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日進斗金,你卻在還“花唄”?

為什麼別人日進斗金,你卻在還“花唄”?

一個好朋友最近跟我抱怨:

每個月工資一發下來還清“花唄”、“借唄”,再加上信用卡的欠款,基本上就只剩下生活費了。平時上班心不在焉,天天想著怎麼賺錢,得過且過。

同事因為家裡兩棟房子出租,租金比工資高了幾倍,而且工作上特別上心,工作能力受到領導的肯定,每次升職加薪都少不了她。

兩人同時入職,現在同事都升職為管理人員……

聽了朋友的話,我經常想:為什麼很多事情都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呢?

為什麼別人日進斗金,你卻在還“花唄”?

相信很多人都有網上購物的經驗,每次在淘寶京東搜索購物時,在價格質量差不多的情況下,是不是大多都會選擇銷售量最大的商品。

從概率論的角度考慮,銷量越高產品出問題的可能性越小,因為質量足夠好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購買。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很多淘寶商家花錢找網絡掮客刷單。

只要銷售量上去了,搜索排名就能更靠前,被消費者看到購買的可能性就大。

於是,銷量越高的“日進斗金”,而銷量越低的則門可羅雀。

為什麼別人日進斗金,你卻在還“花唄”?

在教育方面,每個孩子在剛進幼兒園時,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為什麼之後上了小學、初中、高中之後就會有“好學生”和“壞學生”、“學霸”和“學渣”之分呢?

可能是某次考試超常發揮取得很好的成績,老師和同學們紛紛稱讚,該學生受到了極大鼓勵,開始在學習上用心起來,慢慢地成績越來越好,成為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好學生”、“學霸”。

而那些被稱為“壞學生”、“學渣”的學生呢,可能因為某件事受到父母和老師的批評,從此一蹶不振,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乾脆“破罐子破摔”。

老師對學生成績好的學生特別關注,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愛理不理。

好的學生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差的學生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少,這就是優勢的積累。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馬太效應”用以概括“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社會現象:

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羅伯特·莫頓將這種現象稱為“馬太效應”:

任何群體、個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或進步,產生積累優勢,就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也就是說成功是有倍增效應的。

為什麼別人日進斗金,你卻在還“花唄”?

在強大的“馬太效應”下,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

那麼如何破局呢?

1. 第一桶金

李嘉誠曾經在香港當學徒,憑著多年的積蓄和從舅舅那借來的5萬塊,開了塑膠花製造廠,生意越做越大。

當塑膠花開到一定規模的時候,他看到了另一個商機房地產,然後拋掉了自己經營了十幾年的塑膠工廠,轉而投入房地產成立長江實業,長江實業從香港不知名的房地產,到成為香港最大的房地產,以及在福布斯排行榜中前十位經常出現李嘉誠的名字。

撇開李嘉誠個人能力不說,如果沒有當初那借來的5萬塊,恐怕就不會有塑膠花廠,更不會有後來的長江實業了。

從窮苦潦倒到亞洲首富,你缺的也許就是第一桶金。

2. 集中自身所有資源,專注做好一件事

資源總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最大的價值?

把所有的資源聚集在一個方向,形成頭部效應。

在某一個方向上,你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情。

能夠拿到你最想去的學校和公司的offer,比拿到在你Reference排名中名列2-5位的Offer要好。

而在一件事情上能夠做到99%,也比在2件事情上都能做到90%,或者3件事情上做到80%要強很多。

3. “一專多能零缺陷”

這三個概念的“武力值”分別是100分、80分和60分。

“一專”:要有一門自己特別擅長的技能,能夠在相關行業達到頂級,得分在90~100分。

之前盛行的“短板理論”基本失效,你能達到的最高成就取決你最擅長的技能,也就是最長的那塊木板。

“多能”:有很多其他能力,雖然不如專長那麼出色,但是也能夠用來解決很多問題,大概分值在80~89分之間。

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中有一個“斜杆青年”的概念: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

例如:張三, 律師/作家/攝影師。

如果你擁有多重能力,那麼你的收入來源就不僅僅來自你的“專一職業”,而是來源於多個方面。

“零缺陷”:對於不擅長或者是弱勢的地方儘量將其影響降到最低或者達到及格,60~79分左右。

相信大家都聽過田忌賽馬的故事,整體來說田忌的馬不如齊王的馬,揚長很重要,避短更重要。

田忌的中等馬不如齊王的上等馬和中等馬,這是短處,但是強過齊王的下等馬,通過揚長避短贏得了比賽。

打破“馬太效應”是一個與自己對抗的過程。

就像宇宙飛船駛向太空,不斷受到地心引力的牽制,你需要有能與之抗衡的信心和動力。

否則,你依然是社會金字塔底那數量極其龐大的“落後分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