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多些精緻,但也可以少點利己

我們可以多些精緻,但也可以少點利己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對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每天或在咖啡館、健身房,或身處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說話滴水不漏,辦事細緻周密,透著一股高智商與高情商。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這種“會來事兒,會說話”的人越來越多,按照常識,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指數”也應水漲船高。但恰好相反,觥籌交錯處,場面朋友越來越多,靈魂知己卻越來越少......

我們可以多些精緻,但也可以少點利己

一、作為精英,不能光想著“經營自己”

認識一個女孩,博士畢業之後,她沒有留在大城市,而是選擇回到老家做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按照她的說法,高校老師相對輕鬆,課外時間,她可以利用所學專業,為病人開堂會診,開方抓藥,既治了病,又掙了錢,可謂雙贏。我曾問她,成為博士,很多人窮極一生都可望而不可即,最後只能屈身三線小城,是否太過浪費。女孩卻不以為然,在她看來,人生是場單程旅行,重要的是要望盡沿途風景,至於終點站在哪,還是不要太過在意

我們可以多些精緻,但也可以少點利己

人的天性都是自私的,只要不違背法理與社會規則,凡事想到自己並不可恥,畢竟人非聖賢。一份體面的工作,一筆可觀的收入,讓自己和親人過得更加優質,更是人之常情。但身處現實,是否應該肩負一份責任?尤其是作為高端人才,耗費大量教育資源,已經有了為國家、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的能力。北宋張載曾寫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至今被讀書人奉為圭臬,美國各大富豪,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一直將自己擁有的財富視為公共財富,他們只是作為財富的臨時“保管員”,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所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不外如是。

我們可以多些精緻,但也可以少點利己

二、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也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朋友單位來了幾十名參與社會實踐的大學生,曾與其中幾人聊天,除了考研的,其他人想法很簡單,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首選的就是“鐵飯碗”。聽到這個回答,心中有點失落,甚至是有一絲失望。可怕的是,對他們的想法,朋友甚是滿意,覺得他們孺子可教。20出頭的時候,曾有人高聲吟誦“糞土當年萬戶,”。應是追求詩和遠方,揮斥方遒的時候,人生有著無數種排列組合的可能,但他們似乎已經失去了進擊的動力,主動選擇了一條平凡之路。不可否認,他們今後會為群眾做實事,但是,心裡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

我們可以多些精緻,但也可以少點利己

現而今的社會,聰明人太多,傻子太少。聰明人知道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回報。而傻子呢?是一開始碰的頭破血流而不退,慢慢的,身上的傷疤變成了堅硬的盔甲,最後無往而不利。就像華為,勵精圖治十餘載,鴻蒙今始為君開。特別喜歡《雞毛飛上天》裡的陳江河,他曾經說過“我這個人愛做夢,而且愛跟大家一起來做這個夢”,最終,他從一個只會“雞毛換糖”的,熬到公司上市,成為了義烏商人的典型代表。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李白杜甫,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為社會精英,但是,奮鬥才是人生的底色,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懼怕失敗而不敢嘗試,人生不光有值不值的踟躕,更應有一種“該不該”的堅持。傻子,都是,很可愛的。

我們可以多些精緻,但也可以少點利己

三、精緻需要善念,但更需要無心之念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在送別辛德勒時,有人說過一句猶太諺語“拯救一人,就是拯救世界”。頗有佛家“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意境。筆者向來不喜歡的就是“刻意煽情”,有的人平常緊衣縮食,吃不飽穿不暖,卻將僅有的財物捐贈給其他人。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聖人”,他們同罪人一樣,都屬鳳毛麟角。而其他的大多數人,都是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家庭,更有著自己的無可奈何。拋棄一切,只為做好事,這個難度略微......

我們可以多些精緻,但也可以少點利己

身處俗世,天下熙攘,皆為利往。但只有利己,卻絲毫不顧及利他,就像花團錦簇的衣櫃模特,毫無生氣可言。我們要進步,需要的是調動起普通人心中的一絲善念,只有突破一己之限,拓寬自己生命的深度、寬度與廣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凝滴成海,聚沙成丘。精緻自己的同時,精彩豐富人生,自然會得到廣闊天地,寂靜的生活,與靈魂的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