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反过也参与过的网络暴力与低俗

马克吐温说过:每个人都是月亮,总有一个阴暗面,让人永远都看不见。正面越亮,背面越暗,自古皆然。

一、

网吧刚兴盛的时候,我正在读大学,那时4块钱一小时的网费还着实有点小贵。省吃俭用泡吧,基本上都是聊天室,QQ聊天。

敲字慢,会觉得亏,没碰到聊得来的,更亏。

最害怕的,是聊天时的群起骂战。

那时QQ还不会设置什么添加通过,看上个网名不错的异性,就主动添加,自动通过后,就是查户口般的一问一答,有点时候碰到聊不来的,三五句后,语气里就充满了火药味,彼此问候变成了彼此问候对方的娘。

然后突然有十几个人主动添加,还没来得及明白怎么回事,各种肮脏的漫骂与诅咒随着头像的抖动而来。

整个QQ软件要坍塌的感觉。

也骂人,也被骂,所以半斤八两,只是骂不过人家而已。

不值得同情。

为此,放弃了好几个6、7位数的QQ号。

那应该是第一次接触网络暴力。

骂不过,跑都来不及。

那些年,我们一起反过也参与过的网络暴力与低俗

二、

网吧可以玩通宵的时候,电脑屏幕还是大脑袋的17寸显示器。

无数消磨时光的青春少年在肮脏的座椅里和烟雾缭绕的封闭空间中兴奋异常地度过漫长又短暂的夜。

除了聊天的,打游戏的,上网查论文的(有几个优秀学生通宵上网查论文呢),还有专门去网吧看“片儿”的,但凡不扎堆,喜欢挑选位置偏僻,背对墙角,神色慌张,一边看屏幕,一边扫视周围的,甭说,都是希望提前进入成人世界寻求刺激的。

那些年,我们一起反过也参与过的网络暴力与低俗

你敢说自己没见过这张图

电脑里不但装满了浏览过的色情与暴力,也装满了嵌在这些文件中的各种电脑病毒。

有时真上网吧查找论文资料的女生,被电脑前弹不完的不堪入目各种器官和广告窗口吓得哇哇大叫,有些心知肚明的男生会不怀好意地在一旁笑作一团。

那应该是第一次接触网络的低俗。

那些年,我们一起反过也参与过的网络暴力与低俗

三、

“上了qq想交朋友发现都是情人,听说好的人们经常用的是msn,中了毒重做系统硬件已经更新,这是斯琴高丽的伤心”

这是当年很流行的一首歌,然后自以为是个好人,就用了MSN。

那些年比MSN更火的,是“芙蓉姐姐”,是“罗玉凤”等等。人们乐于在网上围观,乐于留言嘲讽、漫骂,甚至分成阵营对骂,而这些靠博眼球出位的草根名人,也乐得靠被骂出名,因为不管因为什么吸引到了网名,带来的都是关注和金钱。

那些年的网络时代,杂草狂生。

那些年,我们一起反过也参与过的网络暴力与低俗

四、

“自媒体”、“去中心化”在今天早已经不是什么新词,但在网络论坛渐衰,微博刚刚兴起的那几年,应该还是“学术名词”。但已经不知不觉参与其中的人们,都成了“新闻发言人”。

那些年,我们一起反过也参与过的网络暴力与低俗

一夜间,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进行自我意见的陈述,对当事人进行口诛笔伐。网民的留言不再污言秽语,却更多是如利刃般攻击人格与尊严。

明星不好了便是“戏子无情”,英雄有错了就上升到“不爱国”,自杀未遂者被哄笑为“懦夫”,摔死狗被隔空要求“一命抵一命”。。。。。。

那些年,我们一起反过也参与过的网络暴力与低俗

初级的网络漫骂不过是人们情绪的宣泄,那些肮脏的字样顶多像墙上的一口痰一道划痕;

而自以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公审则是对当事人个体的社会性抹杀,那些所谓的“指责”与“审判”,则是对“危墙”的“众人推”,那是一种彻底颠覆一切的愤恨情绪,再不给人改过机会,无尽凌辱,永世不得翻身。

这也是为什么当下的网络暴力比那些年的粗口更人们害怕的原因吧。

那些年,我们一起反过也参与过的网络暴力与低俗

五、

由于是学文出身,我一直搞不懂类似“灵犬反低俗助手”这样的网络管理工具的工作原理。

不过不管怎么样,我觉得都是好的事情。

那些年,我们一起反过也参与过的网络暴力与低俗

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不是自由的,因为是群体社会,我们受制于各种法律、规定、规则甚至是道德的约束,而一旦进入虚拟世界,每个人都又都希望无限放大自己的自由。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渺小而平凡的,而进入网络的舆论空间,又都极力把自己化身成或正义或邪恶的极端审判战士。那一刻,不管是正义还是邪恶,都充满了暴力与恶毒,每一次人肉搜索,每一句语言审判,都是“极刑”。

有类似“灵犬反低俗助手”这样的网络管理工具,大概算是网络上让我等网民不迷失自我的一剂良药吧。

那些年,我们一起反过也参与过的网络暴力与低俗

马克吐温说过:每个人都是月亮,总有一个阴暗面,让人永远都看不见。正面越亮,背面越暗,自古皆然。

我不希望,在网上,让你们看见我的,或者让我看见你们的——那一面。

#灵犬反低俗挑战##我要上头条##网络暴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