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那些看不懂的估值(估值的拆解)?

一、估值是個筐


估值是個筐,啥都可以往裡裝。股價漲跌用業績難以解釋的時候,大家基本上就用估值擴張或者收縮來解釋了。股價波動,要麼估值,要麼業績,業績解釋不了就得估值背鍋。尤其是估值還那麼主觀,你不背鍋誰背鍋?

如何理解那些看不懂的估值(估值的拆解)?


邁瑞醫療,TTM都快70倍了,還在漲;海天味業,也長期保持40-50倍的高估值;但這哥倆業績增速只有20%多。立訊精密,這兩年業績增速都在60%左右,TTM估值也才40-50倍。最悲劇的是房地產股,萬科業績增速這幾年也在20%左右,但是估值不到10倍。同增速不同命啊。

搞低估值價投的(比如買銀行、地產的),說30倍以上搞成長股都有風險。但上車恆瑞的人說,我們估值一直就高,你嫌貴就只能看著我們一直漲。你說我們估值高,那是因為我們成長性好、確定性高。你估值低,是因為你風險大,你沒成長空間,你只需要一眼就看到頭了。

如何理解那些看不懂的估值(估值的拆解)?


看各個論壇打嘴仗的,基本很少有因為業績打起來的。業績太客觀了,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而且隨著報表的逐季發佈,要麼證實要麼證偽。但估值這玩意,可以嘴炮一直打下去,爭論經久不息。

那麼有沒有辦法,把估值用科學的方法拆解一下,給出大致合理的區間呢。答案是有的,不能全部客觀,能做到相對客觀。這套方法,通過在二級市場驗證,相對靠譜一些,起碼比PEG那種算下未來三年業績增速然後給估值倍數的方法靠譜多了。


二、拆解估值的構成要素

先講邏輯,再講方法,最後講不足和缺陷。

邏輯上說,影響估值的因素非常多,那麼是不是可以把這些因素一個個拆出來,然後分別給予一定的估值,最後進行加總呢?從科學的角度,是可以的。

那麼影響估值的因素我們一個個來說。

1、未來發展空間

這個也就是未來的想象空間,在估值上肯定是可以單獨給權重的,有發展空間的和想象空間給的估值權重高,沒有的給的低。最簡單的,你看看低估值的板塊,鋼鐵、電力、煤炭、化工、建築、地產,一個個可憐兮兮的不到10倍或者10倍多點的估值,他們的共有特徵是總需求的空間基本已經到頭了,未來看不到啥增長了。而給市夢率的那些,雖然老子現在不怎麼掙錢,但老子有未來啊,萬一成為微軟、騰訊、亞馬遜呢?這種未來空間的溢價在小票上非常明顯。就像任何一個人都不敢輕言20歲的年輕人未來會怎麼樣,但一個40-50歲的人,基本上90%的都可以直接定性未來大概是怎麼回事兒了,對他的上限能猜個八九不離十。股票上,也是同理,莫欺少年窮嘛。


如何理解那些看不懂的估值(估值的拆解)?


喪失了想象力空間的公司,在估值上的折扣是極其巨大的;同理,想象力空間巨大的公司,在估值上是極其受益的。不信看看CRM/CMO公司的估值,一個一個都60倍、70倍,還在上漲。

2、有行業壁壘或者是行業龍頭

行業進入有難度,比如有行政管制,有各種隱形的門檻,或者歷史機會不可複製,或者公司在行業中的龍頭地位極其穩固、很難撼動。壁壘和龍頭,意味著護城河,意味著外人進入難度大。


壁壘和地位穩固的意思,是指公司能扛得住競爭對手或者外部進入的競爭者的打擊,不至於破產,不至於淪陷。並不是說公司利潤穩定。在很多TO B的行業,都有龍頭性的公司,但是大家一旦打起價格戰,血雨腥風,利潤很可能一下就打沒了,甚至大家都虧錢。虧錢,並不意味著競爭對手可以把你打死。


行業有壁壘或者是行業龍頭,能保公司在競爭對手打擊下不死的,在估值上是可以加分的。這部分加分,是對優秀賽道的加分,是對優秀公司的加分。

3、商業模式的穩定性

對於好的商業模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我個人的理解,好的商業模式,意味著有穩定的自由現金流,資本開支在合理範圍內;應收和預付少,應付和預收多,對上下游議價能力強;下游客戶分散度高,最好是TO C 或者下游客戶議價能力不強的。總結起來就是,乾的活不那麼辛苦,不那麼累,但賺的還不少,承擔的風險還不大。


如何理解那些看不懂的估值(估值的拆解)?


