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读“薄”→把书读“厚”,委员晒出了心得体会

把书读“薄”→把书读“厚”,委员晒出了心得体会

《生命的法则》导读随想

吕忠梅

《生命的法则》导读活动日前业已结束。感谢“疫情防控读书群”群主朱永新委员给我提供的机会,邀请我对《生命的法则》一书进行导读。特别是在我提出约请不同学科的委员组建导读小群,进行读书活动新尝试时,朱永新委员不仅给予热情鼓励,而且还推荐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刘华杰教授加入,丰富导读小群的学科成分!感谢潘碧灵、郑秉文、丁元竹、杨忠岐委员接受我的不情之请,不仅自己认真读书,而且都在本职工作之余投入大量时间为大家提供专业视角的精彩导读!感谢戚建国、叶小文、张连起、郭媛媛、张嘉极、杨小波等委员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不仅通过交流促进开阔视野,而且为导读小组更加努力加油打气!

正是因为大家的鼓励、参与、促进,才有了《生命的法则》导读活动从4月5日到4月20日的持续展开。近三周的时间里,导读小组成员先后发布文章13篇,在读书小组微信群和委员读书群中讨论和互动交流数十次。

01 选书与读书

因为过去长期从事法律教学和学术研究,以书为伴是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法律人以研究“人的行为规则”为专攻,自诩为“职业读手、业余写手”,以“做有用的事,说勇敢的话,沉思美好的东西”为追求。自进入法学领域40年来,遇到了太多与“人的行为”有关的书籍,深感选书读书如择友。做读者,对“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更深体会,在各种机缘际会后,有了见字如面的“故友”、催人静观的“茶友”、忠言逆耳的“义友”;也会过了话题常新的“聊友”、激情渐涨的“酒友”、满嘴火车的“混友”。做作者,深知“书永远属于读者”,在无数不眠之夜后,有了不离不弃的“蜜友”、商榷不断的“战友”、互促互帮的“挚友”;也见过善意规劝的“幕友”、直指痛处的“诤友”、断章取义的“损友”。

到政协工作以后,自己过去的工作经历、读书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不断面临着知识枯竭、本领恐慌、岗位焦虑的新挑战,渴望寻找新的“书友”,以稳定的学习和自省来增强能力、提升水平,切身地体会着“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对于新时代政协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当前正在开展的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工作人员读书活动,于我而言,既有自己读书的任务,也有组织委员读书的职责,是一个极好地通过与委员们共同读书开阔视野、在组织委员读书过程中提高能力的机会,十分值得珍惜。

02

读薄与读厚

汪洋主席指出:政协委员应该是最喜欢读书的群体,最有条件读书的群体,最能够把书读好的群体。在全国政协这个大家庭中,委员们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乏专业领域的翘楚,学术造诣深厚;也荟萃了从政、从业经历丰富的精英,理论与实践俱佳,个个都是喜欢读书、有条件读书、能够把书读好的“高手”。在这样的群体中开展读书活动,如何为委员们推荐好书、怎样才能组织委员们共同读书、用什么方式持续推进委员读书活动,亟待思考和探索。

《生命的法则》导读活动,以一本书为载体、由不同学科的委员和专家进行解读和展开,呈现把一本书“读薄”再到引申出多本书的“读厚”过程。同时,通过对书中的一种观点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解读的方式,探索从委员个人读书到集体读书的方式,对组织委员读书活动进行了一次“微实验”。

《生命的法则》虽然是一本科普书,但“生态环境保护”这个主题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学科背景复杂、思维方式多元,特别适合约请委员进行“跨界”读书和交流。因此,在我邀请的委员和专家中,不仅包括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而且在两大领域内还分别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生命的法则》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把书“读薄”的功底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各位导读者展示的“读厚”更是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丁元竹委员的导读虽然不长,但提出的观点十分鲜明———平衡的人文生态也是生命的法则,社会学思维路径清晰可见。潘碧灵委员以科学家的严谨与求真态度,用阅读笔记、导读、感悟与启示三篇文章,认真梳理核心内容、思考中国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刘华杰教授的阅读笔记,既肯定了基本观点、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以自己的肯尼亚见闻和与相关学者的对话,旁征博引,介绍了多部生态保护著作和学者。郑秉文委员用经济学原理解读“塞伦盖蒂法则”,以经济学眼光审视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中国的现状,令人深思。杨忠岐委员由《生命的法则》论及我国古代的生态保护理念,结合自己的林业科学研究背景,阐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这种“读厚”,既是导读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理解“塞伦盖帝法则”,凝聚生态环境保护共识的过程;也是委员们履职尽责,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言资政的过程。

委员和专家导读《生命的法则》一书过程中,针对“塞伦盖帝法则”这个核心问题的分析,充分展示了不同学科的不同分析方法、不同话语体系、不同研究范式。在给人以启迪的同时,也给人以提示:如何在这些“不同”中找到对话与交流的“共鸣点”“共情点”,以知识或方法增量吸引委员、以突破专业局限激励委员,将读书变成一种让参与者人人有贡献、人人有收获的集体活动,是读书活动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作者系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

作者:吕忠梅

编辑:刘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