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還需“新”藥醫

失眠、過勞、缺乏運動,在工作壓力偏高的現代社會,

心臟驟停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的致命問題。

在心臟驟停後的4到6分鐘內,大部分患者將發生不可逆的腦損害,隨後將出現生物學死亡。唯有科學實施心肺復甦,才有可能讓瀕危的生命重獲生機。

心病還需“新”藥醫


是治病還是酷刑

那麼在沒有心肺復甦術的古代,人們會用什麼法子來應對這種突發疾病呢?

早期的歐洲,種種奇怪荒誕的法子層出不窮,有些醫生嘗試用羽毛刺激患者的咽喉部,試圖靠引發嘔吐來喚醒患者。更極端一點的甚至會用帶刺的蕁麻鞭子抽打,或是乾脆用火熱的烙鐵燙傷患者的皮膚

心病還需“新”藥醫


蕁麻鞭打法

到了15世紀,歐洲還流行過風箱救人法,就是用鼓風裝置把壁爐裡的熱空氣吹進病人嘴裡。儘管有些人被救活了,但大多都因此落下了“氣胸”的毛病。

心病還需“新”藥醫


風箱救人法

十八世紀的歐洲,冒出了更多稀奇古怪的辦法,直腸煙燻法,“滾桶法”和“馬背顛簸法”,光聽名字就知道,這些辦法實在不怎麼靠譜。

心病還需“新”藥醫


直腸煙燻法

電除顫與心臟按壓術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了1788年的英國,一名3歲女童不小心從二樓窗戶跌落,她的醫生

查理·凱特試圖用人工呼吸喚醒孩子。在發現無效後,凱特醫生聯想到了丹麥人用雞做的電擊實驗,他抱著一絲希望採取了電擊法,沒想到在電擊胸部後,女孩竟然恢復了呼吸!此後的實驗也不斷證明了電除顫在搶救心臟驟停時的神奇效果

心病還需“新”藥醫


同一時期,心臟按壓術也有了重要的進展。1891年,德國柏林的一位外科醫生

弗里德里希·馬斯,為了挽救一個9歲的男孩,不但實施了心臟按壓,並大膽地將按壓頻率調整為每分鐘120次。

不僅如此,他還總結了一套較為全面的心臟按壓術。半個多世紀後,這套方法得到了醫學界的普遍認可和大範圍推廣,從此人類在心臟驟停面前又多了一個籌碼。

心病還需“新”藥醫


心臟按壓術

現代心肺復甦術

儘管有了心臟按壓術和電除顫裝備,但人們對於人工呼吸依舊心存疑慮,一位年輕的美國醫生彼得·沙法對這種現狀發起了挑戰。

他在助產士們幫助孩子的口對口呼吸中受到啟發,並召集志願者們完成了實驗。最終,他把口對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電除顫結合起來創立了現代心肺復甦術最早的操作規範

心病還需“新”藥醫


彼得·沙法

今天,醫學家們也在不斷完善心肺復甦術,國際復甦聯合會將其總結為C-A-B-D四個環節,也就是開放氣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壓和電除顫

心病還需“新”藥醫


為了挽救生命,人類走了不少的彎路,但醫學家們對於維護生命健康鍥而不捨的追求,最終促成了心肺復甦術的成型,並挽救了一條條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