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歷史的小切面:古代王朝都城選址的背後藏著哪些祕密?

都城是國家出現後的產物,一個政權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控制其統治區域,就必須有一個發號施令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政權的象徵,在我國古代典籍中稱為都或者京師

。一個政權建立之初,選擇首都是頭等大事,每個統治者都很自覺地依據當時特定的形勢來選擇其都城的位置。幾千年王朝史,各路政權你方唱罷我方登場,我國曆史上大大小小的都城不可勝數,那麼這些王朝都城位置的背後折射出哪些秘密呢?

大歷史的小切面:古代王朝都城選址的背後藏著哪些秘密?

古代王朝都城選址的一般原則

都城的作用是王朝用來控制全國的疆土,達到了這樣的目的,王朝才能夠說得上是長治久安。歷代王朝選擇政治中心——首都的位置主要根據四方面的條件。

一、經濟條件。王朝的政治中心附近是一片經濟發達、物產豐富的地區,才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滿足統治集團的物質需要,無需或者只需少量仰仗於遠方的供給。自殷商到隋唐,黃河中下游就是全國的經濟重心,同時這裡又接近王朝版圖的中心。一個政權如果能夠控制這個地區,就能夠控制全國,因此在長達2000多年的時間裡,王朝首都都離不開中原地區。

大歷史的小切面:古代王朝都城選址的背後藏著哪些秘密?

戰國時期,秦修建千里的棧道,通到巴蜀,就是為了方便運輸巴蜀的糧食;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就在關中修鑿六國渠,引涇河水灌田,增加糧食的收成,這都是通過人為的方法滿足首都的物資需求。元明清時期定都北京,由於此時的經濟重心在江淮地區,不得不為轉運糧食開鑿運河,同時開闢海上運糧通道,由此可見經濟條件對於都城的重要性。

二、山川形勝條件。歷代王朝都希望自己的都城具有形勝之便,有利於制內和御外,進可攻,退可守。如何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只能運用地理的優勢。古人云:“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這裡說的險,就是指地險。

西漢初年,劉邦決定建都於洛陽,婁敬就問:“陛下建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高祖回答說不錯。婁敬接著說:“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周室積善累德十餘世,才有歷年久遠,陛下之得天下,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而欲比隆周室,臣竊以為不侔也”。隨之婁敬提出了建都關中的建議,並指出了關中巨大的地理優勢:

“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關中東有黃河,有函谷、蒲津、龍門、等關;南山及武關、曉關;西有大隴山及隴山關;北有黃河南塞,此為四塞之國”。

婁敬主張建都關中,是因為抓住了當時漢朝建立初期的主要矛盾,即中央與各分封諸侯之間的矛盾,而關中的地理位置也為漢朝以後東平關東諸侯,南擊北部匈奴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大歷史的小切面:古代王朝都城選址的背後藏著哪些秘密?

三、交通條件。就是都城所在的位置處在王朝全境的位置適中,距離全國各地都不算太遠,或者有便利的交通線傳達四方,方便中央和地方之間的信息傳遞。就在西周時,統治者就注意到了這一點,“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說的就是西周時期交通網絡的構建。秦朝時期,秦始皇以咸陽為中心修建通達全國的馳道,就是為了利用交通要道達到對其國土疆域的控制。

大歷史的小切面:古代王朝都城選址的背後藏著哪些秘密?

我國封建王朝的都城最能體現交通條件的,當屬北宋的都城開封。開封為什麼能夠成為北宋的都城呢?就是因為它處於“四達之會”。開封是北宋四河漕運的集中點,雖說黃河的船運距開封稍遠,但依然可以通過汴河轉運至開封,因此開封是通過水道向外輻射的。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是,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北宋都城的各種物資所需都需要從江淮地區轉運,為了降低運輸成本,將都城定在水路通達的開封也就不足為奇了。

大歷史的小切面:古代王朝都城選址的背後藏著哪些秘密?

四、統治者的地域背景條件。這一條件指的是統治集團發軔或者是依靠的地域勢力,當該集團取得政權後,出於一定的鄉土情懷,統治集團內部都不希望都城距離這個位置太遠。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唐朝的都城長安以及東漢的都城洛陽。

北周之後,隋朝建立,直至唐初,關隴豪族始終都是這些王朝的主要支柱,在王朝內部佔據著主要職位。而光武帝劉秀髮跡於河北,得漁陽、上谷兩郡豪族的突騎支持,再加上其妻郭聖通的孃家河北郭氏的鼎立相助,才能據一隅而雄天下,翦滅群雄。劉秀定都洛陽,固然有長安經受戰亂難以維持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為了方便對河北群雄的控制,畢竟手下大多功臣勳將的故地都在河北。

古代都城的選址大概需要以上條件,那麼我國古代王朝都城的位置分佈有著什麼規律呢?

