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前主席痛批“易損斑塊”理念!JACC研究:脂質斑塊與遠期事件無關

富含脂質的斑塊屬於高危斑塊。對於脂質斑塊罪犯病變的介入治療,一些病理學研究提示會出現遠端栓塞和損傷部位癒合而惡化預後。

近期,JACC發表的一項前瞻註冊研究有兩個重要發現,一是脂質斑塊與遠期事件不相關。二是介入治療富含脂質斑塊病變是安全的,不影響介入治療短期或2年預後。

而且,在接受介入治療的1621例患者中,2年隨訪時,有高達18%的患者發生了不良心血管事件。

但只有8.3%的事件與罪犯血管(即接受治療的血管)有關,10.7%的事件與其他血管有關。

研究納入1999例患者,平均年齡64歲,77.9%為男性,39.4%為糖尿病患者。

研究發現,罪犯血管發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更年輕,有更多的糖尿病和冠狀動脈再血管化史,特別是旁路手術史。病變也更復雜、更長、最終支架內最小管腔直徑更小和更少使用藥物洗脫支架。使用二代藥物支架者發生事件者較少。

該研究中,共有1189例患者在PCI術前接受了1283個病灶的紅外光譜顯像檢查。

9例患者出現紅外光譜顯像相關併發症,其中1例發生圍手術期心肌梗死,1例需要緊急搭橋手術。

研究者對接受紅外光譜顯像檢查的患者進行了分析,發現在任何4 mm長的病變血管內,罪犯病變相關2年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與最大脂質核心負荷指數沒有顯著相關性。

在同期述評中,ACC前主席Steven Nissen教授指出,在許多情況下,一些醫生希望識別易損斑塊,並植入支架,以避免不良後果。而甚至有醫生測量了斑塊溫度,然後將支架置入無明顯狹窄的部位,以“預防”未來的冠脈事件。

而且,在這一理論的驅動下,易損斑塊檢測技術層出不窮:熱成像、血管內超聲(IVUS)虛擬組織學、光學相干斷層掃描稱、血管鏡、血管內磁共振、近紅外光譜(NIRS),血管內彈性成像、多探測器計算機斷層掃描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但這些方法均未通過精心設計的隨機對照研究得到驗證,也沒有常規臨床應用。

眾多研究發現,似乎非常清楚的是,易損斑塊的整個概念從根本上來說是有缺陷的,反映了對冠狀動脈事件的病理生理學的過於簡單的認識。

Nissen教授指出,發表的這項研究的設計和實施存在重大缺陷。介入醫生對斑塊的影像學結果很清楚,而且可以隨意更決定介入治療。

他認為,我們現在主要問題是將注意力僅僅集中在單個斑塊上。儘管多數冠脈事件確實發生在某個部位,但動脈粥樣硬化是系統性疾病,而非局灶性病變。有研究發現,幾乎所有冠脈部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斑塊。

治療單一易損斑塊的概念過於簡單。治療應基於疾病的病理生理學特徵,缺血事件的發生是由炎症、高水平C-反應蛋白和血小板反應性等系統性因素驅動,而不是斑塊的形態。已證明可減少冠脈事件的方法,都是全身性療法,例如降脂、抗血小板藥物和抗炎等。

Nissen認為,經過成千上萬的易損斑塊研究,針對單一易損斑塊的努力可以休矣。

來源:[1] Myong Hwa Yamamoto, et al. 2-Year Outcomes After Stenting of Lipid-Rich and Nonrich Coronary Plaques. J Am Coll Cardiol. 2020, 75 (12) 1371-1382.

[2] Steven E. Nissen. Vulnerable Plaque and Einstein’s Definition of Insanity. J Am Coll Cardiol. 2020, 75 (12): 1383-1385.

歡迎購買《中國循環雜誌》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薈萃2019》!

《中國循環雜誌》指南專刊,邀請來自國內各相關領域的資深專家,對過去一年近 30 個重要指南進行了詳盡解讀,願能為廣大心血管醫生帶來新知識、新理念、新思維。點擊查看內容

長按圖片,顯示識別二維碼,或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進入購買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