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潛艇攜帶核導彈到底是帶12—16枚合理還是24枚更好呢?

閃閃紅星永流傳


目前在世界上所有裝備戰略導彈核潛艇的國家中,只有美國海軍的俄亥俄級可以攜帶24枚導彈,而英法俄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則可以攜帶16枚導彈,至於中國和印度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則是攜帶了12枚彈道導彈。對於核潛艇攜帶的彈道導彈數量,一般主要受到導彈技術、潛艇技術、作戰定位和成本控制等因素的影響。現階段戰略導彈核潛艇和潛射彈道導彈的發展方向主要朝著追求靜音性、打擊能力和成本的平衡,並強化導彈的分導能力和突防能力,至於導彈數量反而處於次要的考慮地位了。

(世界各主要大國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對比)

作為三位一體核打擊和核威懾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略導彈核潛艇與其所攜帶的導彈導彈,從理論上講應該是潛艇越大越好,導彈越多越好。不過,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差距的。首先,核潛艇如果要想多攜帶導彈,要麼減小導彈的尺寸,要麼增大潛艇的噸位。鑑於當前在導彈小型化技術沒有突破性進展的條件下,減小導彈尺寸難以實現。而增大潛艇的噸位和尺寸,又會對潛艇的耐壓殼體技術、靜音性和動力系統等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這些技術不過關,即使攜帶很多的導彈也難以發揮戰力。如前蘇聯的颱風級戰略導彈核潛艇,為了規避前大型耐壓殼體技術不足的問題,採用了品字形設計,結果導致潛艇的噸位達到了4萬噸。雖然其可攜帶20枚P-39導彈。但美國的俄亥俄級噸位只有颱風級的一半,卻可以攜帶24枚三叉戟導彈,而且颱風級在靜音性方面還難以對抗俄亥俄級,總體性能處於下風。

(颱風級為了規避技術問題,造的噸位很大,但總體性能不及俄亥俄級)

其次,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導彈性能才是衡量其威懾能力和打擊能力的關鍵。冷戰初期,由於潛射導彈技術還並沒有那麼發達,此時導彈越多,打擊效果和威懾能力也就越好。而隨著導彈技術的不斷髮展,分導式多彈頭技術使得一枚導彈可以攜帶多枚彈頭,打擊同一目標或不同目標,作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如美國海軍裝備的三叉戟II型導彈,其可以攜帶8枚10萬噸當量的W-76核彈頭或10枚47.5萬噸當量的W-87核彈頭。這就使得一艘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最多可以打擊240個目標。而如果不具備分導式多彈頭技術,就算攜帶的導彈數量翻一倍,顯然也很難擁有這樣的作戰能力。

(俄亥俄級核潛艇可攜帶24枚三叉戟II導彈)

(三叉戟導彈可攜帶多枚分導式多彈頭)

最後,戰略導彈核潛艇攜帶的導彈數量還與作戰定位和成本控制有關係。在滿足自身需求的條件下,平衡好經濟性與作戰能力的關係也很重要。冷戰時期,美蘇雙方都準備進行一場毀滅性的核大戰,在戰略導彈核潛艇方面可以說不計代價的投入。如前蘇聯的颱風級核潛艇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潛艇,不僅需要大量的技術支持才能完成建造,而且造價和維護成本也很高。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無力承擔這樣的吞金巨獸,草草將其退役,只保留了一艘作為實驗艇。而美國的俄亥俄級核潛艇冷戰結束後,同樣也面臨著沒有敵人和成本高昂的困境。美軍只得將4艘俄亥俄級核潛艇改裝為巡航導彈核潛艇,執行常規打擊任務。俄羅斯的下一代戰略導彈核潛艇北風之神級與美國下一代戰略導彈核潛艇哥倫比亞級,都採用了16枚導彈的設計,不再一味強調高精尖,而是重視作戰能力與成本控制的平衡。

(俄羅斯新一代北風之神級戰略導彈核潛艇)

綜合來看,戰略導彈核潛艇攜帶導彈的數量受限於潛艇技術、導彈技術,作戰定位和成本控制等因素的影響。導彈的數量不是越多越好,還要綜合考慮潛艇的作戰定位和作戰能力。當前,世界主流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大多可攜帶12-16枚導彈,已基本可以滿足各主要大國的作戰需要了。


戰情解碼


戰略核潛艇/Strategⅰc Submarine

也稱為:彈道導彈核潛艇。

號稱:鎮國神器!
核潛艇、是一支水下核威懾力量、是一個國家三位一體核打擊的重要一環。

核武器……是戰略核潛威懾力量、殺手鐧。

核潛艇的作戰武器系統是攜帶的配置了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與空中的戰略轟炸機、陸基洲際導彈形成“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威懾力量!



核潛艇、同時被譽為“海底幽靈”、航程大、續航能力強、隱蔽性強、來無影去無蹤……


美國的“俄亥俄級”核潛艇可以攜帶24枚“三叉戟ⅠⅠ”型洲際彈道導彈。

俄羅斯的“颱風
”級核潛艇可以攜帶20枚R–39“礁石”洲際導彈的。

核潛艇攜帶彈道導彈的數量是由潛艇的噸位大小和潛艇的設計結構有關係。

當然了、核潛艇攜帶的彈道導彈數量越多打擊的範圍和目標就更多。

那麼、核潛艇攜帶的彈道導彈應該是12枚? 20枚? 24枚?這些不是關鍵!

