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正面管教更管用!哈佛教授8字点透,这样做才是孩子坏习惯克星

别人家的育儿经验管用吗?

很多新手妈妈,孩子一出生,就买回很多育儿书,疯狂刷母婴号,就为了学习最科学的育儿经验。可是没想到越看越懵逼。

有的专家鼓励一哭就抱,有的反对?
有的推崇早教3个月开始,有的说早教白花钱?
有的鼓励孩子从小多旅游,大脑更聪明,有的说这样破坏小孩的生活规律反而不好?
……

看的育儿经验越多,反而越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了。专家只管叨叨,但效果如何,只有谁试谁知道。

比如关于奶粉喂养这件事,有的宝宝一喂就吃,有的就死活不吃,甚至连奶瓶也不愿意吸一口,专家和达人妈妈支招千万种,但宝宝就是不吃,你能把他咋样?

在自家孩子面前,妈妈们是不是有过同样无助的感觉?

比正面管教更管用!哈佛教授8字点透,这样做才是孩子坏习惯克星

在养育老二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所谓的育儿经验,也就那么回事。归根到底,还是要根据娃的喜好、脾气和性格来。一娃一个样,就拿睡觉来说,打个比方,专家说晚上8点睡觉对大脑最好,可有的小孩性子野、精力旺盛,8点还在满地打滚呢,根本不可能睡着啊!那这条建议,对这个小孩就是无效的。诸如此类看似有效、实则鸡肋的育儿经验,简直数不胜数。

那么,育儿难道真的没有什么通用性法子了吗?难道都要靠妈妈们自己打怪升级?

比正面管教更管用!哈佛教授8字点透,这样做才是孩子坏习惯克星

迷信育儿经验,不如坚持育儿底线

哈佛大学教授伯顿·怀特是“哈佛学前项目”的总负责人,这个项目持续了37年,涵盖上千个0-6岁的美国婴幼儿家庭。最后,怀特教授得出的结论是,最好的养育方法,就8个字:有爱心,但态度坚决。

别小瞧了“有爱心,但态度坚决”这8个字的份量。它意味着:

  1. 父母是爱孩子的,必须让孩子感受到爱意,拥有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
  2. 做主的是父母,不是孩子。孩子不能主导一切,必须遵守父母设置的界限。

有人会说,这句话,《正面管教》这本书不是也说了吗?“温柔而坚定”,跟“有爱心,但态度坚决”是一样的。

我不这么认为。《正面管教》我读了很多遍,“温柔而坚定”确实是全书的核心教育理念。“坚决”我认可,但是“温柔”我存疑。

比正面管教更管用!哈佛教授8字点透,这样做才是孩子坏习惯克星

我看过太多的孩子,无论妈妈怎么轻声细语给他讲道理,连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孩子一点都没听进去,还可能得寸进尺,比如我在商场看到过一对母子,男孩大概4岁。

妈妈:“宝宝,你打人是不对的。你看妹妹都被你打哭了,她多疼啊!”

儿子没反应。

妈妈:“下次不许再这样打人了,宝宝,打人是错的,一定要改。”

儿子拨弄自己的手,看起来很无聊。

Blablabla,妈妈苦口婆心讲了很多,儿子面不改色。

妈妈实在气急了:“你要是再打人,我报警让警察把你抓走。”

结果儿子一把拽过妈妈手机:“喂,你好,110吗?把我妈妈抓走,她太烦了。”

妈妈脸色都变了,快气晕过去了。

可见,温柔的话语,实在起不到震慑的作用。相比之下,“有爱心”更科学。给予孩子适当的惩罚,比如取消看动画片,取消买玩具等他更在意的事情,更能显示态度之坚决。

说白了,把条条框框的育儿经验抛开,要坚持的原则不过是“有爱心,但态度坚决”,用大白话说,就是

“妈妈是爱你的,但踩我的底线,你绝对不行”

比正面管教更管用!哈佛教授8字点透,这样做才是孩子坏习惯克星

“有爱心,但态度坚决”,要从7个半月开始

伯顿·怀特不仅明确了“有爱心,但态度坚决”的原则,还给出了不同年龄段的具体处理方式。

0-5.5个月

这个阶段,有爱心就足够了。小婴儿一出生就会哭,一哭就抱,正常也合理,5个半月前,宝宝绝不会因为抱得多久被宠坏,反而会获得满满的安全感。

5.5-7.5个月

宝宝学会以哭闹为武器,要求大人的陪伴,或者表达不满。这时就不能一哭就抱了,要分情况,否则宝宝很容易被宠坏。这时的哭泣除了生理需求外,还可能是因为无聊和挫败感。因为宝宝的好奇心想让他探索世界,但他的身体不允许,婴儿车或者座椅他早就厌烦了,所以只能依靠哭闹,让大人去身边陪伴他解闷。要在宝宝哭着要陪伴之前,就主动陪他玩。

7.5-14个月

宝宝越来越希望获得大人的关注了,如果在7个半月前,他发现哭是很有效的方式,此时就会建立起哭泣——回应——要求满足的反射机制。通过持续不断的尝试,他明白了,哭得越凶,父母会越关注他,也会越快满足他。

听上去宝宝是不是有些过分了?“坚定”该上场了。

  1. 如果大人手头有重要的事情,坚定告诉宝宝,稍等一会儿。
  2. 宝宝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指令,分散他的注意力。
  3. 如果宝宝有一些破坏性行为,比如咬人、抓头发等,把他带到小屋子,抓住他的肩膀,让他不能动。多试几次,他就明白,这样不对,自己需要改。

14-24个月

孩子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单纯的小婴儿了。他变得擅长用哭闹来操纵父母,达成自己的意愿。而且,1岁半左右他会进入执拗期,习惯说“不”,并且无数次试探父母底线。

这是养成好习惯最重要的阶段,父母千万不要错过了这个绝佳的教育时机。

教育得好,“可怕的两岁”根本不存在。

  1. 如果孩子触犯父母的底线,让他自己一个人在房间单独待一段。
  2. 坚定告诉他,父母也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他必须耐心等待。
  3. 必须让他明白,父母做主而不是孩子做主,家里绝不是他说了算。
比正面管教更管用!哈佛教授8字点透,这样做才是孩子坏习惯克星

24-36个月

如果一切顺利,孩子对父母的试探行为已经结束,就会停止权威之争,进入一个全新的的社会化阶段,开始跟同龄人交往和互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减弱。

  1. 让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培养同理心,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2. 孩子已经明确知道,跟父母在一起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14-24个月,是决定孩子是否能养成好习惯的最重要窗口期。在孩子行为习惯还没有完全定型的这个阶段,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只需要用1倍努力,3岁以后,则需要5倍努力还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6岁以后,想要纠正,就是难上加难了!

欢迎关注“聪明育儿家”,我是S妈,拥有一儿一女。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在母婴教育行业工作8年,自学心理学和脑科学,希望能带给你科学的育儿理念,让你更“科学”爱孩子。

感谢你的转评赞。每一次举手之劳,都为我的写作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3岁,决定孩子一生的神奇手册》,伯顿·怀特著,中国人口出版社

《从出生到3岁,婴幼儿能力发展与早期教育权威指南》,伯顿·怀特著,京华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