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祕:細說“中國古代陣法”的演化及發展史

引言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具有五千年曆史文化底蘊的國家來說,從上古時候算起,到現代社會成立,這其中,大大小小的戰爭曾發生了無數次。而在戰爭發生的過程中,戰爭雙方通常都會想辦法如何最大限度地增強自身軍隊的戰鬥力,減少傷亡情況,於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常說的“陣法”便應運而生。當然,這個“陣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古代戰爭中的冷兵器時代。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陣法的演化發展史。

歷史探秘:細說“中國古代陣法”的演化及發展史

陣法圖

陣法的概念

何謂陣法,陣法就是指排兵佈陣,是指古代軍隊作戰時的戰鬥隊形的組合、所採取的作戰方式及宿營防禦的部署。主要是通過優化組合使整體兵力得到優化配置,在空間點上獲得有利的佈局,從而發揮軍隊整體的力量,並解決單兵相互間的協調配合,最終達到克敵制勝的戰術目的。

陣法的類型

在中國古代軍事發展史上,依次經歷了冷兵器時代、冷熱兵器並用兩個大的時期。而與之對應的是,中國古代陣法與戰術類型隨著時間的發展、軍事技術的革新也發生了變化,主要由簡單方陣、圓陣、疏陣、混合陣過渡到車戰、步戰、騎戰、車步協同作戰、步騎協同作戰、冷熱兵器配合等多種形式的變化。而陣法的變化,在不同歷史時期也有不同的表現類型。

歷史探秘:細說“中國古代陣法”的演化及發展史

古代戰爭

陣法的發展

原始社會末期

在原始社會末期,原始的陣法誕生於漁獵活動。但是,由於部落間戰爭使用的兵器主要以石制兵器為主,交戰雙方的戰爭方式也主要以肉搏為主,屬於混戰形式,且戰爭規模普遍不大,持續的時間也比較短暫。因此,這一時期,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作戰陣法。

商周時期

這一時期,由於金屬兵器開始大量使用,作戰方式由之前的混戰開始發展為步兵協同作戰的兵車戰,陣法正式應用於戰場。據考古資料記載,在安陽殷墟宗廟遺址中的“中組”祭坑中,其中的步兵方陣就是按照一定的軍事組織和作戰部署來佈置的。由此可見,當時的作戰陣法基本上是以單元方陣為主。

方陣是最古老的戰陣之一,孫臏曾說“凡陣有十”,而方陣居十陣之首。其主要特點是“薄中而厚方。”是指軍隊互相結為方陣,整體行動,左右可以照應,免受敵攻,從而發揮出戰車效能。而在交戰過程中,為了確保戰陣的戰鬥力,通常要不斷地調整以保持隊伍的嚴整,這種隊形一直保持到春秋戰國時期之前。

歷史探秘:細說“中國古代陣法”的演化及發展史

馬其頓方陣

春秋戰國時期

這一時期鐵器產生,銅兵器逐漸被鐵兵器所取代。與此同時,陣法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變化,獨立的步兵和騎兵先後出現,而之前的單元方陣也逐漸演變為多元方陣。出現了三陣和五陣。三陣是指中軍、左翼、右翼三部分相配置寬正面橫向陣形,主力一般以中軍為主,兩翼相互配合。鄭莊公的魚麗陣就是當時三陣陣法的典型代表。即:將軍隊兩翼排成兩個方陣,中間為一箇中軍陣,以戰車居前,步卒居後,戰車間的空隙由步兵填充,這是三陣陣法的主要組成。

關於五陣,它是由三陣陣法發展而來,主要以行軍陣法為主,典型的代表就是出國的荊尸之陣。其組成部分為開路的先鋒軍、保護兵車的右軍、搜尋糧草的左軍、主力的中軍以及殿後的後軍五部分組成,形成由前、後、中、左、右、五個相對獨立的戰陣。其兵力編排從正面由少及多、由弱至強,更加靈活地適應了戰場範圍的擴大、地形複雜以及兵種增多的要求。

隨後,經過時間的發展,又在五陣的基礎上演化出了八陣、十陣。對於八陣,後世有不同的解釋,一種是八陣是方陣自身隊形變換的統稱,按照“數起於五,而終於八”的口訣進行變換;另一種解釋是八陣為八種陣型的代稱,即: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陣。而關於十陣,我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孫臏則有明確的描述:“凡陣有十,有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行之陣、雁行之陣、火陣、水朕等。”在書中,孫臏對這十陣的特點和功能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歷史探秘:細說“中國古代陣法”的演化及發展史

魚麗陣,圖片來源於網絡

秦漢時期

這一時期,隨著戰爭形式的多樣性以及鐵兵器的改進,兵種的不斷增多變化,陣法也在不斷演進,特別是圍繞步、騎兵作戰而愈益豐富。秦國之所以能夠剿滅六國,統一天下,其強大無比的軍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秦始皇兵馬俑中我們可以看到,俑坑中秦軍的排列完整地分為前、後、中、左、右五個部分,彼此相對獨立又密切配合。其中弩兵居於左前方,戰車、騎兵分列左右,車步騎混編陣則位列於中後部。這種車、騎、弩緊密結合,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兵種的戰鬥力。