戰略核潛艇、戰略轟炸機、戰略陸基洲際導彈的是相為補充的核威懾力量,“威懾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有沒有”是硬道理、實用、夠用才是“硬道理”!

但願–核潛艇的彈道導彈發射口蓋永遠不要打開……!


孔乙己亂彈


多有多的優勢,少有少的妙處,當前國際上普遍比較認同的潛射洲際核彈裝載數量是16枚,英法俄三國都是16枚,至於中國的12枚和美國的24枚是一個例外。

先從宏觀上看一下,有關戰略核潛艇的載彈數量問題,理論上是越多越好,但是物極必反,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極限。一般來講,載彈數量越多,潛艇所需要的空間就越大,以此類推潛艇的噸位也就越大;但這一邏輯也是不萬能的,潛艇的載彈數量還和導彈自身的尺寸有很大關係,小型化搞好了一定程度上可以在一個有效空間內容納更多的導彈。比如前蘇聯時代搞的颱風級,滿排接近4萬噸,當之無愧的水下巨無霸,但其對手美國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排水量只有其一半,導彈垂直髮射管的數量達到了24個,大噸位的颱風級卻只有20個,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戰略核潛艇設計中,以有限的空間容納更多的導彈是世界各國孜孜不倦追尋的目標,其實質上在導彈搭載數量和潛艇自身尺寸上探索一個平衡。因為當潛艇的噸位增大後,所需的發動機機械工作噪聲以及消音措施的有效性都將大打折扣,其自身的隱蔽性將隨之放大,也就是說其降噪工作難度加大,而噪聲水平又是核潛艇極為重要的一個衡量指標。同時還會對潛艇建造所需的工藝、材料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我國核潛艇噸位相對較小,一個主要因素就是我們對大直徑耐壓艇殼技術掌握不夠導致的。

所以在國際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英法俄三國在戰略核潛艇發展上初步尋找到一個平衡,那就是搭載16枚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包括俄羅斯最新發展的新一代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也是選用了16個導彈垂直髮射管。在現有的艇體基礎上想要增加導彈的數量,只有兩條路可走,即進一步將導彈小型化和增加艇體長度來實現。

以當前的技術發展水平,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小型化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進一步小型化在燃料領域無法取得重大突破的情況下,只能是通過減輕載荷來實現,即是減少燃料載荷和武器載荷。導彈燃料減少之後,必然影響到導彈的射程;武器載荷減少之後,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打擊效能的下降,這兩者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體,以美國三叉戟導彈為例,當攜帶分導式核彈頭的數量增加時,其打擊射程將會呈現出明顯下降趨勢,三叉戟最大射程達到1.2萬公里,但是當載荷最大化後,射程會縮減至6000公里,下降了一半還多,由此可以說明一切。

在早先單純追求導彈數量提升打擊效能的背景下,蘇俄兩國分別發展了颱風級和俄亥俄級,導彈垂髮管的數量首度突破20管;但是隨著導彈技術的發展,分導式彈頭的出現,提供了一條全新的發展思路,即通過增加核彈頭的數量來提升潛射彈道導彈的打擊效能和突防能力,這也是當前國際上主流的一個發展方向。

還是以美國的俄亥俄級為例,其主要使用的是D-5三叉戟Ⅱ型洲際導彈,該型洲際彈道導彈具備出色的分導核彈頭搭載能力,主要搭載MK-4 MIRV和MK-5 MIRV兩種核彈頭,攜帶小當量的MK-4時最多一次可攜帶14枚,通常攜帶8枚MK-4從而保證1.1-1.2萬公里的射程;在攜帶47.5萬噸TNT當量的MK-5時,最多裝載8枚,射程也就縮減至6000公里。而蘇聯的颱風級比俄亥俄級大了一倍,但只能攜帶20枚P-39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每枚最多攜帶10個分導式核彈頭。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將三叉戟Ⅱ型洲際導彈裝備到我們的094上,雖然只有12個發射管,但是單艇的核彈頭數量在搭載MK-4的情況下,總數將達到182枚,在攜代MK-5的情況下,單艇的核彈總數也在96枚,兩種彈頭的總打擊當量分別為1820萬噸和4560萬噸,這個數據還是很高的。將我們的巨浪-2裝備到俄亥俄級上,按照5個分導式核彈頭數量計算,總攜帶核彈頭總數也不過120枚,打擊當量根本比不上搭載三叉戟Ⅱ的094型。

通過上述,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並不是導彈垂髮管的數量越多,戰略核潛艇的打擊效能就更高,其核心還是在於導彈本身上,尤其在分導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對比優勢差更加明顯。結合上文我們所講的一個邏輯,發射管數量增加,導致潛艇尺寸增大,進而影響到潛艇的隱蔽性。意味的追求發射管的數量更多,並不一定是件好事。

國際上擁有戰略核潛艇的國家只有美英法俄中印度六個國家,印度的殲敵者號不倫不類算不到比較行列中,其餘的英法俄三國目前都採用的是16管裝填模式,我國也在向16枚的標準砥礪前行,基本上能夠滿足戰略核打擊需求,在各個方面性能指標上達到一個折中平衡。總體上來看,16枚夠用了,強化分導能力和降低潛艇的噪聲才是長遠之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