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而不教,愧為父母|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

前不久,我打車回家,發現司機是一個特別年長的老太太。說真的,經常打車的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這麼年長司機師傅,甚至一度懷疑她是否超過了法定準駕年齡。

路上,自打我接了一個電話,她就變得很奇怪,或者說有些心不在焉。出於安全考慮,我主動詢問:"您是不是有什麼話想說?"

老太太遲疑了一會兒,用慈祥的聲音不緊不慢地說:"小夥子,你是認識法院的人麼?"

我才意識到在剛才的電話中我提到了"法院",老太太是不是有什麼難處?

她娓娓道來:

她有個兒子,90後,去年年底結了婚,娶了個媳婦26歲。剛結婚的時候,兒媳婦對她非常好,可也因此,她做了個"錯誤"的決定:把自己唯一的房產過戶給了兒子,和兒媳婦。

令人措手不及的是,兒媳婦像變了個人一樣,不僅對她不理不睬,任性放肆,甚至把她唯一的兒子也給帶偏了。她很苦惱,想把房子要回來,可自己不是很懂法律。

"你兒子在幹啥呢,也不管管你這厲害的媳婦?"

"兒子被媳婦哄的太好,什麼都聽她的。"老太太話裡透著無奈,甚至絕望。"就這會兒,他們還在家裡吹空調呢。我也曾和他們倆說,去外面找份正經工作,可他們覺得自己有套房子了,就衣食無憂了。還好,我現在還有輛車,是他爸爸留下的,不然我真的得餓死了。"

"阿姨,我覺得問題在您和您兒子。"

老太太不假思索說:"小夥子,你說的對!這也是我最後悔的事情。"


養而不教,愧為父母|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


教養

我在做教育行業時,發現家庭中一個普遍的問題:對孩子養而不教。

有一次和一個爸爸聊天,孩子的學習成績延伸到孩子的成長,他盡力在孩子每一個成長環節,都給予最好的呵護。

但,他和孩子關係並不好。

由於工作繁忙,孩子小時候基本由保姆照顧。孩子年齡的增長暴露了一些問題,夫妻倆發現了對孩子教育的缺失,便把重心移到孩子身上。有了先前的虧欠,他們對孩子過於縱容甚至溺愛,隨著孩子青春期的到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遠。

水火不容,橫眉冷對,三人之間交流越來越少。關起的房門,飯桌上的寂靜,矛盾越積越多,直至白熱化,夫妻倆苦不堪言。

有些父母,總認為把孩子送去學校,送去培訓班,就仁至義盡了,否則,還要老師幹什麼;

有些父母說,我們只想讓孩子快快樂樂地成長,不希望給他太多的壓力;

有些父母甚至認為,孩子成績好自然好,成績不好也沒關係,像我初中沒必要照樣管理上百號人。

而他們其實是在——逃避責任。殘缺的愛,無法培養一個完整的人。

他們把"養"當成任務,把"教"當成附屬物。

何為"教"?教人讀書寫字是教,教人唱歌跳舞是教,教人左右逢源亦是教,教人做人的道理更是教。

毫不誇張地說,"教"是父母必做之事,是父母的天職。

再或許,"養"孩子是法律層面約束,是經濟基礎,而"教"孩子更考驗著父母的道德素質和認知水平,是上層建築。


養而不教,愧為父母|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


嫌棄

中國的父母,不善言辭,父母第一次做父母,孩子第一做孩子。在這段關係裡,有的父母允許孩子肆意"做自己"。但過於寬鬆的愛,會讓孩子不受管教,太滿的愛,像枷鎖,孩子失去了自我,走向另一端,缺乏理解,視為理所應當,不懂感恩,甚至埋怨父母。

問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你會因父母沒錢而嫌棄他們嗎?可能這樣的念頭會在大多人的腦袋裡一閃而過。

嫌棄父母的人會說,為什麼別人的父母能給他想要的生活,而我卻沒有這樣的好運?

然而,這一切的根源不在於有錢沒錢,而在於比較。有了比較,就有了心理不平衡。當這種不平衡產生的心理扭曲大於感知到的愛時,悲劇就發生了。

如果某一天,你的孩子突然對你發脾氣:"為什麼我不能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我為什麼會生在這樣一個家庭,為什麼我的父母如此無能?"

你會很委屈。因為你的確在努力掙錢養家,而且對孩子的愛毫無保留。可孩子絲毫沒有體會到你的辛苦,甚至認為你並不愛他。

你得反思,是否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才導致這樣的一種局面。

現在回過頭來,你還是你父母的孩子。你能體會到他們對你的愛了嗎?這種愛能用給你的物質生活的多少來衡量嗎?

如果不能,就請理解自己的父母,就像你希望被你的孩子理解一樣。


養而不教,愧為父母|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


輪迴

光陰荏苒,父母也會逐漸老去,產生代溝,甚至互換角色,父母成為了孩子,孩子擔起了父母的職責。

古時候,有個叫孫元覺孩子,尊師重道,尊敬長輩。但他的父親對他的祖父極不孝順,嫌棄排斥,甚至要把祖父裝進竹筐,背到深山裡扔掉。

孫元覺靈機一動,說:"爸爸,您可以把爺爺扔掉,但我有個要求,您得把那個竹筐帶回來。"父親不解道:"你要這個幹什麼?"

"因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

父親大吃一驚:"你怎麼說出這種話!"

孫元覺回答:"因為這是您教我的呀。"

父親想了想,趕緊把老人接回家贍養。


養而不教,愧為父母|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


在求學的年齡,父母要教導孩子努力學習,知識可以教人明理、識人,知道和什麼樣的人講道理,和什麼樣的人一笑泯恩仇;而孩子應秉承父母、老師的教誨,懷揣期望努力奮進,為自己的人生買單的同時做到撫養孩子、贍養老人、(像小時父母對待我們一樣)履行社會責任。

《百年孤獨》裡有這麼一段話:

和死亡好像隔著什麼在看,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親戚,朋友,鄰居,隔代,他們去世對你的壓力不是那麼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間的一道簾子,把你擋了一下,你最親密的人會影響你的生死觀。

一輩子不長。

做父母,對自己好些。

做孩子,對父母好些。

不計較得失。

信任、理解、包容、擔當……所有詞語在親子關係上都應該得到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