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危機轉化為激發企業內生能量的推力

把危機轉化為激發企業內生能量的推力

記者 劉立綱 孫大衛 見習記者 劉 璐

與一些企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不同,疫情為東軟帶來了機遇,訂單不斷、業績節節攀升。那麼支撐東軟轉危為機的背後力量是什麼?眼下,遼寧企業最急需做的事情有哪些?

日前,遼商總會會長、東軟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積仁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好的企業凡事會想在前面,多做一點,早做一點,做有利於社會的事,那麼即便是衝擊突如其來,也會成為激發企業內生能量的推力,轉危為機。

記者:您如何看待疫情下的“危”與“機”?

劉積仁:疫情就像是一次突擊考試,考驗企業的技術能力、快速反應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市場適應能力……此時,平時功課是否紮實,成為能否取得好成績的關鍵。

就高端醫療設備來說,疫情讓很多人開始嘗試使用國產品牌,使用了以後發現產品很好,性價比也高,品牌美譽度就得到了快速提升。但反之,如果不好,那知道的人越多,企業的路越窄。

這次疫情觸發了整個市場格局的變化,也必將導致產業格局的變化。在這些變局之中,科技創新和內需的重要性被突顯出來。大家更加深刻地意識到,IT技術在推動整個醫療體系變革中承擔著支撐性作用。數字化在為個性化賦予“標準”,帶來以前沒有過的服務體驗,解決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

記者:上半年,東軟大健康產業相關產品訂單大幅增長,穩穩地抓住疫情帶來的機遇,你認為背後的力量是什麼?

劉積仁:疫情推動了東軟相關業務的增長,並一直呈這樣的趨勢,根本原因在於我們早有準備。

我一直認為要先利他才能利己,企業的發展要以社會價值為導向,只想著賺錢的企業最終往往走不遠。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東軟願意獻出愛心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不僅僅侷限於捐贈,而且包括能否第一時間提供市場需要的產品,解決社會和客戶的困難。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企業想得多一點,做得早一點。好的企業就是在受到衝擊的時候更堅定,在別人走不下去的時候執著地走下去,只要往前走就擁有希望。

心存擔憂,方能長久。

東軟也是如此,我們大概每六七年就會有一個轉變,這種轉變不是隨機的,都是遵循著我們一開始的理念進行的。從軟件、教育、醫療裝備到數字經濟,我們都在遵循需求和技術發展的律動。市場變了,我們的腳步就要跟著變化。

記者:您認為遼寧如何能培養並留住更多的優質企業、優秀企業家?

劉積仁:遼寧擁有眾多科研院所、大型企業,還有很多創新成果,但若要將其轉化為驅動城市發展的產業和企業,就不僅僅侷限於技術本身,還需要有把技術變為成果的商業環境、商業文化。特別是為高科技企業、從事未來產業的企業創造一個適合發展的生態。

要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因為中小企業是就業崗位的重要提供者,是能夠留住更多年輕人的載體,也是優質企業和優秀企業家的搖籃。年輕人是社會創新的主要力量,他們需要的不僅是薪資,更重要的是創新創業的平臺、機會和環境,而滿足他們的需求就是政府當下最需要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