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中的項伯是一個背主求榮的小人嗎?絕大多數人都想錯了

《鴻門宴》可以說家喻戶曉,但其中有一個隱藏得非常深的人,大家也許沒有發現。這個人就是項伯!

如果不仔細思考,很容易就會認為項伯是一個小人,但在我看來,他是一個真正的仁者!

項伯以和張良有故交的理由,晚上拜訪劉邦軍大營見張良,告訴他項羽要襲擊劉邦,希望他趕緊離開。

但大家仔細想想,張良是什麼人,無雙國士。這種不仁不義的事情會跑嗎?張良和項伯一起雲遊過,並且救過項伯,張良的朋友會是不仁不義的人嗎?以張良的識人之明,可以找到安定天下的明主劉邦,他會看不清楚項伯嗎?項伯如果是真心來告訴張良要他跑,那就是不仁不義的小人,他的行為只是小恩小惠。所以,項伯來找張良要他跑,絕對不是真心的。只是一個藉口罷了!如果真的要救張良,何必去劉邦軍營,方法可以有很多啊!

但他去了,問題是張良的回答更加有意思,張良直接就回答了項伯,這樣是不義的,亡去不義,不可不語。這是君子之間的對話。張良是在回答項伯,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這就去轉告劉邦,你稍等一會。項伯什麼意思?項伯是以道義原因來告訴劉邦,而不是賣主求榮。

那問題來了,項伯的道義是什麼呢?

項伯是項羽的親人,他為什麼要做這種看起來是背叛項羽的事情呢?

當時,項羽已經打敗秦朝主力大軍,並且軍馬已經抵達秦朝的國都咸陽!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他無疑是諸侯的霸主,接下來的事情就是誰做天子的問題了。可是項羽可以做天子嗎?放在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沒有過人的眼光,是很難做出判斷的。只有君子可以做到!君子通過什麼來判斷呢?根據道義來判斷!當時,項羽坑殺秦兵降卒二十萬,天下震動。兵鋒所向,往往全城屠殺。簡直和屠夫一樣,視人命如草芥。如此的人怎麼能做天子呢?但劉邦卻不一樣,以仁義寬厚聞名天下,城池不戰而降者非常多。攻破咸陽,又與民約法三章。眼光敏銳的人應該此時可以做出相應的判斷了,也就是說接下來應該會有一場誰是天子的爭鬥。而鴻門宴這場危機無疑就是爭鬥的開始,因為秦國已滅!

既然是爭天下,那麼最終獲勝的人就將是萬民的主宰,而這個主宰就必須要能夠得到民心。這個時候天下人其實已經開始站隊了!人心都在尋找歸屬。

項伯作為項羽的內親,有親親之義。親親之義的本質是事親以道。所以項伯對於項羽爭奪天下的義務就是幫助項羽以道義爭奪天下!

以道義征伐諸侯。若倚強凌弱,則必失天下之援。雖然能夠得到一時的利益,但終歸是會眾叛親離的。

這場項羽因為利益分配而發動的戰爭,顯然與天下背道而馳,是不義的。因此項伯才有阻止這場戰爭的行動。最終也是以劉邦的負荊請罪平息了這場戰爭!

大節不顧細謹,大行不顧小讓,很多人認為項羽藉此機會幹掉劉邦,這個天下就是項羽的了。可是,大家可以看看歷史,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分封天下之後,天下並未安定。諸侯紛戰,並未停止。他項羽武功再高,誰能保證他不會碰到剋星韓信呢?君子居易以侍命,小人行險而僥倖。以此來論天下,實在是僥倖的小人之道!

項羽的打謀士範曾鼓動這場戰爭的理由很簡單,劉邦是最有可能得天下的人,若不早殺,必為後患,所以,趁天下未定的時候,將其格殺最好,一旦天下大定,就必須要師出有名,否則不能服眾。所以項羽分封之後,也只能把劉邦發往漢中。

範曾與項伯的不同在於,他的目標是幫助項羽得天下,而不是以道義得天下人心。範曾當然懂得天下的道理,但是沒有辦法。他是項梁的託孤大臣啊!他只好能做一點是一點了!項羽實在沒有人君的品德操守。

那問題又來了,項羽發動的不義戰爭很多,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項伯要出手阻止呢?而且以這種方式!

