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借貸詐騙近期多發承德警方發佈預警提示

“只需要提供身份證信息就能拿到貸款”“可以做到大額度、低利息貸款”“零抵押零擔保,手機閃電放款”……如今,網絡貸款已成為借貸人眼中的香餑餑,但此類貸款也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成為詐騙的重災區。5月6日,記者從市公安局獲悉,今年以來,網絡貸款是目前全市發案最多的一類案件,多數受害者被騙金額在10萬元以下,最多的達30餘萬元。為此,警方提醒,借貸要選擇正規的途徑。

4月1日,興隆的司女士接到一個陌生來電,對方自稱是貸款公司員工,可以低利息發放貸款。正打算借錢的司女士,把對方添加為好友後,對方給她發來一個鏈接,點開鏈接後便下載了一款APP。隨後,司女士按對方的要求,在APP上註冊了個人信息並申請了5萬元的貸款。

本以為這樣就可以拿到借款,對方卻說放款失敗。“他讓我核對自己的註冊信息,我看APP上顯示我的銀行卡號是錯誤的,當時就以為是自己填錯了。”隨即,對方讓司女士交一筆改卡號所需的費用,承諾放款時會一併退還,想都沒想,司女士就給對方轉賬2500元。誰知,對方又以需要交解凍金等理由跟司女士討要錢財,於是她接二連三給對方轉了5筆錢,共計76036元。當對方還讓司女士轉錢時,她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同樣的借貸套路,雙灤區的尹女士也一步一步陷入了犯罪分子的圈套,對方以繳納違約金、解凍銀行卡等藉口,先後騙走她10萬餘元。市民馬先生分11筆給對方轉賬,共計被騙走305662元。

據瞭解,當前網絡貸款類詐騙犯罪專業化程度更高、隱蔽性更強,多數詐騙活動通過APP實施,不法分子“高仿”正規網貸平臺進行定向詐騙。犯罪團伙分工細化,“從盜取公民個人信息,到銀行卡、手機卡交易,再到詐騙實施、贓款洗白,詐騙分子購買‘外包服務’,信息流、通訊流、資金流等各鏈條和環節各司其職。”警方表示,每天都會對市民進行電話預警,發佈預警短信,但還是有不少人因為借貸急迫、犯罪分子套路深而落入詐騙陷阱。為此,警方提醒有貸款需求的消費者,儘量通過正規渠道、官方平臺貸款;在進入借貸平臺之後,可以通過相關工具做必要的背景調查;借貸過程中切忌給個人轉賬。(記者代英健,通訊員卞振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