好的商業模式或者穩定的商業模式,意味著巨大抗風險能力,意味著在面臨不確定性情況時有較高的概率能扛過去,意味著遇到風險時極強的風險轉移能力。看看搞園林和環保的,18年去槓桿錢緊,無數公司被應收賬款拖垮;看看那些科技股存貨過多的,技術一升級,存貨就得減值;看看那些無自由現金流增長的公司,利潤雖然越做越大,股東也拿不到什麼錢,反而需要不斷融資的時候會想起股東,我可沒說京東方和藍思科技。


好的商業模式,意味著可以公司可以穿越風險,穿越不確定性。要不然,為啥現在新冠疫情之後,大家都買消費和醫藥避險呢?還不是這些公司確定性高,即使錢掙的會少點,但不至於高負債資金鍊斷裂啊,沒有生死之憂啊。


商業模式穩定給的估值,其實是給投資安全性的估值,因為安全、因為穩定、因為確定性。

上面三種因素的估值,我統稱為“不變估值部分”。所謂不變估值,就是你隨便拿出來一個股票,這三方面的因素,要麼有要麼沒有,在兩三年或者三五年的投資期內,是基本固定的,是不會有大的變化的。煤炭股今天沒有想象空間,不會說兩年後就有了;CRO(醫藥研發外包)的想象空間,也不會說明年或者後年消失了,它是未來可以延續很多年的大趨勢。海天醬油的龍頭地位,也不會說一時半會就沒了。你一個上下游都受擠壓的製造類公司,也不會說明年客戶突然就變善良付你現金全款,不給你打白條了。

簡單來說,上述幾方面的因素,行業空間方面,幾乎很難改變。行業壁壘和龍頭地位,隨著優秀公司的不斷努力,可以改變,但需要時間,需要業績去證明。商業模式的穩定性,也非常難改變,有些行業幾乎絕對不可能改變,但部分行業經過極其優秀公司的努力,可以改變一些,不夠這需要時間。如果你的投資週期是兩三年的話,那基本上可以直接定性這幾部分都是“不變估值部分”。


下面還有幾種因素,是可變的。

4、業績增速

業績增速這玩意,很多公司每年都在變,週期類公司和科技類公司經常大起大落。你看那些動輒100%,甚至好幾百甚至上千增速的,基本都週期股和科技股,以前業績爛的要死,突然有天鹹魚翻身了,去年掙10萬塊錢,今年掙了1000萬,業績就翻了100倍。


業績增速有快有慢,是商業裡的常態。一年的高增長很容易,持續的高增長很難。做成長股投資的,特別容易被坑,尤其是不可持續的高增長。為不可持續的高增長付出高溢價,是成長股投資時最容易掉進去的坑。某聚環保、康某新、歐某光等等一大票成長股,長著長著有時候就失速了,每次失速,對投資者都是一次重擊。

如何理解那些看不懂的估值(估值的拆解)?


市場普遍願意給當年的高增長以高估值,當年低增長了,又迅速殺估值。這些年,好多成長股都在財報公佈不及預期後,迅速殺估值。偉星新材、索菲亞、飛科電器等,都在業績失速的時候被迅速殺估值。

5、行業景氣度

行業景氣度,是看行業是一派蕭條還是一派欣欣向榮。如果行業非常景氣,那麼行業內公司就是訂單又多了,業績頻繁傳喜報,獎金增加了,調研增加了,電話會議增加了,年會搞了個大新聞等等。如果行業不景氣,就是砍單,就是裁員,就是老總們講話“對前景不悲觀”、呼籲大家“合作共克時艱”。


行業景氣度高的時候,行業內個股都受益,大家的估值水位都會往上抬升。行業景氣度下降的時候,大家水位也都會受影響。


比如,特斯拉在中國建廠後,隨著工廠投產,隨著特斯拉銷量增加,隨著特斯拉說要把國產化率從30%多提升到100%,整個產業鏈都沸騰了,不管跟特斯拉有沒有業務的,估值都蹭蹭漲了一陣。

6、市場風險偏好

市場風險偏好高低,也影響估值。大家風險偏好高的時候,膽子就大,什麼都敢炒,炒起來也比較猛。市場風險偏好低的時候,看啥都不安全。


如何理解那些看不懂的估值(估值的拆解)?


這不,今年2月份還火的一塌糊塗的芯片半導體,現在隨著風險偏好的消散,不少已經跌去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了。


風險偏好還可以區分為市場整體風險偏好和行業風險偏好。

市場整體風險偏好是全市場的情況,行業整體偏好是對具體行業的。比如,最近大家擔心宏觀經濟受疫情拖累,對消費醫藥的風險偏好在提升,但對出口類的風險偏好在下降。15年大家都喜歡小票,16、17都喜歡大票和龍頭,這種風格的偏好,也是市場風險偏好的一部分。

與其他部分不同,“風險偏好”部分是可以是負分的。這部分不僅可以加分,在某些情況下直接還可以變成負分。風險偏好是可以打掉其他部分的估值的。

上面這三個因素,可以統稱為“可變部分估值”。所謂的可變部分,就是很容易變化,經常會變化的。業績增速,每個季度都變;行業景氣度,也經常會變;至於風險偏好,更琢磨不定,一會膽大的不行,一會又是膽小鬼。


三、給估值各要素打分


拆分好影響估值的幾個主要因素後,那就要給各個部分賦予估值倍數或者權重了。

如何理解那些看不懂的估值(估值的拆解)?

