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不聽話不服管,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今天刷到一個短視頻,裡面的男孩正在青春期,有一些叛逆,站在一旁指著自己爸爸大聲說


孩子叛逆不聽話不服管,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我初三的時候跟同學打架,你怎麼做的,一點也不顧及我的面子。”

“在你們眼裡,成績不好就不是好孩子了”

“你們就知道打我,小的時候一點點什麼事就打。”

媽媽反駁幾句,表示她和爸爸還是很關心孩子的,但孩子就越來越激動,越來越大聲。而爸爸坐在沙發上抱著手,跟他反駁辯解。這個男孩在特殊時期許多事積累下來,自己的委屈,過去的種種翻起來依然令孩子情緒難以平復。

看著視頻我特能理解那孩子,我的青春期因為父母有一些方面做得不符合我的預期,也曾叛逆過,那段時間面對家人真的滿身是刺。

回想過去種種,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讓自己和家庭出現這樣裂痕。

青春期百度上顯示:是兒童向成人的過渡時期,年齡跨度從10至20歲。這段期間自身變化、升學壓力、同學關係等各種問題向孩子襲來,他們身在其中,有時候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去做一些大人的事,有時候又因為現實的打擊心情低落。

但其實對於沒有任何經驗的孩子這段時間前期是會傾向於求助父母。因為父母在孩子眼裡是可以幫助他們的人。

其中有部分父母會關心引導,而有部分則不然,須知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衝動易怒,有時可能跟同學打架,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就說孩子的錯,這會給孩子留下什麼印象?

當孩子成績有所下滑,有些家長又是怎麼想的呢?認為成績下滑就是不認真學習,甚至認為孩子不是好孩子了。


孩子叛逆不聽話不服管,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在學校受了委屈,有些父母也會覺得是自己孩子的問題,總是要求孩子反思自己的問題所在,卻不願去了解事情經過不願反思自己。

有的父母為了鼓勵孩子努力讀書,而做出承諾,卻並不兌現,這讓孩子該怎樣思考呢?

此類種種致使原本應該親密的親子關係,劍拔弩張各執一詞,互相指責,親子之間究竟少了什麼?究竟是誰不理解誰?


孩子叛逆不聽話不服管,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在帶娃的幾年裡,有一段時間孩子在我面前裝乖,揹著我吃零食,怕我說他。有時候也不願意和我分享他在幼兒園裡面的事,很多東西都不願告訴我,甚至有自己喜歡的想要的東西也不給我開口,作為一個敏感的媽媽,我感覺到他和我之間生出了隔閡,他好像不那麼信任我了。

是的,信任。沒有了信任,孩子不相信父母,也就不會把父母當可以說心裡話的對象,十分反感父母的管教。而父母對孩子沒有了信任,平日裡看小孩,就像看小偷似的,總覺得孩子在背地裡搞不好的事!

而寶寶對我的態度,也讓我想起青春期時因為父母的一些做法,我叛逆的種種行為,不想和父母溝通,什麼事都瞞著他們,特別反感父母的說教,偏偏我爸還是那種硬剛型,那時候真的沒少衝突。

只是沒想到自己的孩子對我的不信任這一天來的這麼早,第一個叛逆期就來事,不過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比較好糾正,他有情緒,但因為小,不會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最多就是躲著我,不願和我說太多話。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前面的文章也提過,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父母的問題,先反思自己才好解決問題。

孩子叛逆不聽話不服管,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反思己身,大概那段日子是有些嚴格,什麼事都上綱上線,什麼事都不允許,不允許看電視、不允許吃零食、不允許出去玩,總以自己的感覺為主,覺得對他不好的就說不,完全以大人的角度看待小孩子的各種問題,態度方面也過於嚴肅,但是仔細想想,我不喜歡這樣的家長,也不相信這樣的家長能帶給自己樂趣。

思及此,那就學著改變下自己,換個方式說話,給彼此留一定的空間,在尊重他的想法上,少一點限制多一點鼓勵,有空的時候陪他玩,在他和外界發生衝突的時候謹慎理性的處理事情,瞭解事情原委,儘量不委屈孩子,也不苛責他,最重要的對事不對人。

總結下來就是以下幾個方面:

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合理範圍內滿足孩子的心願,耐心解釋為什麼

在我知道木木揹著我吃東西、發覺他不喜歡和我聊天說話時,我就開始改變,其實也簡單就是他想看電視想要什麼,一定讓他說出來,然後合理的訴求給予滿足,超過的部分都是不行。想吃垃圾零食,偶爾的也滿足。不過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會仔細給他解釋為什麼。

兌現自己的承諾

父母對孩子有一些期待,偶爾用獎勵的方式去實現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注意承諾的事一定要自己能做到的。

我也會用到獎勵的方法,但承諾木木的事,除非外部因素,不然只要達到條件,就兌現。比如有一陣子他不穿拖鞋,用了獎勵方法,答應他完成30天回家換拖鞋的小任務就可以兌30塊的恐龍。一天天堅持,完成之後,確實給了他獎勵,拿到恐龍玩具,他就特別開心。

對外發生衝突,教孩子怎麼應對。如果當時父母在場,也一定要跟孩子一起想辦法理性處理事情。

記得有一次他和同學玩滑板車,男孩都有點皮,不知道怎麼搞的撞到一起,撞了兩次,第一次兩個人都沒事,我給他們講了。第二次他同學哭得特別厲害,大概是撞太疼了,木木額頭撞的部分都紅了,但木木忍住了沒有哭,我當時扶起來了他同學,安慰了下,但我是兩個人一起都說了下,以後都不可以對撞。主要是因為我不知道誰有意誰無意,或者他們都是有意撞著玩的,只是他們也沒想到撞狠了會這麼疼,不過這事也挺危險了,後面也給木木講了挺久。因此如果孩子在外面發生什麼事,最好都先問清楚是怎麼回事,再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心態和他一起去處理,讓他知道父母心裡是重視他們的。

意見不一致時,耐心溝通解釋

孩子一路成長,在家庭、學校、同學之間會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和對一件事不一樣的意見,父母如果與孩子意見不一致時當盡力溝通,說明自己的想法,在客觀理性以及孩子能聽懂的基礎上引導孩子的方向、尊重孩子的想法、用包容的心態去教孩子怎樣包容,如果父母也都只顧自己的面子,只顧自己的想法,孩子同樣也會如此,各自為戰,彼此間的信任土崩瓦解,孩子不相信父母,父母不信任孩子,於是矛盾叢生。

其實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他們會觀察大人,會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也會給爸爸媽媽貼標籤,但他們的想法不一定正確,這就需要大人去引導糾正,信任,是他們願意聽話的基礎,如果父母言行不一致,父母無法幫助他們反而孤立他們,父母一旦辜負了這份信任,孩子貼上了給“你們說你們也不會幫”的標籤,要重新建立起來信任,越大越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