秦朝以後,戰陣的發展更加多樣化。如韓信曾使用背水列陣大破趙軍;衛青部署五軍陣出擊匈奴;陳湯以步兵百餘人為魚鱗陣大破匈奴等。這一時期,八陣法在實戰中得到了很大的發揮,如東漢時,車騎將軍竇憲指揮步、騎、車混合軍隊與匈奴大戰,“勒以八陣”,取得全勝。再後來,諸葛亮的所創的“八陣法”更是神乎其神,雖然在書中無具體的記載,但我們也可以大致推測出這一時期陣法的發展程度。

歷史探秘:細說“中國古代陣法”的演化及發展史

兵馬俑一號坑

隋唐時期

這一時期的陣法依然被頻繁地應用於軍事行動之中如隋煬帝大軍出塞,“首尾連注,千里不絕”,對於這種情況,周法尚建議道:“結為方陣,四面外拒”,可以自守,亦可出擊,以策完全,隋煬帝接受了這個意見。到了唐代,由於對外戰爭頻繁,因此,陣法在這一時期同樣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唐朝名將李靖在八陣法的基礎上又創六花陣,即外方內圓陣。在戰鬥中,六花陣陣營相互銜接,一方面可以集中步兵整體作戰,另一方面又可以指揮騎兵相機出擊,充分發揮了奇正結合、避實就虛的作用。在實戰中,李靖還總結縱隊戰術、行軍陣型,有力地提高了唐軍的戰鬥力。

歷史探秘:細說“中國古代陣法”的演化及發展史

六花陣,圖片來源於網絡

兩宋時期

北宋時期,從宋太宗開始,到後面的幾代皇帝都非常陣法的作用,君臣設計陣圖蔚然成風。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太平興國四年,遼軍大舉進攻北宋,宋軍將領在抵抗時,宋太宗就曾授予陣圖用以抗敵;雍熙四年五月,宋太宗召前線大將潘美、田重進等人入朝,將御製“平戎萬全陣”賜予他們,並親授抗敵之策;鹹平二年冬,面對遼軍鐵騎長於野戰的優勢,宋真宗君臣創制出了對應的常陣。

常陣由先鋒陣、策先鋒陣、大陣、東西柺子馬陣、殿後陣、無地分馬等組成。其中,先鋒陣為騎兵,策先鋒陣在先鋒陣後,也由騎兵組成,用來增援先鋒部隊。大陣即中軍主力,主要由步兵組成,同時配備弓弩、大型的床子弩以及刀槍等兵器,同時配備一定數量的戰車和騎兵。真宗以常陣取代萬全陣,後每用之,故時謂之常陣。後來,到了仁宗朝,在與西夏的戰爭中,名將韓琪曾“仿古兵法,作方、圓、銳三陣,指授偏將,日月教習”。由此可見,北宋時期,陣法發展與之前相比,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南宋時期,火器的發展,逐漸成為軍中引人注目的新式武器。在作戰方式中,火器已經佔據了很大一部分作用,如宋軍將領魏勝所發明的如意戰車,即先使用火器殺傷敵軍的有生力量,然後再用傳統的陣法破敵。但整體而言,傳統陣法依然起著主要作用。

歷史探秘:細說“中國古代陣法”的演化及發展史

平戎萬全陣,圖片來源於網絡

元明時期

這一時期的軍隊雖然仍然以冷兵器為主,但火器相比於之前,已經大量裝備在軍隊之中,尤其是此時出現的管形火器,威力巨大,已經成為軍中必備之物。在這種趨勢下,傳統密集型方陣已經無法抵禦逐漸強大的火器。因此,一方面為了充分發揮火器的戰效,另一方面為了減少傷亡,提高軍隊的生存力,戰鬥隊形在這一時期發生了改變。出現了以疏散隊形為主的線性和縱隊結合的新式陣法。

如明代戚繼光的鴛鴦陣,在交戰過程中:“火器先發,稍近,則步軍持拒馬器排列而前,間以長槍擊之。寇奔,則騎軍逐北”。但是儘管如此,因火器威力、射程仍然有限,故而傳統陣法在戰場上發揮著作用。

歷史探秘:細說“中國古代陣法”的演化及發展史

鴛鴦陣,圖片來源於網絡

清朝晚期

這一時期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使得中國古代戰爭體系瓦解,傳統陣法在西方先進的槍炮打擊下失去功效。此後,清朝軍隊的火器裝備日益增多,火槍火炮的地位日益提高,炮戰成為水陸交戰的重要手段。作戰方式改為炮兵掩護下的散兵展開和攻守,冷兵器時代的傳統陣法開始退出了歷史舞臺。

歷史探秘:細說“中國古代陣法”的演化及發展史

清朝火炮

結語

縱觀中國古代陣法的演化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無論是著書立說的兵家,還是統軍指揮的將帥,對軍隊的排兵佈陣都是十分重視的,以儘可能地發揮群體與單兵、多兵種組合的作用,因此各種作戰陣法層出不窮。但是,高明的指揮者都清醒地知道,任何陣法都必須適應戰場的形勢及變化,絕不能死守陳規,更不能束縛手腳的枷鎖,而這也是中國古代陣法不斷髮展變化的原因。

文/秦皇唐宗

參考資料:《宋史》《孫臏兵法》《春秋左傳》《史記》《漢書》《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