以我上面做出的這個表來說,主觀的給各項要素估了個身價,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調試。那麼給各個要素出價的方法是什麼呢?和做科學試驗差不多,選擇兩個股票,其他方面要素幾乎都相同,只有一個要素差異比較大,看看這個要素大概值多少倍。

比如,茅臺和海天,都是消費品龍頭,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壁壘,商業模式穩定性也都非常好(茅臺可能更好一些),業績增速都在20%在30%。二者面臨的景氣度和風偏也差異不大。差距大的在哪呢?在於行業的發展空間,或者說是投資者想象的空間。白酒的總產量已經很多年不增長了,茅臺的增長靠的是消費升級,靠提價,靠吃掉更多低端酒的份額。而醬油,總量上還在增長,海天吃掉其他競爭對手的份額以及增加品類的預期還非常強。一個已經是存量博弈(集中度提升),一個是在還有增量的行業裡,不僅有存量博弈(集中度提升)還有總需求的增加。發展空間,或者說想象空間是二者最主要的差異。茅臺的估值,17年以後以30到35倍為中樞,醬油的估值17年後以40到55倍為中樞,高了10到20倍。所以我們可以認為,10到15倍的估值差距,給在了未來行業發展空間的預期上了。

這個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行業發展空間比較大的股票,業績不及預期的時候,跌一下很快就回來了。而有些空間不大的股票,一旦業績不及預期,就非常兇狠的殺估值。行業空間比較大,大家就認為你一個季度不及預期,以後還能好,業績恢復了就行了,很寬容。而行業發展空間不大,大家預期你是增長徹底到頭了,很可能要永別高增長了,所以要永久性的砍掉給你的這部分估值。

如何理解那些看不懂的估值(估值的拆解)?


用我上面的這個模型,很多估值問題就能解釋了。

比如,晨光文具。這麼一個一點都不性感的行業,15年上市之後TTM估值長期保持在30到45倍之間。很多人非常不理解,一個既非高科技,也不性感的公司,憑啥享受這麼高估值啊,而且估值下限30倍非常穩定,無論是股災一二三期間,還是貿易戰期間,都是30倍的估值底。

但是細分拆一下就發現這麼給估值問題不大了。行業未來發展空間這塊,你說總量提升空間多大,好像真不大,但是集中度提高的空間巨大。這部分少點,就給5倍吧。龍頭這塊,基本上也無異議,後面的競爭對手規模和實力都差距很大,給5倍。商業模式這塊,非常穩定,現金流好,對上下游議價能力也不錯,資本開支小,給10倍。這麼一估,固定部分就可以給20倍。可變部分,景氣度和風險偏好這部分就不想了,一個不性感的行業,一個不可能超高速增長的行業,就當給都0好了。業績增速這塊,基本上是20%到30%的增速,預計未來保持在20%的增速也是有可能的,給20倍。那麼相加的結果20+20,就是40倍,考慮到業績有時候會高點,所以估值40到50倍都出現過。

再拿邁瑞醫療為例。醫療設備行業發展空間巨大,給10倍;行業龍頭,給5倍;商業模式好,給10倍。固定部分,就給了25倍。可變部分,業績增速20%到30%,給20到30倍。也就是說,邁瑞正常的估值區間,應該在45到50倍。邁瑞TTM估值,低點38倍,高點55倍左右,基本符合。但最近有了新情況,疫情影響,呼吸機之類的設備出口大增,市場避險也導致資金大量湧入,相當於在景氣度和風險偏好上,都可以再給些估值。景氣度給10倍,風險偏好給10倍,可以解釋邁瑞估值最近從50倍上升到70倍。


四、重新認識一下估值


如果用“估值不變部分”和“估值可變部分”模式去理解問題的話,很多問題迎刃而解。比如,桃李麵包業績增速不到20%,但估值在40倍左右;為毛我製造業,業績增速已經到40%了,還只給我20倍估值。核心差距在哪呢?在於估值構成中,“好公司”“不變部分估值”佔比高,給的估值是相對恆定的,不太受短期因素影響;而你一個“差公司”,就算一時業績好,一時景氣度高,一時風險偏好高,但你不可持續,不穩定,那些可以加分的因素不一定啥時候就消失了,所以根本就拿不到固定的“不變估值”,只能拿“可變估值”。這個可以解釋很多搞成長股的同學的疑惑,為啥增速都是30%,但是同增速不同命,有的給50倍估值,有的給20倍估值。

