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外衣包裹著冰冷的心,當孩子失去愛的能力,是父母最大的失策

導讀:前天發表了一篇關於寄宿的文章,只是藉助於寄宿這個現象來說明孩子對於心理情感的需求,由此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多數人認為寄宿會使孩子內心冷漠,不利於成長,其實

寄宿不是原罪,而是父母的教養行為。藉助這篇文章詳細闡述一下原生家庭對於父母教養行為、孩子心理發展的影響。

友情提示:建議仔細閱讀,這可能會是打開"家族進化"大鎖的鑰匙。


文/百變爸媽


提起進化這個詞,我們一般想到的是人類幾千萬年來的進化,是一種遙遠而又長時間的適應自然的變化,但是我想說,從你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開始反思時,你已經按下了家族進化的開始按鈕。

熱情外衣包裹著冰冷的心,當孩子失去愛的能力,是父母最大的失策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

豆瓣上曾有對於原生家庭的"討伐",對此我持反對意見。父輩可能不可避免地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擾,但他們已經竭盡所能。在父輩所生活的那個年代,吃飽穿暖,獲取足夠的生活資料是最主要的需求,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絕大多數時間忙碌於解決生存以及更好的生存的問題。

熱情外衣包裹著冰冷的心,當孩子失去愛的能力,是父母最大的失策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最底層的需求就是生存需求,如果這個基本需求不能滿足,也就不會發展出高層次需求。所以,我們的父輩,不會考慮到心理層面的需求。

其次,在父母所生活的年代,他們也缺乏對於育兒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大部分來自於上一代的言傳身教和同輩之間的建議。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對我們造成一些影響,也有一部分人沒有影響,這取決於個體的差異,以及需求點不同。

熱情外衣包裹著冰冷的心,當孩子失去愛的能力,是父母最大的失策

父母與我們之間的互動模式會內化為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模式,進而變成與我們的孩子之間的互動、溝通模式。例如:從小,我們沒有得到被精心的照料,與親人間感情疏離,自然我們的內心中家庭觀念也不會太強。因為我們已有的家庭經驗就是如此,吃飽穿暖即可,缺乏感情溝通的意願和能力。

基於原生家庭和當下時代的因素,會有一些父母感覺:現在養孩子越來越麻煩。為什麼會這樣呢?

育兒難度係數不斷提高

人的心理需求和社會文化、經濟水平、信息傳媒等多方面因素有關。當代社會育兒難度的係數確實在不斷提高。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低層次需求獲得滿足,人們就會發展出更高層次的需求,也就是說,現在物質豐富,孩子們開始追求更高的心理、情感需求。

熱情外衣包裹著冰冷的心,當孩子失去愛的能力,是父母最大的失策

第一,物質高度發達,使孩子發展出了更高層次的需求。

第二,父母因為原生家庭和自己育兒知識、技能雙重因素的限制,感受到了育兒壓力。

第三,現代父母生活壓力大,競爭激烈,物質比較廣泛存在,這導致育兒時間減少,尤其是有效育兒時間的減少。

家族進化從我開始

其實,家族進化這個詞並不是我提出來的,而是講授薩提亞課程的魏老師提出來的。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渾身像觸電一樣,我意識到,我在3年前選擇了一條正確的路---讀心理學的研究生。在我上課時,老師也曾說過:"心理學是一門可以讓人幸福的學科",由此看來,從你點擊這篇文章開始,你已經按下了家族進化的開始按鈕。

熱情外衣包裹著冰冷的心,當孩子失去愛的能力,是父母最大的失策

第一,育兒過程中孩子們是如何被滿足的

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被滿足的需求:

嬰兒期(1歲前):我餓了馬上給我吃;我渴了馬上給我喝;我無聊了,馬上出現笑臉陪我玩。父母能及時發現,並準確判斷出我的需求,及時且態度和藹的滿足。

幼兒期(1-3):隨著孩子活動能力增強,活動範圍也開始增加,父母能接納我的探索欲,並願意陪我一起發現生活中我所陌生而又感興趣的事物。

學前期(3-6):我不再侷限於探索,還迫切地想要知道為什麼?父母能及時滿足我的求知慾,能不厭其煩地回答我的問題。

學齡期(6-12):父母能夠幫助我獲得更多學習上的成功,我不僅需要你指點,也需要你的幫助,但不需要你的指責、辱罵和嘲諷,因為我需要建立自信,為未來的學習道路打下基礎。

青春期(12-18):請你給我空間,我想證明我自己已經長大,我需要你認可、接納、贊同我,以此獲得我長大的證據。我已不需要你喋喋不休地嘮叨,甚至不厭其煩地說教大道理,這會令我反感。但我依然需要你的幫助,幫我指點人生方向,我需要在這個階段完成我對於未來人生的規劃和設想,並堅定不移地追求。

熱情外衣包裹著冰冷的心,當孩子失去愛的能力,是父母最大的失策

孩子的滿足感包括兩方面:物質和心理,而這兩方面又是互相交織的,在物質滿足的同時也有心理的滿足。例如:出門逛街,媽媽允許我購買了一個我喜歡的玩具、零食,或是在生日時我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是爸爸為我製作的成長相冊集。看上去,是孩子得到了具體的東西,是物質滿足,實際上也有心理滿足:我感受到父母對我的愛,我是值得的。

