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著的東西必須扔掉!不扔那是自找麻煩

我決定把自己家裡那些長年不用的東西,狠狠地扔掉一批。不為別的,不光是為了給家裡騰出一點空間,而是為了給自己的思想清理出一些空間,治一治自己這種沒有用的東西不捨得扔,越積攢越雜亂的壞毛病。

過慣了苦日子的人,從物資貧乏的年代走過來的人,幾乎有一個算一個,個個都有這樣的守物之癖,或者叫做“囤積症”。我已經退休好幾年了,現在我的衣櫃裡,還有20多歲穿的衣服,從短袖衫到羽絨服都有。我的抽屜裡,裝滿了雜亂無章的毛刷、剪刀、膨脹螺絲、密封生膠帶、盛在小盒子裡生鏽的鐵釘和螺母。這裡頭好些東西,一輩子也不會用到,就是能用到,現找的話也找不出來。就這樣讓自己的生活,跟一大堆廢物作伴,人不老得快才怪呢,思想上不蒙上灰塵才怪呢。

當然,也不能說我這種毛病一點也沒有好處。我現在居然能找出自己小學的畢業證、超齡退團證書、夜校的上課證、47年前正式發表作品的報社通知書等等。有一次,我還翻出來一大卷鉛字打字機打印出來的油印畢業論文,一共10多篇,那是38年前老同學們放我這裡的。我在聚會時發給他們,也給了他們一個驚喜與震撼:這麼有紀念意義的玩意兒,不是我,誰會相信,它們竟然還留在世間?

用不著的東西必須扔掉!不扔那是自找麻煩


上了年紀的人,不捨得扔東西。年輕人要是隨便扔掉那些看上去早就老舊過時,永遠也用不到的物件,他們不但會翻臉,甚至發怒,那沖天的怒氣,一旦收斂不住,失去控制,非給你攪個地覆天翻。懂事的孩子,就算心裡早就想扔掉那些東西,也不會和長輩硬來。

老人眼裡的舊物,伴隨他們那些瑣碎而親切的經歷,產生出了特殊的情結。我們的幼年時候,國家處在困難時期。物資匱乏,更是讓人們養成了能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習慣。我上學時候用的鉛筆,每一隻都非常愛惜。開學時買的新鉛筆,總是不捨得削開。一支鉛筆,用到手指捏不住的時候,就把鉛筆頭插在一支木管裡使用。我的鉛筆盒,是父親親手用小木片釘起來的。那時候的課堂練習本,是用拆開的香菸盒釘成的小本本。上體育課的時候,能擁有運動衣褲的同學很少,大多數同學,還穿帶補丁的衣服呢。

物資的匱乏,決定了中國人“惜物”習慣的養成。就連日常使用的鍋碗瓢盆等物件,如果不小心壞了,那時候沒有人會扔掉的。鍋漏了,可以補,盆裂了,可以鋦,那時候的人,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隨隨便便扔掉的。後代人隨便扔一樣東西,老輩人就會痛心疾首,罵一聲“敗家玩意兒!”

用不著的東西必須扔掉!不扔那是自找麻煩


這就沒有什麼可以責怪了,一代人的生存環境所造就的習慣,怎麼會說改就改呢?不過,時代的確變了,固守這一大堆舊物不捨得扔,而商品卻越來越多,物質越來越豐富,產品的換代升級更是日新月異,東西也是越來越先進,質量越來越好,你老把東西攢著,還要攢到什麼時候呢?不扔,你這習慣就永遠改不了,你就只有在擁擠雜亂裡過一輩子!我想提醒自己的同齡人,你不扔,早晚也是扔,你如果非要等到將來讓別人給你扔,倒不如自己清理了好。

我懂得好些人扔不了的原因,是下不來那個狠心。他們總是嘀咕,好好的東西,明明還能用,為什麼非要扔掉呢?這就是問題的癥結:必須要為自己找到扔掉的理由,一個足以說服自己的理由。

這樣的理由,還真的存在。我最近看到一篇題為《什麼捨不得扔是一種病》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日本人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的一段話,讓我一下子為自己找到了治好“囤積症”,扔掉無用之物的理由。

山下英子說:“不用的東西充滿了咒語般束縛的能量。”她說,在你的生活空間裡,年復一年地堆積放置這一些東西,其實是一些不祥之物。那些東西之所以沒有腐爛變質,僅僅因為不是生鮮食品而已,但是從機能上說,它們早已經腐爛了,你把它們放在身邊,就等於讓自己置身於一個垃圾臨時置放室!

用不著的東西必須扔掉!不扔那是自找麻煩


我真的被這一席話嚇著了,也立刻找到了扔掉那些舊物的理由:想一想吧,你把自己置身於一個充滿咒語般束縛能量的垃圾暫放室內,你健康嗎?你快樂嗎?你輕鬆嗎?你不感到壓抑嗎?

不管這個日本女人說得靠不靠譜,反正我是被她說服了,我是找到了扔掉那些用不著的舊物,釋放自己的生活空間,也釋放自己的胸懷的理由了。我可不想讓自己的家,變成垃圾臨時置放室,我可不願意繼續跟這些充滿咒語般束縛能量的垃圾呆在一起了!所以,我趕緊把這些感受寫出來,看看能不能得到有與我相似習性的人的共鳴,然後從現在起,我們一起開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