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千里江山圖》:天才少年“孤篇橫絕”背後的赤子之心

韋羲在《照夜白》中這樣描述:“初唐詩人張若虛只留下一首《春江花月夜》,清代王闓運評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現代聞一多譽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北宋王希孟的青綠山水卷《千里江山圖》可比《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倒兩宋,而論設色之明豔,佈局之宏遠,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不為過。”

探秘《千里江山圖》:天才少年“孤篇橫絕”背後的赤子之心

《千里江山圖》局部

00

引言

《千里江山圖》可以說是這兩年最火的國寶之一,隨著故宮特展和《國家寶藏》的播出,讓這個被雪藏多年的曠世名作得以與大眾見面。這幅畫與以往常見的水墨畫有所不同,打破了大眾對於傳統中國畫只有黑白兩色的刻板印象,《千里江山圖》是一幅絹本設色青綠山水長卷,長度是《清明上河圖》的兩倍之多,立起來有4層樓高,絕對是中國書畫史上的鴻篇鉅製。

《千里江山圖》創作於北宋徽宗年間,畫中山巒疊嶂、樹木蔥鬱,即融合了北方山川的宏偉遼闊,又兼顧了南方水鄉的蜿蜒秀麗,景緻繁而不亂、飽滿有序。每一幀截下來都能自成景別,每一個景別又有很多詳盡而動人的細節。它的一生,從誕生到面世,都充滿了傳奇色彩。

今天,就讓我們掀開這幅千年古畫的神秘面紗,體悟蘊藏在大好河山下的隱秘內涵。

01身世之謎

自古英雄出少年:年僅18歲,如何憑一幅畫便名垂青史?

“在《千里江山圖》中,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18歲,長几歲,小几歲都不會有《千里江山圖》”,著名藝術家、評論家陳丹青如是評價。

《千里江山圖》自面世之日起,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人對它頂禮膜拜,而這幅代表著中國青綠山水最高成就的畫作,竟然出自一位18歲的天才少年,各種史論材料,對於這幅畫的讚美從來不惜筆墨,但對於作者的介紹卻寥寥無幾,後人也只有在蔡京為《千里江山圖》所作的跋文中窺視這位翩翩少年的身影。

探秘《千里江山圖》:天才少年“孤篇橫絕”背後的赤子之心

《千里江山圖》卷尾蔡京跋文

“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逐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蔡京卷尾跋文。

跋文的大意是說:作者希孟,十八歲,曾經是“畫學”(畫學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出現的皇家繪畫學校)的學生,後來被召入文書庫,數次向皇上獻畫,都未得到認可,但徽宗皇帝覺得“其性可教”,就留在身邊親自調教,不出半年,畫出了這幅《千里江山圖》,皇上非常喜歡。

18歲,對於《千里江山圖》意味著什麼?

中國山水畫,一直有種“老年符號”,比如鼎鼎大名的《富春山居圖》,創作它的時候,黃公望已是80歲的高齡,再比如同時代的《清明上河圖》,成圖之時,作者張擇端也已經是個50多歲的老人了。這也不難理解,若沒有豐富的生活閱歷、經年累月的練習,沒有一定的眼界又怎麼能將這世間的人生百態凝練在方寸之間呢?

探秘《千里江山圖》:天才少年“孤篇橫絕”背後的赤子之心

《千里江山圖》細節

而《千里江山圖》卻勝在年輕,不世故,不拖沓,一氣呵成,從不矯揉造作。因為年輕,他心無雜念,眼神清澈,對世界保有最初始的好奇心,畫出的場景才如此生動,擁有如此豐富的細節,圖中人物眾多,纖毫必現,大不超過綠豆大小,小不及米粒,這是隻有少年才有的專注和精細,這是隻有少年才能繪出的質樸清秀和純真美好,使它成為一幅充滿理想主義的偉大作品。

02題材之謎

是普羅大眾眼裡的江山還是帝王的夢裡山河?

1) 青綠山水是當時宮廷畫師用來體現“現世美好”的官方畫卷

眾所周知,北宋是文人山水畫的巔峰時期,而文人山水是極少上色的,喜歡用水墨的黑白形成清白之感,表現“蕭條淡泊”的審美觀,比如蘇軾的《枯木竹石圖》、文同的《墨竹圖》。

探秘《千里江山圖》:天才少年“孤篇橫絕”背後的赤子之心

蘇軾《枯木竹石圖》(左) 文同《墨竹圖》(右)

而這個時期的青綠山水,因其色彩華麗,有富貴之感,主要是宮廷畫師用來表現主旋律題材的。這幅《千里江山圖》也不例外,有著濃郁的政治色彩。作為皇帝“親授”的弟子,這是宋徽宗留給王希孟的“命題作文”。

當時的北宋,已是風雨飄搖、亡國在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王希孟卻將想象加諸在寫實的基礎上,在他筆下呈現出天下一派祥和,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用一幅畫承載了一個少年對未來的憧憬和對太平盛世的嚮往。英年早逝的王希孟,沒有看到幾年之後的亡國之態,何其幸也。

2) 用“江山”隱喻“國家”

用江山借代完整的國家概念,在中國畫中已成定律,《千里江山圖》與眾不同之處就在對於江山而言,不再只是賞析,而是重在體驗,身份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

王希孟以一種“遊覽者”的視角繪製《千里江山圖》,彷彿有種親臨山水的感覺,以遊走觀看的方式將時間融合在大山大河之中。一個18歲的少年,在那個車馬很慢的年代,是不可能見過多少山河景象的,他是將自己有限的見聞,以及在書畫學院所見的前人描繪的江山,以一種崇高的、帶有詩意的方式統一在自己的想象空間裡。

