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重量

杠杆的重量

民企们不断倒下,有不少人替他们惋惜;然而回顾他们的发家史,却并未看到有何出众的商业模式和产品,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走向成功,最后却又轰然倒下?

几乎所有民营企业创始人都会强调自己创业时的艰辛,还会自豪的说起自己白手起家赚到的“第一桶金”。但这些第一桶金,往往只够维持一个小公司的正常运转与开展业务,真正让企业做大做强的往往不在于此;能在短短数年内就让企业快速扩张的,有且只有一种沉重的武器——杠杆。

如何实现凭借杠杆快速扩张?其实也没那么神秘,说穿了其实只有两个关键环节,第一是敢借钱,也有人敢借你钱;第二是高速增长,进入“滚雪球”状态。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在第一步就卡住了,虽然敢借钱,但连银行贷款都困难,别说其他的钱啦!那么回顾下某些企业的发家史,他们都是怎么做到的呢?从一些蛛丝马迹中不难看出真正的原因,许多企业家在接受访谈时都提到自己有贵人相助;从坊间传说的龙湖往事也能窥见一斑。在贵人的相助下,小企业也能拿下大项目,银行贷款也不是事儿,企业逐渐实现了一定的资产积累,就可以进入第二步——滚雪球。

当然,不同行业的滚雪球玩法有些不太一样。

比如地产,正经玩法就是高周转高融资,只要踩对地产周期,以及营销上敢砸钱,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一众闽系房企大抵都是这样成长起来;但如果有贵人相助,可能就换一套玩法,比如给地方政府讲故事,在当地投资超大项目——总之,拿地成本变的远低于市场价格,超额收益随之而来,滚雪球的速度要快的多,盈利水平也好的多,更重要的是,有故事的上市公司才是好上市公司。

再比如公用事业,正经玩法就是跟着政府、央企后面,给钱就干活,偶尔做点特许经营项目也过得去。但有了贵人相助,政府项目倒由民营资本唱起了主角,由企业去告诉地方政府,公用事业要做些什么,发展经济究竟需要什么;但故事的走向往往是企业拿到了订单,地方领导得到了升迁,留下的却是理不清算不明的帐,以及各种莫名其妙的项目。

又或者最神奇的金融行业,正经成立的几家民营银行还在兢兢业业过小日子,各路明星企业家倒犹如从天而降,手握巨款,大肆收购金融牌照,等牌照到手,集团下属企业的各类融资问题引刃而解,集团本身变得迷雾重重,永远都不知道企业究竟背负了多少债务;至于二级市场与海外项目,更是变的如同家常便饭。

可是,一旦开始滚雪球的进程,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因为里面裹挟了太多力量,已经不能被企业本身所控制;杠杆是沉重的,挥舞杠杆的惯性巨大,并不能想停就停。依靠杠杆快速扩张的企业,内部是极其脆弱的,大肆扩张的过程中不免留下诸多问题项目,而在关键时刻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另一方面,高周转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再融资,一旦融资环境收紧、行业收紧,对企业的影响极其剧烈,远超正常经营的同行。

于是,这些看似大而不倒的集团,事实上无比脆弱,行业变化、投资风险、融资环境,甚至当初相助的“贵人”;每个看似简单的环节都能积累巨大的风险,直到某一天,远在对岸的蝴蝶扇了一下翅膀,连锁反应接踵而至。普通群众们开始感叹,啊!这些企业,可惜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