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作品參賽評獎?對“造假買假”該管管了

專業代工、衝獎專用、不過包賠……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不少學生賽事的作品都可以通過網購獲得,涉及領域包含繪畫設計、科創發明,價格幾十塊到上萬元不等。根據商家描述,買家群體主要是孩子家長。

網購作品參賽評獎?對“造假買假”該管管了

花錢買作品、造假騙榮譽,幾乎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為了顯得“真實”,商家還提供“私人定製”,比如,孩子年齡小就故意顯露“稚嫩”。服務更是一站式的,填表、準備材料等等,都不用家長操心,交完錢後,等著拿獎就好了。靠著這般“貼心”的服務,有的網店訂單數量高達數千,更有買家稱“已經合作三年”。

才藝比賽對孩子來說並非“剛需”,為啥一眾家長爭相砸錢?除了虛榮心作祟,更多恐怕還是為了獎項所附帶的現實利益。眼下,教育部雖已明確特長生、競賽生培養與升學加分“全面脫鉤”,但各類課外比賽在校內評優等方面依然發揮著“隱性加分”的作用。在這樣的導向之下,某些家長便絞盡腦汁“合理利用規則”,拼命為孩子積累“資本”,彷彿“塗金抹粉”一番,就能“鶴立雞群”。可殊不知,對孩子們來說,買得到作品、買不到本領,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來路不正的證書獎狀早晚會成為其人生“汙點”。再進一步看,這種短視之舉,還會將不正之風帶進校園,毒害的將是所有孩子。

歪風盛行,眾多賽事舉辦方難辭其咎。不乏商家宣稱其代工作品獲各級別獎項達數千次,數量之大,難道沒有一個舉辦方察覺?發現之後,有沒有反思賽事漏洞,有沒有揪出投機取巧者以儆效尤?其實,測試獲獎者究竟會不會畫畫、懂不懂專業,並非什麼難事。可現實中,很多賽事舉辦方,要麼為凸顯比賽的“高大上”,對明顯有問題的作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要麼為了收取更多參賽費用,根本不看作品,各種獎亂髮一通,皆大歡喜。可歸根結底,比賽的目的是選拔優秀人才、嘉獎真才實學,既然掛著名號、佔著資源,舉辦方就有責任強化流程監督,保證評選含金量。相關部門更要重視種種亂象,不可聽之任之,放任其汙染社會風氣。

說到底,對家長、對孩子、對社會,花錢騙榮譽都是一場荒誕的遊戲,買賣的都是虛榮焦慮,對“野雞比賽”該停就停,對“造假買假“行為該管得管,才能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公平健康的成長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