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考试吓怕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提到考试,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要是父母和善不在意的,那娃的日子还好过。

要是父母很在意孩子的分数,那孩子就学会了察言观色,甚至有些过激的行为发生。

这不,前不久,一则新闻刷屏了:

那个被考试吓怕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黑龙江绥化,很多肇东市民533都在传播着一条人贩子出没的消息,提醒家长们防范。

事情的出现是这样的:

一位母亲放学时去接孩子,却没有接到。有其它家长告知了她孩子的方位,母亲循路找去,发现了自己孩子。

于是质问孩子为什么不在学校里等候。孩子则说:一名男子在校门口拿机器人引诱他,等他走到门口时,男子抱着他就走,还往他嘴里抹了东西。

走了没多远,男子看到巡逻警车,便将他放下逃离了现场。男子是光头,高个,眼睛不大,戴了一个黑口罩。

母亲一听,这不是人贩子吗?赶紧报了警。母亲抱着孩子庆幸没有出事。

但不久警察调查出结果,却让传播小心人贩消息的群众和这位母亲都傻眼了:所谓的人贩子根本不存在,是这个孩子自己杜撰出来的。而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当天考试成绩下来了,他没有考好,害怕回家父母责罚。

最后,由警察公告事实消除群众恐慌结束了这一乌龙事件。但事后我们不得不思考一番:考试没考好,撒弥天大谎为哪般?

网友说:小孩子不知轻重,因为没考好犯下的错比考砸严重多了。还有人说:这小孩子挺聪明,编的故事逻辑严密,比那些冲动之下自杀的强多了。

是呀,孩子们害怕考不好,害怕到什么程度呢?

(1)走进孩子害怕考砸的内在心理机制

考试,也是当前教育机制下对学生最直接明了的评判方式。成绩不好,就意味着这个孩子的价值被否定,无论背后孩子是否付出过努力。

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都拿成绩来对孩子进行评判,孩子跳不出这个限制圈,自己也以为这就是人生的唯一评判方式,内心就会被压抑,甚至产生自我否定。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里产生的被轻视、低人一等的感觉孩子只能独自承受。回到家,家的包容度更是孩子的精神支柱。

可是,有多少孩子是获得了精神的支撑呢?

那个被考试吓怕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看看这些案例:

  • 黑龙江,15岁女孩考试退步20名, 怒吞350片胃药自杀;
  • 沈阳,趁母亲做饭,女儿从12楼窗户跳下自杀,只因考试不理想;
  • 浙江,只因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一对姐妹竟相约来到三清山跳下20多米高崖自杀。

花季的年龄,人生正蓬勃向上的时候,却选择自杀结束生命。你可以说她轻率,也可以说她成长的土壤中缺少了营养——来自于家庭的慰藉。

除了极端的自杀,离家出走的更是数不胜数:

  • 晋江青阳,11岁的男童因考试不及格,担心回家被骂竟离家出走躲进写字楼;
  • 三位14岁女孩,考试不理想,以外出买书为借口,结伴离家出走,没身份证住宿才被发现
  • 南京,7岁小男孩因期末成绩被妈妈训斥,心生不满,背上小书包,溜到高铁站,想去镇江奶奶。

对家不满才会离开家。因为考试的嫌隙,家已不再温暖。家反而成了孩子走向绝望走向盲目的最后推手。

那个被考试吓怕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还有的孩子在受到批评时与父母发生争吵,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

南京溧水读五年级宁宁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回家后被妈妈严厉批评,并与妈妈发生了争吵。

没想到宁宁情绪过于激动,突然出现大口喘气、下颌抖动、双手呈鸡爪样。并用手指着胸口说,胸闷,手脚麻。

妈妈吓坏了,赶紧将孩子送到医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都没有君不见异常。

好的半小时后,宁宁的症状也自动缓解了。

后不放心的妈妈再次带着宁宁来到南京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告诉妈妈,这是过度换气后中毒表现,叫作呼吸性碱中毒。

当孩子快速频繁喘气,呼出过多的二氧化碳,血浆内的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血PH值升高,高于正常范围,就会出现这种中毒反应。

而此类病症在考试后,发生在小学生身上的为数不少。

那个被考试吓怕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所以,轻率武断的因成绩对孩子评论教育,对于心智不成熟,人生观不明确,身体发育不完善的孩子而言,是多么大的摧残

就算是没发生上面那些极端事件,撒谎的、委屈的,颓废的,比比皆是。

为什么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换回的,不是孩子的励志苦学,而是孩子的这些反面行为?我们不得不探究下产生的心理机制。

对成绩差的孩子来说,考试意味着困难,而家庭足够温暖的孩子会给予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而那些常处于分离焦虑、亲子关系不密切的孩子,则容易产生逃避心理。逃避的表现形式就包括:撒谎、出走、自杀。

《正面管教》的作者尼尔森认为,孩子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其实都是在传达一个信息:他是一个自信心丧失的孩子,他想要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却不可得

而父母营造的家,是否真成为了孩子的避风港呢?