一、空間擇優

古代都城的選址中,都以有效控制疆域作為選擇範圍,因而將王朝的疆域看成一個區域,歷代統治集團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從區域地理的角度審時度勢做出最佳抉擇。早在西漢時期賈誼就曾經上書說: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為都”,而這也反映出了都城空間擇優的觀念。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有軍事中心,經濟中心以及疆域中心,而都城的選擇往往是這三者之間的進行空間擇優的結果。長城是農耕和遊牧民族的分界線,中國古代的軍事重心基本在北方流域沿長城一線附近,所以都城儘量向軍事中心靠攏以防備強大的敵人,漢唐主要敵人是西北少數民族因此定都西安,而明清主要敵人是北部以及東北少數民族所以定都北京。都城靠近軍事中心,便於採取積極的防禦政策,及時應對潛在的威脅。

大歷史的小切面:古代王朝都城選址的背後藏著哪些秘密?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不斷向東南移動,起初在三河地區,因此夏商發祥於此。而後隨著中原地區戰火紛飛,連年戰亂,再加上秦國的崛起以及對關中的經營,經濟中心前往關中。隨後經濟中心在江淮地區,元明清雖然定都在北方,但是能夠依靠大運河進行南糧北運,此時軍事對抗為主要矛盾。

二、位於古代核心區的邊緣地帶

王明德先生在《略論中國古代核心區的形成》一文中認為,中國古代的核心區即為北京、西安、南京三座城市所構成的大三角地區,“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該三角地區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亦曾經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最著名的古都位於這個三角形的頂點處。

北京、西安、南京並不位於中原地區,而是在中原地區的邊緣地帶。這三個都城的位置均對中原地區有很好的戰略優勢,能夠達到“進可攻、退可守”的目的。西安地區有崤函之固,有“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北京背靠燕山山脈,南可俯瞰華北大平原;南京有長江天塹,向北可以揮師北伐。

實際上,都城的位置一般在核心區邊緣地帶,一方面可以與核心區聯繫緊密,另一方面能夠對其構成監督之勢。

此外,都城所處的位置具有很好的經濟條件,往往是在各個經濟區的樞紐地區。西安地處西北草原、巴蜀盆地以及中原地區的樞紐地區;北京位於華北平原、蒙古高原、東北平原的樞紐地區;南京位於江淮地區、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交界之處。這說明,古代王朝的都城有廣闊的經濟腹地。

大歷史的小切面:古代王朝都城選址的背後藏著哪些秘密?

其實,透過我國古代都城的位置變化,也能從中窺探出人文地理變化的特點

一、我國古代都城前期主要在西安,後期主要在北京,都是在北方的黃河流域。在全國統一時期,建都南方的時間很短,極大部分時間建都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這是因為中國在整個封建社會時期,基本上是一個封閉式的大陸國家,唐宋以前對外關係主要通過西北陸路,唐宋以後海上交通有所發展,雖然一度有過繁榮的海外貿易,但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不佔重要地位,近代以前海上也沒有強大的勁敵。而長期以來,中國的外患主要來自北方。所以雖然宋代以後,南方經濟已發展在全國據有重心地位,但作為政治中心的都城仍離不開北方黃河流域。

二、在整個封建社會里,政治中心從西安、洛陽、開封到北京,這種從西向東的推移,反映了中國經濟重心由西向東的遷移。先秦秦漢時期,中國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差異是東西對立,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形成了南北對立的局面。宋代以後東南地區經濟上升為全國的重心地區,由於南北大運河的開鑿,北京便成為最理想的都城選擇。

大歷史的小切面:古代王朝都城選址的背後藏著哪些秘密?

三、封建時代帝王所居都城要在統治區的上游,能以高屋建瓴之勢統治全國。所謂“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因此前期以黃河中游西安為上游。西漢初年,有人提出建都關中,便是因為“地勢便利,以其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金元以後又以北京為上游。金代開始選都北京,是因“燕都地處雄要,北倚山險,南壓區夏,亡遼雖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幣。”。明人也說“以燕京而視中原,居高負險,有建瓴之勢。”從中國歷史上都城位置的變化,也反映中國整個人文地理形勢的變化。

小結

古代都城選址是一個全局視野的考量,是任何一個政權都不能稍微疏忽的。從我國曆史上的都城來看,每個城市都各有特色,或以險要見稱,或者以富庶延譽,或地處交通要衝,或臨邇當前敵國。古代都城位置的變化,和我國古代經濟、政治形勢的變化具有密切的關係,它不僅能夠反映出朝代更迭以及王朝興衰,還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中國的人文地理形勢。

參考文獻:

《史記》,作者:司馬遷

《略論中國古代核心區的形成》,作者:王明德

《中國古代都城》,作者:吳松弟

《區位擇優律之中國古代都城選址特徵淺析》:作者:胡智行

《環境對古代都城選擇的影響》,作者:蘆佳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