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帝鄉是棗陽吳店還是南陽瓦店?歷史記載與考古吻合最有說服力

近些年襄陽打出“千古帝鄉、智慧襄陽”的宣傳口號,個人認為還是非常恰當的,朗朗上口,又有效的點出了襄陽的悠久歷史。

劉秀的故鄉在襄陽市境內的棗陽吳店鎮,現有白水寺做為紀念,此事幾千年來本無爭議。東漢此地屬於南陽郡,故南陽郡有帝鄉的稱號,現在這裡屬襄陽市,襄陽市自然繼續帝鄉的稱號。最近卻發現有些朋友稱南陽瓦店鎮才是正宗的劉秀故里。提起此事,那確實值得說一說。


千古帝鄉是棗陽吳店還是南陽瓦店?歷史記載與考古吻合最有說服力

南陽盆地漢代地名,網友製作,可做參考,標註位置有少量偏差


一:南陽瓦店鎮說,是清代對民間傳說的記載,經石泉教授的考證而紅於網絡

從一些經典的歷史地著作來看,劉秀故鄉從無南陽瓦店說。直到清康熙《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部分和光緒年的《新修南陽縣誌》記載:瓦店鎮為貴人鄉,是劉秀故里,這才算找到點依據。清中期名臣陶澍路過新野時也記錄了這個傳說。這些本是民間傳說,不管是縣誌還是古今圖書集成,都沒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千古帝鄉是棗陽吳店還是南陽瓦店?歷史記載與考古吻合最有說服力

作為荊楚地理的專家,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石泉先生曾對荊楚地理做了相當大範圍的梳理,相關成果彙編為《石泉文集》。此《文集》指出了傳統史學觀點中的一些錯誤,並大膽提出楚人源於丹水流域等假設。想了解荊楚地理,這本書還是要讀一讀的。劉秀故里在瓦店鎮,亦是其中一大膽推測。

石泉先生的主要依據就是前文所說民間傳說,並做了如下推理:

  • 1、舂陵在古唐國境內。
  • 2、棗陽吳店離隨國核心區只有七十里,太近,隨棗走廊容不下第二個諸侯國。吳店在隨棗走廊的西端也不合適,因為歷史記載了吳、唐、蔡三國聯軍伐楚,楚王逃到隨地避難。江陵離唐、蔡遠,而隨離唐、蔡近,為何楚王逃到隨地避難?
  • 3、水經注不可信,他猜測這本書被後人改過。
  • 4、《通典》和《元和郡縣誌》對劉秀故里的記載,相差十多里地,他認為兩者有矛盾,兩者皆不可信。
  • 5、石泉推測北魏的桓叔興被蕭梁政權收留後,僑置了安昌,當時郡縣設置相當混亂。所以唐代已經不知道舂陵在哪裡,唐代誤以為這個僑置的安昌就是古代的舂陵。

石泉推測,經南北朝之亂後,唐代的地理記載錯誤較多,基本不可信。相反,那些非主流的記載,值得借鑑。劉秀故鄉在南陽市的瓦店鎮,就屬於這類記載。白河就是白水,瓦店就是舂陵,也是古唐國。

石泉先生的大膽推測,你認可麼?其實石泉也承認,這僅是初探,要證實這些問題,還需要考古方面的證據,附原文截圖。


千古帝鄉是棗陽吳店還是南陽瓦店?歷史記載與考古吻合最有說服力

石泉文章截圖

那我們要做什麼工作呢?一是找出在桓叔興投蕭梁之前的史料。2、看考古成果。

二:南朝蕭梁之前舂陵在棗陽的記載

《漢書》地理志:舂陵,侯國。故蔡陽白水鄉。《後漢書》光武帝紀: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

還有一個旁證,《資治通鑑》記載公元23年,起義軍圍宛城,大家開始商量擁立皇帝一事,劉演反對,其中提到舂陵距宛三百餘里。

蔡陽縣在現在的棗陽市境內,基本無爭議;而舂陵離宛三百里,與棗陽吳店說是吻合的,與瓦店鎮卻不兼容。這都是桓叔興投蕭梁前的記載,符合石泉的要求。這些配上《水經注》、《元和郡縣誌》等記載,應該就很清楚了。

