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着的东西必须扔掉!不扔那是自找麻烦

我决定把自己家里那些长年不用的东西,狠狠地扔掉一批。不为别的,不光是为了给家里腾出一点空间,而是为了给自己的思想清理出一些空间,治一治自己这种没有用的东西不舍得扔,越积攒越杂乱的坏毛病。

过惯了苦日子的人,从物资贫乏的年代走过来的人,几乎有一个算一个,个个都有这样的守物之癖,或者叫做“囤积症”。我已经退休好几年了,现在我的衣柜里,还有20多岁穿的衣服,从短袖衫到羽绒服都有。我的抽屉里,装满了杂乱无章的毛刷、剪刀、膨胀螺丝、密封生胶带、盛在小盒子里生锈的铁钉和螺母。这里头好些东西,一辈子也不会用到,就是能用到,现找的话也找不出来。就这样让自己的生活,跟一大堆废物作伴,人不老得快才怪呢,思想上不蒙上灰尘才怪呢。

当然,也不能说我这种毛病一点也没有好处。我现在居然能找出自己小学的毕业证、超龄退团证书、夜校的上课证、47年前正式发表作品的报社通知书等等。有一次,我还翻出来一大卷铅字打字机打印出来的油印毕业论文,一共10多篇,那是38年前老同学们放我这里的。我在聚会时发给他们,也给了他们一个惊喜与震撼: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玩意儿,不是我,谁会相信,它们竟然还留在世间?

用不着的东西必须扔掉!不扔那是自找麻烦


上了年纪的人,不舍得扔东西。年轻人要是随便扔掉那些看上去早就老旧过时,永远也用不到的物件,他们不但会翻脸,甚至发怒,那冲天的怒气,一旦收敛不住,失去控制,非给你搅个地覆天翻。懂事的孩子,就算心里早就想扔掉那些东西,也不会和长辈硬来。

老人眼里的旧物,伴随他们那些琐碎而亲切的经历,产生出了特殊的情结。我们的幼年时候,国家处在困难时期。物资匮乏,更是让人们养成了能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习惯。我上学时候用的铅笔,每一只都非常爱惜。开学时买的新铅笔,总是不舍得削开。一支铅笔,用到手指捏不住的时候,就把铅笔头插在一支木管里使用。我的铅笔盒,是父亲亲手用小木片钉起来的。那时候的课堂练习本,是用拆开的香烟盒钉成的小本本。上体育课的时候,能拥有运动衣裤的同学很少,大多数同学,还穿带补丁的衣服呢。

物资的匮乏,决定了中国人“惜物”习惯的养成。就连日常使用的锅碗瓢盆等物件,如果不小心坏了,那时候没有人会扔掉的。锅漏了,可以补,盆裂了,可以锔,那时候的人,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随随便便扔掉的。后代人随便扔一样东西,老辈人就会痛心疾首,骂一声“败家玩意儿!”

用不着的东西必须扔掉!不扔那是自找麻烦


这就没有什么可以责怪了,一代人的生存环境所造就的习惯,怎么会说改就改呢?不过,时代的确变了,固守这一大堆旧物不舍得扔,而商品却越来越多,物质越来越丰富,产品的换代升级更是日新月异,东西也是越来越先进,质量越来越好,你老把东西攒着,还要攒到什么时候呢?不扔,你这习惯就永远改不了,你就只有在拥挤杂乱里过一辈子!我想提醒自己的同龄人,你不扔,早晚也是扔,你如果非要等到将来让别人给你扔,倒不如自己清理了好。

我懂得好些人扔不了的原因,是下不来那个狠心。他们总是嘀咕,好好的东西,明明还能用,为什么非要扔掉呢?这就是问题的症结:必须要为自己找到扔掉的理由,一个足以说服自己的理由。

这样的理由,还真的存在。我最近看到一篇题为《什么舍不得扔是一种病》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日本人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的一段话,让我一下子为自己找到了治好“囤积症”,扔掉无用之物的理由。

山下英子说:“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束缚的能量。”她说,在你的生活空间里,年复一年地堆积放置这一些东西,其实是一些不祥之物。那些东西之所以没有腐烂变质,仅仅因为不是生鲜食品而已,但是从机能上说,它们早已经腐烂了,你把它们放在身边,就等于让自己置身于一个垃圾临时置放室!

用不着的东西必须扔掉!不扔那是自找麻烦


我真的被这一席话吓着了,也立刻找到了扔掉那些旧物的理由:想一想吧,你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咒语般束缚能量的垃圾暂放室内,你健康吗?你快乐吗?你轻松吗?你不感到压抑吗?

不管这个日本女人说得靠不靠谱,反正我是被她说服了,我是找到了扔掉那些用不着的旧物,释放自己的生活空间,也释放自己的胸怀的理由了。我可不想让自己的家,变成垃圾临时置放室,我可不愿意继续跟这些充满咒语般束缚能量的垃圾呆在一起了!所以,我赶紧把这些感受写出来,看看能不能得到有与我相似习性的人的共鸣,然后从现在起,我们一起开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