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三兄弟”兩上將一中將 他們在民國留下了啥記載

海南文昌,古稱紫貝,自西漢建置已有2100多年曆史,為海南三大歷史古邑之一。

這裡不僅自然風景優美,而且文化底蘊深厚。有著中國椰子之鄉、華僑之鄉、排球之鄉、文化之鄉、國母之鄉、航天之鄉、將軍之鄉、書法之鄉以及長壽之鄉等“九鄉”之美譽。

僅就其“將軍之鄉”而言,這裡湧現出新中國開國大將張雲逸和曾被英皇授予“帝國騎士司令勳章”的民國上將陳策以及“鄭氏三兄弟”等196位將軍。

本篇今天專門介紹一下民國時期文昌的“鄭氏三兄弟”的傳奇。

所說“文昌鄭氏三兄弟”,是指鄭介民、鄭挺鋒和鄭庭笈三人。

他們之中,鄭介民、鄭挺鋒死後被追授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鄭庭笈曾任國軍四十九軍中將軍長,是1959年被首批特赦的被俘國民黨軍高級將領之一。

鄭氏三兄弟都是黃埔生,分別畢業於黃埔軍校二期、三期、五期。

年齡居長的鄭介民原名鄭庭炳,在軍統期間使用的化名為傑夫。

“鄭氏三兄弟”兩上將一中將 他們在民國留下了啥記載

他1897年出生在文昌文教鎮下水村貧民之家,艱難讀完小學。18歲考入廣東省立瓊崖中學,秘密參加孫中山組織的瓊崖民軍,任書記。後被軍閥察覺,緝捕甚急,遂把鄭庭炳改為鄭介民。

1924年黃埔軍校創辦,鄭介民報考軍校第一期落榜,又在第二期招生時考入步兵科。他在黃埔軍校發起組織孫文主義學會,開始熱衷情報活動。

黃埔畢業後,因成績優異,鄭介民被選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畢業回國成為蔣介石待從室情報骨幹。從此,他憑著過人的智慧和出色社會活動能力,步步高昇。

蔣介石除了長時間安排鄭介民協助戴笠主持軍統特務工作外,同時還讓他參與公開活動和一些國際聯絡的工作。

1934年鄭介民以軍事考察團名義前往歐洲考察,實際是學習法西斯統治方法。他曾拜訪過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1935年鄭介民回國,極力介紹法西斯主義,一時成為民國政府時髦人物,旋任參謀本部第二廳第五處處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鄭介民任參謀本部第二廳第三處處長,主管對日作戰的情報工作。

1943年鄭介民正式晉任陸軍少將,並隨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負責蔣介石的安全保密工作。

一年後,他升任軍令部第二廳中將廳長,兼東南亞盟軍總司令部聯絡官。

這年8月,鄭介民準確預言了盟軍將在8月18日於諾曼底登陸,被美國軍官稱讚為神機妙算。

抗戰勝利不久,鄭介民接替墜機身亡的戴笠出任國民黨軍統局局長,後又轉任國防部常務次長,成為了海南籍人士在國民黨政權中,除了宋子文以外,職務最顯赫的官員。

1950年1月初,鄭介民逃往臺灣,任國防部參謀次長兼大陸工作處處長,又出任臺灣國民黨安全局局長。

鄭介民一生反共。抗戰期間也曾為國家做有貢獻

他在1956年晉任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1959年62歲時病死,又被蔣介石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

三兄弟第二的鄭挺鋒系鄭介民胞弟,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生

他與王耀武、戴安瀾、黃公略、曾澤生、李天霞、陳奇涵、郭化若等將領同期,後又到日本入讀日本步兵學校。

“鄭氏三兄弟”兩上將一中將 他們在民國留下了啥記載

鄭挺鋒生於1904年,又名鄭庭烽。17歲考入文昌縣立中學,畢業受家兄影響投筆從戎,習武報國。1924年考進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後在北伐戰場升為連長、營長。1941年,鄭挺鋒升任國軍五十四軍198師師長兼邊防司令,駐在邊陲老街。