那个被考试吓怕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还有一种是童年时期父母的管教过于严格,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无条件的爱。父母的爱附加了功利,比如,父母可能说,你把事情做的尽善尽美我才会给与一点点的认可,或者说无论你事情做的多好也要挑出毛病来。

这种会逐渐导致孩子养成“完美强迫症”。一旦考试达不到理想,便自己生出怨气。

黄侃的女儿,2008年9月赴荷兰留学,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读经济学。

她从小喜爱体育、唱歌,还喜欢吹长笛和玩打击乐,成绩优异。中学时出访过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生活自理能力也强。好朋友也多,性格也开朗。

黄侃提起她来就非常自豪:“你不知道我这个女儿有多能干。”

可是,女儿出国没多久,传来了自杀的消息。

从遗书中黄侃才了解到:女儿忍受了8年的强迫症,她每一次拿出来的漂亮成绩单,都是压抑了无数痛苦换来的。

最终这位母亲在孩子过世后才深刻的体会到:

“我要尝试让学生们更加快乐幸福,他们学业繁重,本来就很辛苦,我会和他们一起发泄苦闷。对家长来说,我想让他们知道,对孩子的评价不要太纠结于分数。”

(2)家长们的心理因素

孩子们用生命代价抗争的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那个被考试吓怕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前两天,江苏徐州民警发现一小男孩迷路,经询问后才知道:原来,男孩上小学三年级,因成绩不理想,妈妈接他回家时,一怒之下将他丢在半路。

而回家的路,有6公里之远!

今天妈妈把孩子丢路边,焉知不会有一天,孩子自己负气走失。

还有一个真实事例:

那个被考试吓怕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一个妈妈,对孩子要求很高,她的标准永远是100分。有时考到98分,都要严斥儿子。

今年4月,儿子在一次考试中只考了72分,妈妈十分失望,留了一封遗书,吃了大半瓶安眠药准备自杀。

幸亏发现得及时,保住了性命。后来经过诊断,妈妈已经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这位妈妈是一个教师,她说,很难接受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孩子考不好,竟然大人自己承受不住。

你的疯狂举动,怎知不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

再看看孩子拿了考卷回来,部分家长的言语:

  • “是不是上课不好好听讲?”“是不是没好好写作业?”
  • “你怎么这么笨!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 “就这样还想考大学呢!”“考这点分数还玩什么玩?”
  • “你看看别人家的xxx考的多好”

这些话,带来的都是伤害。孩子在这个家中怎么可能找到温暖,找到支撑。

父母们真的很委屈,其实只是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未来有出息。可是,却不知道,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出在父母自己身上。

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控制型”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一直控制着孩子成长的方向。

父母潜意识告诉自己:我想成为一个好家长。但是没有人告诉自己该怎么做。所以盲从的随大流了:别人说孩子成绩不好,那么自己也跟着批评孩子。这真实出源于自身的局限。

(3)不做帮凶,做支柱

学校环境中有竞争,孩子只要有自尊心,都会想学好、考好。他们自己已经产生压力。父母要做的,就是在背后默默的给孩子加油。


1.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考试不是唯一评判孩子的方式。永远不要总拿考试说事。

考试有很多次,不可能总是只进不退。孩子成绩起伏是常事。

第一名只有一个,不要永远那么自私只允许自己得到。


2.接纳孩子。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宝贵的。

帮助孩子认知世界,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让孩子多元发展,不必只在考试一项上面挣扎。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短板。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心成长环境比功成名就更重要。


3.降低要求, 调整心态

朋友女儿读了理科,但理科成绩很糟糕。有次她对妈妈说:”有时候我冥思苦想5分钟都不得其解的物理题,我的同桌五秒钟就给出了答案。妈妈,你知道那是什么感受吗?”

朋友懂得孩子的无助和无奈。她不敢给孩子太大压力,把期末考试目标定为班上倒数第五。

但现实情况却是:女儿由班上的倒数第一升到倒数第二。

朋友非常心疼女儿的努力打了水漂。她决定劝女儿转读文科。

孩子爸忧心忡忡地说:“万一她文科也读不好呢?”

朋友淡定地回答:“万一文科也读不好,再降低目标就好了。”

真的,即使一直倒数,孩子也不会一事无成。条条大路通罗马。

4.告别攀比,远离虚荣。

两位母亲送自己的儿子去打篮球。训练中,一个孩子投篮10次连进9个,一个孩子连投10次仅进1个。

进了1个球的孩子的母亲说:“宝贝,你太棒了,刚进的那球太漂亮了,将来你一定能打进NBA。”

而进了9个球的孩子的母亲则双手叉腰:“你真让我失望!那一个球为什么没有进?你怎么就做不到十全十美呢?”

若干年后,那个当初只进了1个球的孩子真的在NBA赛场上叱咤风云,他,就是乔丹

如果母亲的眼中只盯着对方,那么她只能收获一个垂头丧气孩子。

让孩子攀比,其实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是害怕别人嘲笑自己没有教好。


总之,教育孩子的这条路上任重道远。做父母的需要明白,孩子不是考试机器,而是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一段不相伴。

要对成绩优秀的孩子好,因为大多数优秀的孩子都走得很远,你现在跟她的每一天相处都值得珍惜;要对成绩一般的孩子好,因为他们将来多半就在我们身边,会陪我们过节,会陪我们过年。

与其给孩子定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不如鼓励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