將山水位置按照君臣等級進行佈局;主峰明顯,雲峰依次兩側展開,水域以及亭臺樓閣以降序依附的構圖方式,來體現理想的政治秩序。隨著遊覽視線的移動,步移景異,向世人展現一個氣勢恢宏、國泰民安的盛世江山,在當時氣數已盡的北宋,也許是一個少年,借用筆下的大國理想,激勵那些看到它的君臣們,勵精圖治,為百姓營建一個安居樂業的江山世界。

探秘《千里江山圖》:天才少年“孤篇橫絕”背後的赤子之心

《千里江山圖》細節 纖毫必現

03珍貴的選材用料

為何《千里江山圖》有排隊幾小時,看畫5分鐘的傳言?

“《千里江山圖》在故宮展出的時候,我去看,腦袋抵在玻璃上,看的像個傻子一樣,實在是太輝煌”——陳丹青

2017年9月份,故宮做了一次青綠山水的特展,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這幅《千里江山圖》,這是它建國以來的第5次與大眾見面,上世紀80年代公開展出之後,一度沉寂了近30年。進入20世紀之後,只有在2009年,《千里江山圖》曾有過一次短暫的展出且只是局部參展。2013年,“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第六期在武英殿書畫館開幕,這是它本世紀首次全卷展出。時隔數年之後的2017年,再度全卷展出,這樣的機會實在難得,一度引起了“故宮跑”的觀看熱潮。

何以排隊三小時,看圖5分鐘?首先是顏料,其次是絹。

看過《國家寶藏》的觀眾大概都記得,《千里江山圖》的作畫顏料是非常稀缺且珍貴的天然礦物質顏料,就連作畫用的絹,也是上等蠶絲,在當時,一匹這樣的絹,堪比普通官員半年的俸祿,這也是為什麼青綠山水只受到皇家青睞的原因了。

探秘《千里江山圖》:天才少年“孤篇橫絕”背後的赤子之心

先說顏料,圖中的藍色,學名“石青”色,它的原料是非常稀有的藍銅礦;綠色學名叫“石綠”,其原料是著名寶石:孔雀石;還有點綴其中的人物,據說使用的原料為硨磲,要知道,

硨磲科全部物種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入易危級別,可見它的珍貴性。而且,這些礦物質顏料,經過畫家王希孟之手,通過五層渲染,造就了《千里江山圖》今天歎為觀止的色彩氛圍,但也同時增加了它的厚度,所以每次開卷,都會帶來顏色剝落的風險。

再說作畫用的絹,它是由上等蠶絲做成的,蠶絲的主要成分又是蛋白質,隨著時間的推移,蛋白質會氧化,每次開卷都會有蠶絲斷裂。因此,為了保護這幅千年“國寶”,每次展覽的時間十分有限,也就形成了排隊限時觀看的場面。

04“橋”在畫中影藏的心理學意義

象徵派人類學家道格拉斯曾指出,橋的象徵意義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雙重性,即可以象徵著促使連接與轉換順利完成的力量,同時又是需要防範的危險之處,代表了對“對岸事物”既充滿美好想象又心存憂慮的雙重含義。

縱覽《千里江山圖》,在很多場景的起承轉合之處,都是用橋來過度的,王希孟作為18歲的少年,對於自己畫中橋的使用是不自知的,也正是這份不自知,真實反映了他的內心世界:他期待有一種力量能夠改變現實,挽救搖搖欲墜的天下,同時又對充滿未知的未來世界隱隱擔憂。這種矛盾的內心恰恰折射出一個執筆而立的少年,將對祖國和人民滿腔的熱愛,揮毫潑墨,展現在世人眼前。

探秘《千里江山圖》:天才少年“孤篇橫絕”背後的赤子之心

《千里江山圖》中的橋

05謎一樣的身世

在《千里江山圖》之後沒幾年,北宋滅亡,國寶從此顛沛流離,直到現在,對於他的“前世今生”依然眾說紛紜,頗有爭議。

至今能被大多數人接受的說法是宋徽宗將畫作賜給第一任收藏者蔡京,這個從蔡京的題跋中可以看出;之後又被金朝大臣高汝礪收藏;幾經輾轉又回到南宋宮廷,宋理宗將其重新裝裱;後來被元代高僧、書法家李溥光收藏並題跋讚賞;再由乾隆經手,題跋蓋章;又被末代皇帝溥儀帶出故宮,直到1953年,在外流落30年的《千里江山圖》終於回到祖國,並收藏至故宮博物院。我們也終於有機會領略到這跨越千年的名作,所傳遞出的

富力江山背後,一位深情款款的少年面對家國存亡時的悠悠赤子心。

06

結語:

世上再也不會有《千里江山圖》這樣的偉大作品了,它的成就堪稱奇蹟,一位18歲的天才少年,剛好生在北宋那個山水畫的黃金時代,又剛好被宋徽宗這樣一個藝術皇帝慧眼識珠,那樣的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完美的“千里江山”。王希孟亦不負所望,用一生的才情,譜寫了大宋江山的輓歌,再沒有人,如他那般激憤和忘我:通篇貴氣襲來,清秀逼人,“致廣大而盡精微”,於萬水千山之下隱藏的是一顆對家國未來充滿美好期待的赤子之心。

探秘《千里江山圖》:天才少年“孤篇橫絕”背後的赤子之心

《千里江山圖》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