1944年,40歲的鄭挺鋒升任五十四軍副軍長,三年後晉升為九十四軍中將軍長。44歲時擔任國民黨第四兵團副總司令兼九十四軍軍長。後又調任海南防衛總司令部二十一兵團副總司令,1950年從海南秀英港乘船逃往臺灣。

到臺灣後,鄭挺鋒曾任澎湖防衛司令部副司令、代司令,第一兵團副司令。

1960年年末,任預備部隊訓練司令部中將司令。1961年57歲時病逝。死後被追認為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

親哥倆都是上將, 在國民黨軍將領中,也是罕見的。

在解放戰爭中被解放軍俘虜的鄭庭笈,與鄭介民、鄭挺鋒是堂兄弟。

鄭庭笈生於1905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五期步兵科。

鄭庭笈的軍旅生涯,在抗日戰場有著很閃光的記錄:

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忻口會戰,1939年2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五軍榮譽1師3團團長,參加崑崙關戰役,率部擊斃日本“鋼軍”將領中村正雄。1942年3月,37歲的鄭庭笈出任第五軍200師少將步兵指揮官兼598團團長,參加遠征軍印緬抗戰,4月任第200師副師長。

與日軍血戰,戴安瀾將軍不幸壯烈殉國,鄭庭笈毅然帶領殘部於1942年6月2日衝破日軍最後一道防線,造就了聞名中外的郎科大突圍戰例。

“鄭氏三兄弟”兩上將一中將 他們在民國留下了啥記載

這一戰,也使得這位文昌籍戰將名聲大震。

回國後從1943年起,鄭庭笈先後擔任軍政部裝甲兵總團總團長、國軍48師師長、雲南昆明機場守備司令官。

解放戰爭中,鄭庭笈先任新編第六軍169師師長,隨廖耀湘赴東北參加內戰,1947年年秋任第四十九軍中將軍長。

1948年10月遼瀋戰役中,在廖耀湘的西進兵團企圖退回瀋陽過程中,第四十九軍在大虎山附近陷入東北野戰軍重圍,和其他部隊失去了聯繫。

混戰中,鄭庭笈帶領軍部隨從和第195師師長羅莘求一起,躲到了195師的一個步兵團裡做最後頑抗。

而195師也迅速被解放軍展開圍攻。10月27日夜間,東野主力和195師展開激戰。鄭庭笈和師長羅莘求幾次想要突圍,都被解放軍的猛烈炮火頂了回來。195師傷亡過半,已經失去了戰鬥力。

鄭庭笈和師長羅莘求趁著夜色和雙方停火的間隙,帶領一個特務連悄悄出逃,當時,他的部隊已經失去了和外部聯繫。所以出逃的具體目的地很盲目。

一夥殘兵敗將,朝著瀋陽的遼河方向瞎跑。逃了一夜,都以為已經逃出瞭解放軍的包圍圈。哪知,他們跑到了東野第七縱隊的工兵連駐地。疲憊不堪的鄭庭笈再也沒有抵抗的力氣,只好束手就擒。

遼瀋戰役被俘虜的,並不只有鄭庭笈一個將軍。這場大戰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國民黨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被俘186名。其中也包括鄭庭笈的上司兵團司令廖耀湘。

從此,鄭庭笈結束了前半生的軍旅生涯。

被俘後,他按要求及時書寫了敦促堂兄鄭挺鋒投降信,又在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積極改造。1959年,鄭庭笈成為被人民政府首批特赦釋放改造最好的10名國民黨將官之一。

在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特赦·1959》中,再現了鄭庭笈在功德林裡接受改造的情景。

後來,鄭庭笈曾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監察委員,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顧問。1996年6月在北京病逝。

文昌“鄭氏三兄弟”,都是曾經權傾一方的民國風雲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一束浪花。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