古代的方位和里程都是不精確的,又缺少地圖,自然有偏差。歷史上對某個問題的記載越豐富,越容易產生瑕疵,這些瑕疵恰恰證明了他們不是抄襲,而是從不同的出發點來描述這個問題。若因偏差就否定這些記載,反倒是孤證、少量模糊不清的記載,沒矛盾,成為真理,那歷史就沒辦法研究下去了。當然,我說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考古。

三:考古證明舂陵在棗陽吳店,與《水經注》吻合

《水經注》記載:洞水,源自大父山,向西南流到安昌故城,這裡就是舂陵城,也是白水鄉,洞水就是白水,並把白水鄉到安昌城的歷史沿革交代了一遍。民國的《棗陽縣誌》清楚的記載了白水向西南流,到舂陵先向西走,又向西南,有個拐彎。

千古帝鄉是棗陽吳店還是南陽瓦店?歷史記載與考古吻合最有說服力

舂陵遺址與白水的位置關係

現在在棗陽南12公里處,白水確實形成一個Ω字形的彎,也確實有一座漢代城遺址,當地人稱為舂陵城。城址為長方形,南北長約290,東西寬約265米,除南部外,其餘三面可見夯土城垣殘跡。還有高大土堆,推測為烽火臺,周邊堰塘可能是護城河。堆積層中有瓦當、磚、盆、甕等,推斷為漢代物品。有城必有墓,城址周邊趙家灣、果園、張家窪等有漢代墓葬。這與《漢書》、《後漢書》、《水經注》等的記載吻合,判斷為漢代的舂陵城。

附《水經注》原文

沔水又東合洞口,水出安昌縣故城東北大父山,西南流,謂之白水。又南逕安昌故城東,屈逕其縣南,縣故蔡陽之白水鄉也。漢元帝以長沙卑溼,分白水、上唐二鄉為舂陵縣。光武即帝位,改為章陵縣,置園廟焉。

四、考古證明蔡陽在琚灣,亦與《水經注》吻合

水經注記載:在沢水向西流,在蔡陽城下轉了個彎,向西南流到白水。《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漢書地理志匯釋》也都把蔡陽定在棗陽的西南。

今天的棗陽市琚灣鎮古城村外圍符合上述描述,而且就有一個新石器時代、戰國至漢代的大型遺址,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800米,其西北部有漢代城址,現有殘存的城垣和護城河。其文化層厚4m左右,地表至地下2m為宋代文化層,以下主要為漢代文化層,從內城城垣發現南北朝墓葬來看,估計該城廢棄於南北朝。

結合記載、今人研究、城址規模、出土文物等考證,判斷此城為蔡陽縣城。


千古帝鄉是棗陽吳店還是南陽瓦店?歷史記載與考古吻合最有說服力

古城村位置如圖


後記:


千古帝鄉是棗陽吳店還是南陽瓦店?歷史記載與考古吻合最有說服力

已有發掘報告的古城

本次的考古資料源自:《漢江考古》2014.3期,王先福著《襄陽地區漢代南陽郡屬縣治所初考》

考古發現的蔡陽縣城、舂陵縣城,與《水經注》記載的位置吻合,也與蔡陽縣分出舂陵縣的記載吻合,最具說服力。此文只講了漢代遺址,唐國遺址在哪裡,無法判斷。譚其驤把唐國標註在淮河流域,應該有他的理由。

其實不管唐國在瓦店還是在淮河流域,都離隨地不遠,楚王能逃到隨地避難,是因為吳、唐、蔡三國從長江攻入江陵,當時的漢江中上游還是楚國轄區,而靠近秦國這個政治盟友,還是安全的。

或有人問,瓦店鎮在漢代是哪個縣?應該是淯陽縣,陰麗華在淯陽住過,到洛陽又被封為貴人,所以後人將淯陽稱為貴人鄉,是順理成章的事。至於淯陽地理與歷史故事,見拙作《鄧奉反劉秀,一場來自南陽郡親友的叛亂,值得細細評的歷史細節》。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本文並非故作驚人語,只是述而不作

,側重向大家介紹真實的歷史記載和考古成果,希望大家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