那只有一個可能,項伯已經看清楚了,能安定天下的非劉邦不可。打蛇要打七寸,這就是能夠撥動歷史走向的關鍵節點,所以他出手了!為什麼不只是勸諫呢?因為項伯知道,項羽非常自負,很難聽進別人的建議,亞父范增也是無可奈何。因此,只有用道義來穩住項羽,然後讓劉邦當面臣服才能夠讓他那顆高傲的心維持自尊!

所以,項伯要劉邦來赴宴,非這種辦法不能讓項羽停止進攻的念頭。

項伯為什麼不直接去找劉邦?第一,劉邦不會相信。第二,劉邦是人主,如果去找劉邦,那就是事二主,那性質可就變了。所以項伯在劉邦面前並沒有說什麼軍機大事,只是告訴他,明天你要過來一趟。劉邦是何等聰明的人,當場就答應了。為什麼會答應呢?因為有張良的人格擔保,和張良在一起的人肯定不會幹這種偷雞摸狗的事情!所以劉邦也只是簡單的問了一下,就把項伯當兄弟了,約為婚姻。

項伯為什麼不通過張良來轉達他的建議呢?因為如果通過張良轉達,那就是間接的為劉邦出謀劃策,也是事人主,也是叛徒。再者,項伯也需要先看看劉邦的態度,瞭解他的想法,才能夠有相應的辦法。所以項伯必須要當面和劉邦溝通。

張良何等的聰明,進門並沒有直接說項伯的事情,而是告訴他當前形勢所存在的問題,告訴他必須臣服於項羽,這其實就是項伯的意思,可是項伯不說,只有張良自己去領會,實在太絕了!所以劉邦見項伯第一個意思就是告訴項伯,我願意臣服。所以後面的鴻門宴一會 也就水到渠成了!

基於這樣的分析,項伯在鴻門宴上保護劉邦也就可以理解了。

難道這一切范增看不明白嗎?當然看得明白。可是范增為什麼對項伯無話可說?因為項伯是項羽的近親,以疏說人近親的不是,又沒有明顯的不是,那就是自找麻煩。

項伯是一個仁者,在鴻溝對話中,阻止項羽殺了太公,也是出於他的仁厚之心,勸諫項羽不要做逆天倫的事情。這個時候項羽能夠聽進去,因為他已經快到強弩之末了!他還有僥倖的心理。留下太公也許有所幫助。

漢朝建國以後,劉邦封項伯為射陽侯,射是禮,陽是光明,爭天下以禮,劉邦應該對那場鴻門宴也許是早已心知肚明瞭!

范增為什麼鼓動這場不義的戰爭呢?他受項梁託孤之重,身為項羽的亞父,沒有辦法,必須要諄諄教誨,所以他總是嘮嘮叨叨,勸他以正義得天下。這次為什麼不呢?因為時間來不及了,他希望先解決掉劉邦之後,再來慢慢教育吧!所以他沒有辦法,之好出此下策了!也是一篇慈父之心啊!可惜了項羽實在太不爭氣了!

毛主席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毛主席說剩勇,就是天下未定之際,趕緊動手,這就是天時,范增也正是考慮到這個問題,才會說急擊勿失,所謂的沽名就是項羽以霸王自居,只要別人臣服於他,滿足他的自尊,他就滿足了。他不攻擊劉邦也是因為劉邦表面已經認可他為霸王了,他就覺得這種不義的戰爭就算了。他沽霸王之名,行婦人之仁。毛主席的眼光何其厲害。當年百萬大軍打過長江,正是基於此。如果毛主席沽名釣譽,聽那些好像義正言辭的和平斡旋,一旦天下大定,中國要想統一就遙遙無期了!因為師出無名。正如現在統一臺灣,天時不許。只要誰先發動戰爭,誰就是不義,失天下之援,必然遭到國際的制裁。說不定會有人以主持正義的名義發動大規模戰爭,到時候就無法收拾了!

末尾,張良的舉動也很精彩,他問劉邦帶來了什麼禮物,並把這些禮物進獻給了項羽。這些禮物是用來攻擊項羽最後的心理防線的,表達劉邦的臣服之心,使他徹底放棄敵意。從項羽收取禮物的動則來看,受壁,置之座上,這是在宣告自己的自尊!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