析范围内。

B 端产品存在一定的信息局限性,所以我们往往不能直接从应用市场得知细分行业下有哪些竞品。

我列出了两个步骤来进行竞品选择。

1)确定范围

搜索引擎:通过搜索引擎对关键词的联想匹配相关词组,再对相关词组搜索,覆盖重复度较高的便是高相关性竞品

销售/售前同事:一线的成单人员总是在抢客户的路上,他们反馈的往往是竞争力、相关度最高的竞品

客户:甲方往往需要比较各家的优劣,才能进行决策立项,他们的反馈往往更具有利益相关的代表性。

垂类渠道:行业研报、媒体在发布内容时也会涉及行业相关供应商及合作内容。

2)选择竞品

直接竞品:同行业,高市占率,用户及核心需求重叠。重点分析

间接竞品:相关行业,用户群重叠,核心需求存在关联关系。参考即可。

弱相关竞品:相关行业,功能存在关联关系。作潜在观察对象。

3.收集信息

这也是 B 端产品最吃力的一个环节了,由于 B 端产品多是内部部署,导致我们能从公共区域获取的信息十分有限,不过也并不是无从着手。

1)官方渠道

官方媒体:官网的解决方案描述、官媒的不定期新品公示都是了解竞品趋势、产品信息的方式

合作洽谈:以合作洽谈的方式了解竞品信息

申请试用:若竞品支持的话,也可以申请试用

公司购买:支持单点使用的产品,可以向公司申请经费进行直接购买

招聘信息:竞品公司的招聘信息、趋势往往能暴露出公司的业务趋势、业务详情

2)其他渠道

垂类交流会:竞品公司为了在垂类交流会展现公司竞争力,往往会较为详细地描述产品细节、展现产品形态

竞品客户:客户在立项前期经常能拿到竞品提供的测试端

销售人员:销售、售前人员往往能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竞品的测试端,这也是笔者获取竞品信息的主要手段

代理渠道:市场空间大的行业往往会有代理渠道来进行分销,他们也是手上也会有测试端

竞品员工*:和竞品的离职、在职员工(面试)沟通也能了解到竞品的核心信息,但本方法有违商业道德,不推荐

4.综合分析

获取信息后,我们要结合预设目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分析的重点一般有以下三点:

1)企业分析

成立时间:行业深耕时间久的企业往往更有市场认可度

资方背景:有更多资源的企业在业务扩展、高门槛领域的入侵上将更有威胁

核心团队:核心团队的业务专精度、偏好倾向都会影响竞品的表现和风格

标杆合作:甲方在达成合作前往往会参考标杆企业的合作对象,如何扭转这种偏好或直接渗透标杆企业是达成后续合作的关键

2)商业模式分析

重要伙伴:竞品企业的有哪些重要的合作伙伴,例如渠道公司、供应链公司、协会等等。

关键业务:竞品中包含有哪些关键业务。核心资源:竞品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什么。

价值主张:这个类似于 C 端产品的 slogen,用一句话描述竞品的价值主张。

客户关系:竞品企业的主要客户关系分布在哪里。

渠道通路:竞品企业是否采用了渠道销售战略;如果是,有哪些渠道,分布在哪里。

客户细分:竞品的细分客户类型及分布。

成本结构:竞品的成本由哪几部分构成,例如软件开发成本、硬件成本等等。评估竞品的研发固定成本和单位客户变动成本。

如果竞品为客户做了大量的定制开发,那他的单位客户变动成本就很高,可能就很难做大。

收入来源:竞品的收入来源于哪里,例如是软件一次性销售、授权费用还是功能化收费。

3)产品分析

a.产品定位

产品背景:产品的出现是基于什么行业背景,成熟产品受到市场认可前,有哪些失败的产品,失败点是什么

目标客群:产品的目标客群是如何分类的,不同客群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核心业务:产品的核心业务是解决什么行业问题的,关键指标是什么,核心的业务流转是怎么样的,理想的产品边界是怎样的

b.产品功能

产品终端:不同终端的影响边际不同,终端的选择体现了竞品的辐射体系思路和技术边界

功能框架:对竞品的功能框架体现了其对业务匹配的功能边界是如何理解的,同一业务,不同竞品会根据不同的优势进行解读并给出产品表达

视觉交互:视觉层面是如何表达功能实现、业务流转的,在用户体验上的侧重点是什么,有什么优劣势

c.产品迭代

迭代周期:产品的迭代周期能体现合作企业的需求程度,同时也能窥见其对业务层面的不同理解

迭代方向:竞品也可能出现业务方向变更的情况,这可能也预示着其对行业需求有了不同的理解,我们要去探究原因及对我们的影响情况

5.形成结论

竞品分析的关键价值在于产出结论,除了自定义的任务型结论,一般可以结合目标产出两类内容

对比优劣:横向对比关键点的优劣情况,基于对市场需求满足情况的理解取长补短

寻找借鉴:被市场认可的竞品很多地方可能是我们未思考到的,这也是对我们认知的一种补强,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借鉴点进行迭代


作者:anothercaNn,本文在PMCAFF社区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B端产品——竞品分析:体系方法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