第二,育兒過程中如何做才能滿足孩子

這個問題說起非常簡單,就是兩個字"尊重",當你能充分地尊重孩子,孩子是可以感知到的。麻煩的是,在我們的早年經歷中,父輩多是強權式的教養,令我們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另外,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許多標準,會不經意間用我們的標準衡量孩子的行為表現,加之缺乏經驗,所以容易產生不尊重孩子的行為、語言,導致孩子未被滿足。

熱情外衣包裹著冰冷的心,當孩子失去愛的能力,是父母最大的失策

要做到尊重,需要注意兩點:

1、不做評價

即放下自己已有的價值標準,不去衡量孩子的表現,更不去作比較,當你不再作比較時,才能真正地接納孩子,才能考慮到孩子的感受。

舉個例子:你看到孩子寫作業慢、拖拉,你認為不應該這樣,那麼孩子的這種行為就被貼上了"不好"的標籤,有誰願意接受一件不好的事情呢?那麼你可曾想過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表現?

2、允許孩子有選擇權、話語權

尊重不應僅僅停留在口頭,日常表現應該允許孩子有選擇權、話語權。例如:孩子不喜歡吃某種食物,父母一定要逼著孩子吃。這種行為,一方面是自己的價值判斷,認為孩子挑食是不對的,另一方面是沒有給到孩子選擇權,就是我認為不對的事情,你必須聽我的。這樣做,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和話語權。

熱情外衣包裹著冰冷的心,當孩子失去愛的能力,是父母最大的失策

第三,常常覺察自己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覺察",我的理解是: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動機。父母為什麼需要覺察?我們的學習過程一般是這樣的順序:學習---內化---覺察---行為改變。也就是說,當我們看書、購買課程等多種途徑獲取到知識後,還需要通過理解變成自己的知識,而後是覺察自己曾經有過的行為,最後是自身行為的改變。

其中,覺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沒有覺察就沒有反思和內省, 對於做過的事情,不去思考對錯得失以及可改進的方面,還是侷限在原來固有的思維模式中,無法跳脫,行為自然不會發生變化。只有利用新知識進行反思、覺察,才能使新知識轉變為行動,而覺察就是我們的練習和鞏固新知識的過程。

熱情外衣包裹著冰冷的心,當孩子失去愛的能力,是父母最大的失策

舉個例子:父母看到孩子寫作業拖拉,生氣、發怒,是為什麼?是擔心孩子寫不完被老師訓斥?耽誤了睡覺時間?還是怕叫家長丟了自己的面子?這就是覺察,反思自己的行為動機。那麼無論是以上哪種原因,發怒、指責都是不具備建設性的行為,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與發展。

4、愛要無條件

愛,是人類的高級情感需求,也是鏈接親子關係的紐帶,一旦愛變得有條件,那麼就如同貨物一樣可以被交換。例如:你成績好,我就開心,反之就不開心;你表現好,我就高興,反之就不高興……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情緒變化,孩子會認為,是因為我這樣做,表現好,才值得被愛。那麼愛在孩子心中,就變成了一種可以用具體價值衡量的交換物。

熱情外衣包裹著冰冷的心,當孩子失去愛的能力,是父母最大的失策

當孩子產生了這樣的信念,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以及人際交往等多方面都有巨大影響。表現出的狀態是:

1、外熱內冷,和人保持著一定距離,既不會過於親近也不過分疏遠。因為獲得的關愛持續性不夠,所以採用保持距離的方式來提醒自己,不要輕易接受愛,以此保護自己不會受傷。

2、沒有被愛的能力,對於來自於他人的關愛,持懷疑態度,質疑對方關愛行為的目的性是有所求,常以物質化的標準衡量關係的遠近。

3、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就好像一個沒有吃飽的人,又怎會分享出自己的食物?

4、討好,刻意地迎合他人,而完全忽略自己的感受,即使自己受到了委屈,也要裝作一副心甘情願的樣子。

5、低自我價值感,我是沒有價值的,是不值得人愛的,只有等我有了價值,才值得別人的關愛。這類孩子長大後,常常是完美主義,不斷追求完美,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與他人交換愛的資本。根本需求是被關注、被支持、被認可、被接納。

無論是哪一種表現狀態,他們都很難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和人際關係,沒有愛與被愛的能力,常常處在焦慮、愧疚、自責的情緒中。

結語:育兒是一條單行道,而且不可逆,這是令我們小心翼翼的原因。清楚地覺察到原生家庭,當代環境對於父母育兒行為的影響,才能更好地教養自己的孩子。清楚地覺察到原生家庭,當代環境對於父母育兒行為的影響,才能更好地教養自己的孩子。其實,掰著手指算算,我們能陪孩子的不過十幾年,珍惜當下,感受孩子的每一步成長,當我們垂垂老矣時,那將是最珍貴的回憶。

邀請你發表自己的觀點:覺察一下你當下對於孩子的付出是在物質層面還是心理層面?

@百變爸媽 從事兒童教育工作15年,心理所在職研究生,專注婚姻與親子。你有育兒問題,我有 教子方法,如果恰巧你也喜歡我的內容,這是遇見的緣分,別錯過,點個關注再走吧。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