順著這個思路再深入往下探究一些,就可以接近更多真相和秘密。

你會發現,好的公司, 長牛的股票。左邊“不變部分”得分都比較高,你會發現那些曇花一現的,那些送好多投資者上西天的公司,都是右邊“可變部分”得分比較高的。玩成長股玩砸的,都是左邊“不變部分”不夠硬實,而右邊“可變部分”一旦開始向下變化,就瘋狂殺估值,直接要人命。“不變部分”構築出來的估值,非常紮實,很多股票的估值下限,基本上就是“不變部分”的總和。

那麼最終結論是啥呢?想降低投資風險,要儘量搞“不變部分”穩定的公司,而不要搞“可變部分”短期得分太高的公司。長牛股,基本都是“不變部分”得分高的公司,“不變部分”得分低的公司,好像沒出過太多長牛股。

一時的業績增速,景氣度,風險偏好,都是容易的,都是廉價易得的,不能給他們過高的估值和溢價,因為他們消散的非常快。行業發展空間,行業壁壘和行業龍頭地位,公司優秀的商業模式,是極度稀缺的,要給他們高估值。最關鍵的是,“不變估值部分”,恰恰確保了公司的競爭優勢和未來發展空間,確保了“可變部分”的業績增速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只要“不變部分”是穩定的,那麼公司“業績增速”相對來說就會穩定一些,通過每年的業績增長,可以不斷消化掉估值。而沒有左邊“不變部分”做支撐,右邊“可變部分”無論是可以隨時消失的景氣度和風險偏好,還是業績增速,都是極不穩定的。

以我有限的理解來說,這個應該已經非常接近估值的真相了。

因為誤解估值被傷害的,大概有兩類人。一類是為“可變部分”付出了高溢價,收穫了虧損和下跌;一部分是不願意為“不變部分”付出估值和溢價,導致眼睜睜看著看好的公司不斷上漲,永遠沒有買入機會。最終結果就是不斷嘆息,要是當初買入XX就好了,現在已經XX倍了。

如何理解那些看不懂的估值(估值的拆解)?


本號主也是蹉跎了很久才大致搞明白了估值大概是怎麼回事兒。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五、不變估值和可變估值在實際操作中的應用

在實際應用中有幾個要點:

1、對於非常優秀的公司,對於“不變部分”得分高的公司,可以在其他分數幾乎都被打掉的時候,考慮買入。也就是沿著“不變部分”的估值買,經常可以買到一個好公司估值的下限位置。指望好公司,也跌到10倍,和那些沒有前景、沒有護城河的垃圾公司一個估值,很難。即使經濟危機了,也不一定能到。


2、如果一家公司,在“行業景氣度”、“風險偏好”上得分非常高,一般是擇機賣出的好時機,而不是買入。就像幾個月前的芯片、半導體,風險偏好一旦消散,幾天時間30%到40%就跌沒了。最關鍵,你還不知道針對它的風險偏好啥時候能重新回來。據我所瞭解的情況,大部分人都是在業績非常好,行業景氣度高,市場情緒亢奮的時候,一擁而上買入的。現實總是非常反人性。


3、形成好習慣,給“不變部分”付估值要大度一些,給“可變部分”付估值的時候要吝嗇一點。長期堅持下來,療效會非常好。


4、如果你發現某些公司,“不變部分”也被打折了非常多,那有可能意味著被錯殺了。買入通常有修復的機會。比如,之前7倍的格力,現在7倍的地產龍頭。我說的是有可能,而不是一定。不同人對行業空間,對龍頭,對商業模式的理解是有差異的。你以為的誤殺也有可能就是看走眼了。


最後講下這個估值拆解方法的不足和缺陷

1、對強週期股不太適合採用這種方法,對互聯網類股票不適合,對新興科技類股票不適合。他們是另外的體系和玩法,限於篇幅今天不討論。


2、每項要素給的估值區間,需要根據情況做加減,比如行業空間比較大,到底是給10倍還是15倍;比如龍頭,到底是真龍頭還是競爭力有瑕疵的龍頭,這些更多的是經驗和感覺了,沒法嚴格的定量分析。


3、需要經驗的積累。用這個方法,要看過很多不同類型的股票,要了解競爭優勢是如何形成的,要了解什麼樣的商業模式是好模式。這個還是需要有一些經驗和積累的。劉姝威非說京東方是極其優秀的公司,是中國科技的典範,你說跟她你有啥好爭論的嘛?有意義嗎?


不說了,你們先看先轉發,我去哭一會兒。年輕的時候給“可變部分”付估值太多了,給“不變部分”付估值太少了。現在流的淚,都是以前腦子裡進的水,上面說的很多坑,我都掉進去過。


全文完


如何理解那些看不懂的估值(估值的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