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马褂——身份尊贵的象征 清朝的马褂制度

清代在长袍或衫外面,喜欢加穿一件短褂,即马褂。马褂比外衣短,长度只到腰部位,分长袖、短袖、宽袖、窄袖。开襟形式有

大襟、琵琶襟和对襟。袖口平齐,非马蹄式袖头。马褂按季节又可分为单、夹两式,其质料除绸缎、棉等织物外,还有皮毛等。大襟马褂,指衣襟开在右边。其四周有异色的边缘,多为日常着装。琵琶襟马褂,指右襟短缺,与缺襟袍相类似,又叫缺襟马褂,多用作行装。毛皮制的马褂,将毛露在外表,称为翻毛皮马褂,也叫“端罩”。多为达官富人所用,在乾隆年间特别流行。马褂创于明时,为对襟式,骑马时穿。清初,仅八旗士兵穿,康熙时只有富贵之家穿用,雍正后,社会普遍穿着,官服巾的马褂又称行褂。

黄马褂——身份尊贵的象征  清朝的马褂制度

沈阳故宫首次展出清帝冬季朝袍 黄羽纱单马褂

黄马褂

马褂之中,以黄色为贵,称黄马褂,非特赐不得服。凡是能穿黄马褂的,不外乎以下三种人物:一是在皇帝巡幸时随舆扈从的侍卫,这种马褂因职任关系而穿,故而名“职任褂子”。任职期满或职任解除,即不能再穿。二是随皇帝狩猎行围时射中目标受赏者,因行围时所穿,也叫“行围褂子”,俗称“赏给黄马褂”。三是立有勋绩的高级军将或统兵文官,被“赏穿黄马褂”,这种黄马褂无论何时均可穿着,称“武功褂子”。武功褂子与前两种有所不同,是清朝政府赐予高级将领的最高荣誉,被赐者的事迹载入史册。上书三类马褂的形制也有一些区别:前两种马褂,用黑色纽绊;后一种马褂,用黄色纽绊。

黄马褂——身份尊贵的象征  清朝的马褂制度

山西王家大院乾隆皇帝御赐的黄马褂

其他马褂

除黄马褂外,普通的马褂多为天青或元青色,也有用深红、浅绿、紫酱、深蓝、深灰、泥金、棕色及玫瑰紫等色者,多用于日常家居。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上对马褂颜色的崇尚也有所变异,如清初尚天青;乾隆中尚玫瑰紫;乾隆末年,福文襄王好着深绛色,人们争相效仿,谓之“福色”;嘉庆时尚泥金色及浅灰色。在马褂的领子和袖口等边缘,一般还加以镶滚,滚边有阔、狭两种、初期尚狭,中期尚阔,以后复又行狭,及至晚清,干脆不用缘饰,仅用同色衣料锁边。

黄马褂——身份尊贵的象征  清朝的马褂制度

蓝色章绒团八宝大襟马褂

制作马褂,除了用绸缎等织物外,还有用毛皮者。毛皮的种类十分丰富,如海龙、玄狐、猞猁狲、紫貂、倭刀、草上霜等。有丧者则用银鼠、麦穗子等白色皮毛为之。乾隆年间,在一些达官贵人中间,还流行反穿马褂的习俗,故意露皮毛于外,以炫耀其富贵。至清末,还出现一种黑色海虎绒马褂,着时衬以湖色春纱直行棉袍,多见于乡绅阔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