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的女兒》電視劇裡怎麼沒發現魏申申這個人物?

自立124


初次接觸王海鴒的作品,是她發表在《當代》上的小說《中國式離婚》。那種對現代人情感、生活、工作狀況的剖析和表達,讓人思考和回味。我很喜歡文學期刊裡所展現出的清新、鮮活與靈動。那種與時代同步的創作思想和表達方式,讓我感受到了追逐的腳步和一種無法抗拒的魅力,這與讀文學名著和經典鉅作給我帶來的感受不一樣。一個是仰視、汲取、陶冶和引領,而另一個則是親切、生動、思索與傾訴。一個是長者,一個如朋友。這是我由王海鴒而想到的閱讀《收穫》、《當代》、《小說選刊》等文學期刊的點滴感受。我很喜歡這種由此及彼的交流方式,讓一個主題帶動更多的延伸,也很難得能有願望拿起筆來去寫而不是用鍵盤去敲擊。在看完《中國式離婚》小說大約兩個月後,我看到了由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通常電視劇或電影很難準確表達小說的原意,比如餘華的《兄弟》、阿來的《塵埃落定》、都梁的《亮劍》、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等等,這些我非常喜歡的小說改變成電影或電視劇後,都失去了很多原汁原味的東西。看小說是直接地去理解,去感受文字表達的信息,而影視作品是通過演員、導演加工了的媒體信息,而且受政治因素的影響,被刻意地雕琢了。不過我有時也十分期待優秀的小說能拍成影視作品,一方面是因為這是對文字工作者的回報,另一方面覺得應該有更多的人來分享這種精神盛宴,而這些人能真正看書的不多。

剛開始看《大校的女兒》電視劇,並不知道是王海鴒的作品,後來在網上知道這是女作家的又一部至愛之作。而幾乎是同一天,得知文友那有這本書,當時真是高興極了。整個雙休日的時間,我沉浸在小說的語言和情節中。由於看了電視劇,使我在看書時,對人物和場景想象有了具體的依託對象。當我看完最後的情節合上書時,也輕輕閉上了眼睛,腦海中再次閃現了書中關於軍人的情感,關於女人的角色,關於年輕的衝動、高傲、輕狂、虛榮等等情節。

——關於軍人的情感。那是一個正統、呆板、樸實、真誠而又充滿激情的群體。他們的情感總是和責任聯繫在一起,在綠色背景的襯托下,浪漫也顯得單調和蒼白,這一點我是有體會的。但軍中男兒的剛毅和大氣又使他們散發者獨特的魅力,那種內心深處激情的湧動和釋放並不熱烈但溫暖,並不浪漫但溫馨。就像姜士安和彭湛對韓琳的感情,一個愛得深沉、細膩、久遠,另一個愛得火熱、激情、短暫。小說中韓琳父母的感情也是典型的傳統軍人家庭的寫照,即妻子對丈夫的理解、依賴、隨從,而且無怨無悔。

——關於女人的角色。世界由男人、女人兩種相互吸引、紛繁複雜的群體構成,這兩大群體各有各的職責,各有各的角色。男人征服著世界,女人征服著男人,彷彿生命就是一個征服與被征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男人要學會堅強,女人要學會示弱。小說中魏申申對韓琳的一段話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說,女人就得有個女人的樣子來,該哭的時候哭,該要的時候要,該撒嬌撒嬌,該撒潑撒潑,該吃醋吃醋。也就是說,不要讓男人太“沒有後顧之憂”,到了牽掛也沒有的程度。也不要讓男人覺著自己的女人太“強”,是“陰”的盛導致了“陽”的衰,女人要如水,去融化,去盪滌,去纏綿,去傾訴。韓琳的感情悲劇有很大成分是因為她的忍讓、寬容、堅強和聰明,這些女人身上難得的崇高品質卻成了她走向痛苦的根源。看來女人不要崇高,要在平凡中柔情萬種。

——關於年輕的衝動、高傲、輕狂、虛榮。小說中幾個年輕人的形象把“青春”這一角色塑造得很有典型性。魏申申、彭澄、徐彤彤以及年輕時的韓琳,在那些有閱歷、理想、信仰、衝動混雜的青春歲月裡,顯得高傲、輕狂而充滿激情,周圍的一切都是蒼白的,只有心是熱烈的,是向上的。當韓琳在經歷了那麼多事情開始反省自己的時候,覺得曾經的年少和虛榮使自己錯過了一生的幸福,但是徐彤彤的一句話讓她的心徹底釋然。徐彤彤說,一個人二十歲的時候,你怎麼可能要她按照三十歲、四十歲的想法去走呢?韓琳豁然開朗,對自己過去擁有的、失去的都無從後悔了。所以青春無悔,年輕沒有錯。

這些是看小說《大校的女兒》後的一點感受,也許看完電視劇還會有些感受,到時候再記錄下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